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方紅
2023年央視春節晚會,一首以福建南音為基礎創作的歌曲《百鳥歸巢》,在青年歌手譚維維大氣磅礴的演繹下,輔以廈門市南樂團等單位的專業南音演員傳統工乂譜的演唱和南音打擊樂的表演,向觀眾展現出百鳥翱翔嬉戲的吉祥盛景,節目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人民日報》視頻號及新浪微博等媒體爭相報道,被央視《朝聞天下》譽為“今年春晚最具文化價值的節目”。
古色古香的千年雅樂首次亮相央視春晚舞臺,讓海內外觀眾一起感受福建南音的獨特魅力,南音工作者在倍感自豪的同時,更深感責任重大,新時代如何持續贏得“新觀眾”,傳承好、發展好南音曲種,再一次引發了筆者的思考。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元,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用閩南語演唱、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迄今1000多年,是中國四大古樂之一,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南音廣泛流傳于閩南語系地區,并遠播中國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國家,2009年9月30日,南音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
廈門的南音由晉江地區傳入,已有600多年的歷史。1949年后,政府基于對中華傳統文化應予保護的思路,將原“金風茶座”的南音演唱藝人進行組合,于1954年成立了“金風南樂團”?!拔幕蟾锩逼陂g南樂團被解散,直至改革開放初期才得以復團,于1980年10月更名為“廈門市南樂團”。2006年,廈門市政府將原市歌舞團住地進行重建,建成后的“南音閣”極富閩南韻味,充分體現了南音“宮廷雅樂”的特點,成為廈門市南樂團走出市井陋巷后的新家。目前,廈門除了南樂團一個專業演出團體外,還有其他50多家社團。
40多年來,筆者在多次參與策劃組織搶救保護傳統曲譜、指譜、曲目文本,收集整理傳承情況圖片、音頻、視頻等藝術檔案的同時,藝術生產工作方面同樣沒有放松,參與創作出《長恨歌》《相聚在寶島》《情歸何處》《清曲雅樂》《傳承》《鼓浪曲》《黃五娘》《金石吟》《我的家鄉在廈門》《鄉愁》《白鷺賦》《文姬歸漢》等一大批作品。通過“假日文藝舞臺”及“公益性低票價文化惠民演出”,走入社區、校園、社團開展公益培訓教學,多方面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加大南音的宣傳推廣力度。在對外文化交流和全國重大演出活動中,展現出獨特而迷人的風采,逐漸成為廈門文化旅游新名片。
傳統曲藝的傳承與發展普遍面臨著“人才”與“人氣”的問題?!叭瞬拧敝妇邆鋫鞒信c發展傳統曲藝能力的演員,特別是能領軍的優秀演員;“人氣”則指傳統曲藝項目受歡迎或者受關注的程度。
在“人才”方面,廈門市南樂團40多年來受益于黨和國家長期保護傳統藝術的政策。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自1984年起,持續與廈門藝術學校聯合開設南音專業班,現已累計培養5批專業南音“接班人”,數十年來,穩定的校園建設有效完成了代際之間的藝術傳承和后繼人才的培養傳續,廈門地區已知傳承譜系,從清朝末期至今已有8代。樂團注重在演出實踐中提升演員的藝術素養和技能,通過各種節目排演,為演職人員,尤其是青年演員提供演出機會和鍛煉平臺,隊伍的整體業務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青年演員在老一輩傳承人的教導下,在省級各項比賽顯露鋒芒,在全國各類專業大賽和展演中屢創佳績、碩果驕人。1995年,南音表演唱《廈門金門門對門》獲得第二屆中國曲藝節“創作、作曲、導演、演出及伴奏”五項“牡丹獎”;2001年,大型南音樂舞《長恨歌》獲得中國文化部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2022年,南音《文姬歸漢》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入選福建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22年度重點劇目和廈門市文藝發展專項資金。近幾年,樂團曲目累計斬獲國家級獎項18項,省級獎項60余項,成績斐然。
在“人氣”方面,1956年,廈門市南樂團參加“全國第一屆音樂周”獲選進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進行演出,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2017年,參加第九次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文藝晚會為習近平總書記及各國元首演出。此外,還多次應邀出訪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法國、新西蘭、捷克等國家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以上種種,都書寫著廈門南音在人才梯隊、人員規模、人才儲備等方面所做出的成績,“人才”興旺,似乎也“人氣”滿滿。事實上,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快、人員流動大、互聯網發達、文藝產品豐富等新時代特點,逐漸引起南音傳承與發展的外部條件變化,南音傳承人面對“紅火”的演出市場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南音作為文化遺產,其得以傳承和延續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必須要擁有一定數量規模的觀眾群體,才能不斷贏得“新觀眾”。
在現實實踐中,筆者深刻感受到欣賞傳統南音的觀眾年齡層偏高,時常有“走了一個老人,就少了一個觀眾”的失落感,愛南音、懂南音的忠實觀眾十分缺乏,對南音的傳承與發展形成挑戰,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表演語言晦澀。南音是唐朝宮廷音樂與閩南音樂融合,用閩南語演唱的古老樂種,唱詞保留泉州方言,還夾雜許多中原的古音、古詞及古義,有些詞語在現代的漢語詞典及現代人編纂的古漢語詞典中很難找到,詞義與現代漢語也存在不同,對于新觀眾來說晦澀難懂。隨著普通話普及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外來人口基本不會說閩南語,甚至許多在閩南本地出生長大的孩子都不能熟練使用閩南語進行交流,自然就聽不懂南音了。
