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弋
18載,中國曲協“送歡笑 到基層”足跡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演出近400場,參與演員達兩萬人次,直接和間接觀眾接近2億人次……
18年來,在中宣部和中國文聯的正確領導下,中國曲協緊緊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積極發揮人民團體的特點和優勢,精心組織、廣泛動員,團結引領廣大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務百姓,從人民需要出發,從人民喜好著手,搭建起群眾愛聽、愛看的公共文化交流展示平臺,將歡笑送到“田間地頭”、送到百姓心中。
經過18年的探索實踐,“送歡笑 到基層”已經由曲藝家的自發行動發展成為全國曲藝界的常態化、公益性、示范性曲藝志愿服務品牌活動,實現省級區劃“全覆蓋”,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在文藝界乃至全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臺。每一處演出地點,居民們扶老攜幼,甚至從田間地頭趕回來,圍坐在社區大舞臺下欣賞精彩演出,其樂融融。有的演出場地雖然簡樸,但演員們的表演很敬業,絲毫沒有懈怠。每一場演出演員們都精心準備,用高品質的節目讓現場的每一位觀眾感受著曲藝藝術的獨特魅力。筆者清晰記得第一次參加中國曲協主辦的惠民演出活動時,一位來自陜西安康的70多歲老人激動地說:“這些都是大家愛看的節目,很多節目都很接地氣,尤其見到了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名家們,我們非常喜歡。”“這些大藝術家真的是把歡樂和溫暖帶到了我們身邊,晚上7點的演出,我們下午4點鐘就出發來演出現場了,沒想到節目這么精彩,我們都特別高興。”“我從大東北來到了大西北,路途雖顛簸,但見到了安康人民便立馬卸去了疲憊。安康人民的熱情深深觸動了我,這讓我更加感受到作為一名曲藝工作者就是要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學習。我們的舞臺在基層,曲藝藝術的根也在基層。”這是二人轉表演藝術家佟長江在演出結束后發出的感嘆。這是筆者第一次面對面地從群眾和演員口中聽到、看到他們對藝術的渴望和信念,藝術家們用高昂的熱情表達了曲藝工作者聚焦做人的任務,積極投身到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中,把高質量的文藝精品奉獻給老百姓的至誠之心。
2015年10月,在黃海前哨灌云縣開山島,中國曲協主席姜昆與戴志誠、周煒兩位相聲演員和央視主持人鞠萍在簡陋的小島操場上,專為守島28年的王繼才、王仕花夫婦舉辦了一場專場演出,演出條件雖簡易,但兩位觀眾卻欣喜若狂。“我昨晚激動得都沒睡著覺!”在開山島碼頭,王仕花笑咧了嘴,握住姜昆的手不斷地搖著。“上到島上,才真正看到他們的價值。”臨離島,姜昆現場揮毫:“鐵馬西風戰海浪,仕花繼才守邊防。”在一次采訪中,姜昆主席專門提到兩位,“他們的事跡令我很感動,我一定要為他們送去歡樂。”姜昆表示,“我們去演出的時候,風浪非常大,甚至有一段我是從懸崖爬著下來的,退潮的時候都上不了船。”曲藝界的精神煥發著永恒的魅力,不斷激勵著廣大曲藝工作者無私奉獻、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送歡笑 到基層”不僅讓廣大曲藝工作者充分領略了基層觀眾的淳樸民風和無限熱情,也促使他們遠離喧囂浮躁、擺脫名韁利鎖,感受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樂,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觀眾開心的笑聲中,演員們更加明白了曲藝工作者的社會價值和義務,也更加明白了曲藝服務的方向和對象,更深切地感受到,文藝必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奉獻給人民,讓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送歡笑 到基層”品牌活動作為扎根鄉村沃土、建設基層文化的重要載體,為廣大曲藝工作者汲取創作靈感、提升創演素養和堅持為人民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使命要求。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參加惠民演出的藝術家和演員,一方面在歌頌時代,做惠民、公益的宣傳者、踐行者;另一方面也自覺地在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在人民的火熱實踐中使自己的思想受到教育、心靈得到凈化、感情得到升華,進而獲得曲藝創作的充沛靈感和不竭動力。
2018年6月,為了在西藏高原的舞臺上呈現完美的狀態,藝術家們演出前后靠吸氧緩解不適。演出完,一位邊防戰士說:“辛苦各位藝術家,大老遠給我們帶來精彩的演出。”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張旭東感言,“雖然我們是翻山越嶺送演出,但比起一直守護在邊境的戰士們,我們的辛苦微不足道。有了你們,我們更知道一名曲藝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是什么!”另一位邊防戰士感慨道:“這次來的藝術家,讓我們大開眼界,第一次看到山東快書、京韻大鼓,見識了專業的唱法,引發了我對曲藝的興趣,希望有機會能向他們多學習。”
