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聰
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受到,最近手機市場相比去年更加內卷了。最典型例子就是手機存儲空間配置,往年動輒上萬的1TB大內存版現在3000多元就能買到。512GB版本更是跌到了2000多元。原本計劃在今年換機的用戶,無疑是幸福的。
即便如此,本著能幫大家省一分是一分的原則,我依然要來擠擠當前手機市場配置中的“水分”:一些對于高性價比用戶來說是用不上或者“感知不強”的配置。如果你的購機預算比較緊張,這些配置用不著為之買單。
大內存機型是當前很多手機的主要賣點之一,尤其現在安卓市場對于手機應用保活、日常運行的流暢性要求更高,大內存手機越來越受到了用戶的歡迎。于是當前很多手機為了做到“大內存”,專門推出了所謂的“內存融合技術”。
這項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在系統檢測到物理內存不足的時候,把一部分閃存空間劃撥出來歸內存所用,讓系統中的服務不至于直接掛掉或者不響應。
不少的手機廠商通過這項技術,將原本的8GB、12GB機型拓展到“12GB、16GB甚至是20GB”,進而宣傳自己是所謂的“超大內存”手機。這種情況在線下市場表現尤為普遍。很多消費者對于這項技術原理本身并不熟悉,但通過手機導購們口中的“12GB+3GB>12GB”的話術,也被動接受了融合內存的優勢。
但真實情況是,內存融合技術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噱頭功能。之前我們做過測試,同品牌、同配置的兩臺手機,內存融合開啟后,手機在運行速度、流暢性和應用保活等方面并沒有展現出明顯的體驗優勢。換句話說就是,感知不強。
這主要是因為分離出來的ROM在日常使用的過程中,頻繁讀寫會帶來性能下降的問題,反而會導致手機的卡頓。另外,內存融合技術本身也需要CPU來計算APP 中的哪些代碼不活躍,這個過程也需要占用CPU的性能。
除了內存融合技術之外,還有一個關于LPDDR5X 的話題。我們都知道,LPDDR5X是當前智能手機內存性能的最高規格和標準。相比之前的LPDDR5,LPDDR5X 的提升主要有三點,分別是數據傳輸速率從6400Mbps 增至8533Mbps,提升幅度高達33%;TX/RX 均衡改善信號完整性;以及能通過新的自適應刷新管理提高可靠性。
于是手機廠商們在宣傳自己內存性能的時候,也會重點強調自家手機使用了LPDDR5X的規格。也有不少的消費者之前也在后臺詢問,有沒有必要一定要選擇LPDDR5X 機型,才不至于在配置上落后。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內存的賬面性能參數只是一個方面,也要看芯片支不支持。在讀寫速率方面,去年下半年才上市的驍龍 8+ 最高支持讀寫速度是 6400Mbps,而LPDDR5X 的最高性能可達 8533Mbps。
也就是說,即便是驍龍8+ 這樣的上市還不到一年的旗艦芯片在內存讀寫性能方面也“喂不飽”LPDDR5X。即便你在硬件上使用了LPDDR5X 規格,但實際體驗中也只是一個“殘血版”。
對于一些選擇老款、非旗艦處理器(除了去年的天璣9000),想要尋求高性價比的消費者來說,并不用過分在意手機究竟是LPDDR5X還是LPDDR5。在實際體驗中,幾乎感知不到二者之間的差異。
即便是LPDDR5X 可能會有一些功耗方面的優勢,但對于手機的日常使用也難以產生明顯可感知的影響。如果手機廠商使用了LPDDR5X自然更好,沒有用上也不必過于在意。


說到“殘血”,今年手機市場還有一個驍龍8+ 的殘血版:所謂殘血版,即超大核主頻為3.0GHz 的驍龍8+(其余大核、小核也有所降頻)。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機型,包括Redmi K60、榮耀Magic Vs、OPPOFind N2 等全都是3.0GHz 殘血版。而滿血版的驍龍8+ 超大核頻率為3.2GHz。
從紙面參數來看,降頻3.0GHz 的驍龍8+ 性能上的確會稍為遜色,但得益于驍龍8+ 的底子好,除了跑分時有區別,實際使用拉不開大的差異。現實中,即便是采用最新的第二代驍龍8 平臺,各家旗艦產品的性能表現主要取決于終端廠商的調度策略、軟硬件優化以及應用層面的適配等因素。并不意味著,滿血版的實際表現就一定比殘血版強多少。

