張田

北京是座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都,作為遼、金、元、明、清的首都及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政權的所在地,這里匯集了歷朝歷代珍貴的古舊書刊、金石碑帖、名人字畫。北京的古舊書業以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規模上、聲勢上長期位于全國之冠。
北京古舊書業與中國書店的成立
北京的古舊書業興起于遼代。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會同元年(938),遼太宗升幽州(北京地區)為遼代的陪都南京。契丹人篤信佛教,在南京城內建造了大量的廟宇,同時僧人們還組織人力整理、刊刻了大量的佛經,一時間南京城內書肆林立,這些書肆不僅刊刻佛經,還收售北宋傳來的佛經。金、元時期北京城內已出現固定的書肆和專業書肆,像元代的竇氏“活濟堂”就是專門刻賣醫書的書肆;汪諒經營的汪氏書鋪則主要經營文學類圖書。明、清兩朝,北京書肆業進入了黃金時代,書籍的品種、書肆的數量、經營的規模都大大增長,書肆業趨于完整和成熟。明朝的書肆多開設在“大明門”“禮部”左右及考場前面和燈市 、城隍廟一帶,這主要是為讀書人和文官購書方便。清初,京城的書肆多集中在廣安門內慈仁寺(今報國寺)一帶,康熙十八年(1679),北京大地震后,慈仁寺的書肆漸漸衰落。康熙末年琉璃廠出現書肆,乾隆年間京城的書肆逐漸集中于琉璃廠形成規模。民國初年,現代印刷術傳入我國,北京的書肆有了經營新圖書和古舊圖書之分。北京古舊書業主要集中在琉璃廠、隆福寺、西單商場、東安市場四個地方。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后,古舊書業受到了嚴重影響,1949年北京古舊書店(攤)由原來的數百家僅剩150余家。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搶救、保護祖國文化遺產。針對全國古舊書業的具體情況,國務院先后發布了關于《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等相關規定和政策文件。1952年為加強古籍收集、保護以及整理工作,經政務院秘書長齊燕銘、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鋒、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張友漁、副市長吳晗等共同倡議成立我國第一家國營古舊書店——中國書店。時任國家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為中國書店題寫了遒勁帥美、文采斐然的店名。同年11月4日,中國書店正式開業。1953年,中國書店收購古書20余萬部(冊),全年業務量達40萬元,占到全市古舊書業經營業務的三分之一。1958年,中國書店合并了北京市全部111家私營古舊書店,其中包括了琉璃廠地區的“邃雅齋”“來薰閣”“肄雅堂”“松筠閣”,隆福寺的“文奎堂”“修綆堂”等久負盛名的老字號,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國有古舊書店。這些老店的加入,不僅擴大了中國書店的營業點,還為書店帶來一批經驗老到、慧眼識珠的業務骨干,像孫殿起、張宗序、郭紀森、雷夢水等人,他們不僅是中國書店的店員,同時也是目錄學版本學的大家:孫殿起所著的《琉璃廠小著》、雷夢水的《書林瑣記》都是業內人員必讀的書籍。他們對古舊書籍的搜集,版本的甄別、修復、保護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過去北京地區收購古舊書籍主要是依靠本市的藏書家、大宅門(官僚巨富家庭)、造紙廠、舊貨商店,后海附近和崇文門外東、西曉市及“鬼市”等地的地攤搜集。中國書店成立后,為了更好地搜集古舊書刊,書店調集了三十多個有經驗的專業收購人員,到全國各地搜集。通過這種方法,中國書店收購了6000余萬部(冊)的古舊書刊,其中珍善本古籍5000余部,列為國家級珍貴館藏古籍的有2000余部。如,1959年6月,中國書店在北京收購到一部宋刻本《楚辭集注》,書品完好。經專家鑒定,此書是南宋嘉定年間的刊本,這比國家圖書館藏的南宋端平刻本還要早十六年,屬于海內外孤本。又如,中國書店收購的宋本《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兩函十二冊,系清代皇宮所藏,后流散民間,此版本在國內各圖書館均未收藏,這本書彌補了國家館藏的空白。
除了這些有意收購的舊書刊外,還常常出現意外驚喜,中國書店的一位老收購員在整理古舊書刊時,發現了三張包在元刊本《通志》外的《新編校正西廂記》殘頁,這三張雖為殘頁,但它將《西廂記》刊刻的最早時間由明弘治年間向前推了一百年,為中國古代戲曲史的研究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我與中國書店
因為工作關系,我時常要到各大書店進行采訪、補漏圖書。位于琉璃廠東街的中國書店成為了我最愛去的地方之一,由于它出售舊書刊的特點,為我補漏圖書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在查找這些圖書時需要邊寫邊看,時常是一上午都要泡在書店里,這里的營業員從來不會因為我長時間翻看圖書而催促我離開,反而還會熱情主動地幫我查找并聯系相關的其他店的采購員。真是感到一股股暖流在流淌!
我去這家中國書店的次數多了,我還與他們成為了朋友。中國書店一層的新書區是我的“主戰場”,二層的線裝古籍雖是中國書店的精華所在,無奈我沒有丁點兒版本學的知識,線裝書的門道我也看不出個一、二、三來,只能欣賞一下展柜內展出的古書。這些線裝書是真美呀,有的書字體工整漂亮,有的書字體瀟灑率真,有的書上蓋滿了鈐印,有的書還畫有圖像,這些線裝書都印刷得十分清晰精美,雖然我不知道其價值幾何,但我知道它們絕對都是上好的版本。
2006年前后,我工作中又增加了一項可以通過拍賣會購買所需文獻的內容,聽說中國書店也有拍賣會,出于對他們的信任,我聯系到中國書店,定期參與他們舉辦的拍賣會。中國書店所拍賣的文獻品相高,內容豐富,有書籍、照片、輿圖,還有金石拓片、字畫,等等。通過幾次拍賣會,我為單位購買到一些珍貴的老照片、輿圖、外文原版書、傳單、手稿等特殊文獻,從中我也學習到一些有用的知識,如古籍版本中有官刻本、坊刻本、雕版本、活字本,老照片和圖冊珂羅版,等等。可以說,中國書店就是一所高檔學院,它教會我許多書的知識,使我不僅對新書,尤其對名家的古舊書刊,更產生一種敬畏和親切之感!
中國書店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旗下有15家連鎖經營門店,它秉承了開店之初確立的“為書找讀者,為讀者找書” 的服務理念,為國家各類圖書館及機構提供了數以萬計的珍稀古籍資料,并為國家搶救性地回購海外珍貴古籍數千部。又拓展了出版、古籍修復及拍賣的新業務,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希望未來中國出店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書籍更多地走出國門,講好中國故事。同時更希望把尚流失在國外的珍善本古籍書籍統統收回入藏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