廣大曲藝工作者的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不論是在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改革開放前沿陣地,還是重點建設工程一線、農村集鎮、社區街道、軍營學校,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他們走進人民生活,傾聽人民心聲,為人民送去歡笑。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越來越成為曲藝工作者的自覺行動和共同追求。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自然災害和疫情,中國曲協志愿服務小分隊第一時間吹響集結號,或奔赴現場,或線上展演,為災區群眾送去精神鼓舞、激起奮進力量,充分發揮了曲藝作為“文藝輕騎兵”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在非常時期起到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獨特作用。
“送歡笑 到基層”活動充分借助曲藝短小精悍、靈活便捷的特點,立足曲藝為民、惠民、樂民的根本方向,融合多種方式,廣泛扎實持久深入地開展活動,面向基層、服務百姓的慰問演出機制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呈現出自身鮮明的特色。
活動范圍廣。曲藝家們北上廣袤黑土地,南下濱海鹿回頭,東登海島夫妻哨,西赴嶺南百色山,涉農田、進課堂、下礦井、走軍營,用自己熟悉擅長的藝術形式和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手法,為當地群眾送去歡笑溫暖、精神鼓舞和奮進力量。“送歡笑 到基層”已不僅僅是中國曲協創立的文化惠民品牌,該活動形式被全國各地曲協學習和效仿,北京、上海、安徽、山東、浙江、四川等地陸續開展了當地的“送歡笑 到基層”惠民演出活動,全國各曲藝專業團體深入基層年平均演出場次達數百場,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送歡笑 到基層”已成為地方曲協乃至全國曲藝界爭相開展的一項常規活動,并實現了自上而下資源的有效轉化和對接,以點帶面,形成了全國曲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扎根人民、服務百姓的時代畫面。
組織陣容強。基層文藝演出作為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豐富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求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中國曲協團結引領在京中直曲藝院團、部隊文藝團體、地方曲藝團等老中青三代數百名曲藝名家新秀特別是“兩新”參與“送歡笑 到基層”品牌活動。其中,國家一級演員近百人,絕大多數都獲得過中國曲藝牡丹獎,可謂名家薈萃、陣容強大。這些曲藝家作為文藝志愿服務者不計報酬、不辭辛苦、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為觀眾呈現了一臺臺精彩紛呈的節目,用歡樂傳遞溫暖,用曲藝謳歌時代,努力把接地氣、重生活、親百姓、連民心的精神食糧送到群眾身邊。
地域特色濃。“送歡笑 到基層”品牌活動將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作品送到基層的同時,也致力于在基層中汲取文化營養。活動會根據各地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適時調整演出節目單內容,比如,在內蒙古演出可以展示代表草原之聲的贊詞《盛世吉祥》,在揚州演出則可以選擇具有地方曲藝特色的揚州彈詞《芍藥花開》,在西藏演出可以選擇藏語相聲《雪域歡歌》,在溫州演出可以展現古樸、雋永、秀麗的溫州鼓詞《白鹿城》,等等。地方曲種在當地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同時考慮到其他曲種,如相聲、小品、快板、評書等,對于南、北方群眾有著天然的吸引力,一臺成功的演出要保證熟悉中透著新意,這樣才能得到觀眾的喜愛。
演出質量高。推進基層文化建設,必須要創新思維,豐富文化活動形式,讓文化走進百姓、扎根群眾,在神州大地“沉下去”“活起來”。近幾年,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正朝著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加豐富的、高質量的文化作品,“送歡笑 到基層”品牌活動在策劃舉辦演出的過程中將舞臺藝術納入衡量演出質量優劣的標準之一,不斷加強對音樂、燈光、服裝、化妝、宣傳等方面的重視,充分融合現代舞臺技術與傳統藝術,將演員說唱與情景表述、器樂演奏相結合,用璀璨奪目的舞臺燈光、精心定制的演出服裝、用心編排的曲藝作品、悉心布置的演出會場為觀眾帶去一場場有品質、有創新的藝術審美體驗,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生動的演出和活躍的氣氛中讓觀眾引起強烈共鳴。
通過深入基層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送歡笑 到基層”活動,把公共文化資源送到基層,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是新時代文藝惠民的重要使命,“送歡笑 到基層”給予曲藝工作者力量,也會收獲更多的創作靈感與精神鼓舞。18年來,廣大曲藝工作者面對不同的舞臺、不同的觀眾,面對天氣的嚴寒,面對奔波的勞累,發揚曲藝界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團結一心、不計得失,始終以昂揚飽滿的精神狀態,將一臺臺節目完美地呈現給觀眾,受到各地基層群眾的熱烈歡迎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贊譽,既錘煉了曲藝人才隊伍,也在與人民群眾“面對面”“心連心”的一次次親密接觸中把黨和政府的溫暖、正確的價值理念、健康的審美情趣傳遞給廣大基層群眾。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