二是演唱形式緩慢。南音樂曲的篇幅一般比較長,傳統的展現形式多以“慢”為真功夫,音樂悠長細膩,旋律多級進,呈曲線回繞狀,與唱詞的配合常為一字多腔,表現出迂回曲折的特點。新時代互聯網發達,傳播手段多元化發展,南音節奏徐緩、委婉深情的慢節奏表演形式,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下變得格格不入,更多年輕人喜歡快節奏的音樂、短視頻、網劇、綜藝節目等文化形式,這些娛樂形式的內容更貼近現代人生活,更易于理解,具有便捷、通俗的特點。
《百鳥歸巢》以傳統南音為基礎創作,與傳統工乂譜的演唱和打擊樂表演融合,將歌曲演繹得耳目一新,讓人聽來如沐春風,是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的一次美好際遇。
面對新時代變化,南音要持續贏得“新觀眾”,應真正發揚傳統南音的魅力,堅持“守正創新”之路,守傳統文化內涵之“正”,創傳播、傳承、創作形式和方法之“新”,“創新”則是要在守住傳統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新路。增加受眾黏性,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南音傳統曲目,逐漸被南音傳統獨特的魅力所吸引。
(一)運用新技術保護、表演和傳播南音
新時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新技術高速發展,互聯網逐漸成為年輕人文化消費的主要載體。未來,南音可探索嘗試運用新技術,進一步保護、傳播好南音藝術。
一是大力挖掘、整理、保存歷史資料。2015年以來,廈門市南樂團啟動“資料搶救保護計劃”,運用自主研發的南音工乂譜電腦打譜軟件,編輯出版《南音古曲選集》,此選集為廈門南音界首創,現已成為南音唱腔學習的范本。編校的廈門首本電腦工乂譜版《南音指譜全集》也已完成出版,全面記錄了南音各級傳承人傳承情況,制作宣傳片,并整理成冊,補充完善藝術檔案。在此基礎上,未來還可嘗試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識別、采集、上傳南音曲譜、教學視頻、表演視頻,將南音資料錄入大數據,讓ChatGPT為南音愛好者創作南音曲目,運用虛擬人物表演南音或許指日可待。
二是豐富傳播方式和渠道?!吨袊ヂ摼W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短視頻用戶規模首次突破10億,用戶使用率高達94.8%。南音在堅持公益講座、公益演出、與學校共建教學基地等傳統線下方式傳播的同時,應積極融入互聯網,在電視、電臺、報紙等傳統渠道外,介入微信、微博、抖音等年輕人喜愛的社交模式,利用碎片化傳播,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向最廣大的受眾傳遞南音信息,讓觀眾多視角、多形式了解南音。
三是展現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舞臺形式。隨著數字技術的成熟,3D、AR、VR技術頻頻使用,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體驗。雖然現代舞臺結合全新的燈光和舞美的配合,在硬件上比傳統舞臺有了很大超越,但仍沒突破年輕觀眾的視覺需求。歌曲《百鳥歸巢》在春晚演出時,運用5G與AR技術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呈現出令人驚嘆的舞臺效果,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為今后南音演出在加強新技術運用方面增強了信心。
(一)借助流行元素,呈現作品新形式
戲曲作家田漢在1947年提出“不僅要把新內容注入舊形式,也要把新形式注進舊形式”的要求。新時代背景下,廈門市南樂團在作品形式創新方面也做過有益的嘗試。2019年,廈門市南樂團與臺灣玄奘大學合作首創了《南音與街舞》,亮相第十二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及2019兩岸青年文化和旅游交流推廣活動,該作品獲得“影響福建的文藝力量”藝術作品評選二等獎;與歌手李宇春合作的《哪吒》參加了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晚會;與郎朗合作的《鋼琴與南音》參加了廈門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2023年央視春晚上,歌曲《百鳥歸巢》在編曲、演唱、演奏、舞美等方面找到平衡點,以全新的演繹方式獲得上億的閱讀量和點擊量,以21.79%的熱度,沖上新浪微博發布的2023春晚節目全網熱度榜單。
(二)肩負新時代使命,創作屬于新時代的新作品
曲藝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中國精神和中華美學。好的曲藝作品一定是體現大眾文化心理、貼近社會實際、貼近群眾生活的,這樣才能實現曲藝受眾和表演者、創作者的精神共振。
南音具有千年歷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秉承“傳承傳統文化,傳播先進文化”的理念,在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追求中,肩負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的職責使命,創作出符合時代和市場要求的,集思想性、藝術性、欣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青少年欣賞南音的興趣,使之成為南音的“新觀眾”。
南音作為福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曲藝品種,代表著閩南地區的文化發展歷程,其獨特古典文化色彩的唱腔及韻律,是極為珍貴的民間曲藝音樂瑰寶。正如京劇大師梅蘭芳所說:“一個古老的劇種,能夠松柏常青,是因為它隨時進步。”南音想在新時代傳承好、發展好,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通過開展曲目展播、沉浸式表演、新老藝術家從藝漫談沙龍等活動增加曝光度,探索運用新技術、呈現新形式、創作新作品,吸引年輕人觀看南音、了解南音,甚至發掘出新愛好,成為南音弦友。培養觀眾應與史料保護、人才培養、知識普及、民間交流、演出推廣等措施協同發力,夯實南音傳承和發展基礎,探索南音傳承和發展的新時代模式。
[1]張偉品:《網絡時代傳統戲曲贏得新觀眾的奧秘》,《人民論壇》,2022年4月15日。
[2]劉鳳霞:《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生態的現實挑戰與發展路徑》,《人民論壇》,2019年10月25日。
[3]歷史百家匯:《淺論中國傳統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搜狐網,2021年3月21日。
[4]儲蘭蘭、張騏嚴:《戲曲進入互聯網時代的瓶頸與契機》,《中國藝術報》,數字藝術專刊,2015年2月27日。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