在日常選購過程中,面對所謂的殘血版和滿血版機型完全沒必要過于糾結。更多的還是要看整個產品的綜合配置和體驗是否符合你的客觀需求。
除了上述這些方面之外,當前手機市場的快充也是一個能夠體現參數和體驗差異的配置。最近這兩年手機快充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前兩年百瓦級快充還剛剛上市,現在手機行業的快充水平已經能夠做到240W了。
這種級別的快充能力,自然在體驗上有著明顯的優勢。一來整個手機的充電時間能夠被壓縮到10分鐘左右,二來利用高功率的快充也能夠實現“瞬時秒充”。緊急情況下,這是能夠“救命”的體驗。最關鍵的是,隨著快充技術的逐漸成熟和精進,電源適配器也不再跟之前的快充一樣,會隨著充電功率的提升整個體積重量大幅度增加。
從實際體驗來說,當前這種旗艦級的高規格快充屬于“錦上添花”的功能。但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大功率快充也是可以“退而求其次”的。尤其是當前,百瓦級的快充都已經普及到千元市場的情況下,更高快充功率所帶來的體驗邊際收益其實是相對遞減的。
舉個例子, 當前很多手機標配的65W、67W 的快充充滿5000mAh 電池的時間大概是30 分鐘,100W 快充需要25分鐘,而150W 以上大概需要15分鐘。最新的240W快充充滿4800mAh 也需要10 分鐘左右。如果從整個充電周期來看,更大功率的快充能夠節省的全程充電時間應該也就是在10 分鐘上下。

為了這幾分鐘、十分鐘時間,額外付出更高的硬件成本其實大可不必。因為當前多數手機的67W、80W、100W快充已經足夠快了。還有一個因素需要注意,更高功率的快充方案,往往會采用雙電芯結構,導致手機電池的額定容量降低。在同樣的尺寸和規格的情況下,超高功率快充的手機電池容量往往要比低功率手機的容量更小。這樣一來,手機的續航優勢其實又被抵消了一部分。

當前很多主打高性價比的機型,往往會在大杯和超大杯的快充規格上拉開差異,比如Redmi 的 Note系列機型。如果最后還在糾結于快充功率這一點,大可不必為此憂慮,67W 也完全足夠使用了。
前面說到的這些,都是可以“退而求其次”的方面,那么哪些方面又是需要把錢花在刀刃上的呢?我認為這要根據你的實際需求來判定。如果你平時就是喜歡刷刷短視頻,對于手機沒有什么特別需求,我建議你選擇一塊好的屏幕。
畢竟手機作為一款以屏幕為主要交互載體的設備,一塊顯示效果優秀的高素質屏幕對于日常使用體驗的提升是顯著的。現在很多人還在意手機的護眼功能,可以在屏幕的選擇上更有針對性。
如果你對于手機的性能和游戲有更高需求,建議在同價位選擇一些更垂直于游戲體驗的機型。這些主打電競游戲功能的機型,往往在優化策略、系統調校等方面有更多投入。不管是游戲表現還是體驗,都比一般的機型要好上不少。必要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多傾斜一些預算,來獲得更好的游戲體驗。
還有一類人群是對于拍照有比較高的需求。但直白地說,現在手機影像對于軟硬件、算法、調校要求更高,好的拍照效果往往需要這些方面都要做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市面上一直不存在所謂的“高性價比拍照手機”。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場,想要找到一款成像良好的機型是比較困難的。
在當前大部分中檔旗艦還配置“800萬+200萬像素”湊數副攝的前提下,想要獲得良好的拍照效果就只能在主攝上下功夫:選購的時候盡量去選擇一些高素質的,已經被各家品牌旗艦產品檢驗過的主攝方案。日常大多數人能夠用到的鏡頭就是主攝,它的成像好壞其實跟你的日常拍照體驗密切相關。在相應的預算方面,可以在主攝方案的選取上著重考慮。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這些更多針對的還是高性價比市場,也就是當前手機市場的中低端產品線。實際上,將這些原則放到旗艦市場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即便是旗艦手機,各家在產品策略上也有適當的傾斜和側重,并不是說旗艦手機就一定是盡善盡美的。
某種意義上,旗艦機更高的硬件成本的確能夠帶來更均衡的體驗。但這并不意味著,當前大家在選擇手機的時候都要秉承著“加錢上旗艦”的策略。還是那句話:沒有最好的產品,只有最適合的產品。關鍵還是在于你能否明晰自己的需求,并且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