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許多職業都面臨消失的風險。要想永遠不被淘汰,你必須成為精通多個領域的梳子型人才。你的技能組合越獨特、越多樣、關聯性越高,你就越不可取代。腦科學家彼得·霍林斯認為,成為通才并不需要天賦異稟,也不用苦練1萬小時。面對眾多未知領域,只需重復10個簡單步驟,人人都能打造出專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成為多專多能的高質量人才。

●●點評:
曾經有一個網友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一個人可以很快很準地抓住一個講座或一個復雜問題的核心,到底是因為他本身對這個領域很熟,還是因為他有一種深層能力,對于任何問題都能很迅速地掌握關鍵信息?”其實,有些人能迅速抓住問題核心,是因為他是專業人才,有專業知識和很深的經驗積累,對于本領域的事情思考很多,所以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另外,有些人雖然不是本領域人才,但是他也能抓住核心,因為他具有“知識遷移”的能力。
互聯網的崛起,顛覆了傳統行業,本書作者王計兵是一個外賣員,奔跑的行程累計15萬公里,相當于沿著萬里長城跑15個來回。在城市穿梭的日子里,他看到更多跟他一樣為生存奔波的人。王計兵記錄下作為勞動者的自尊。他寫道:我也有自己獨立的國度,我沸騰的血,就是我奔流不息的江河,我們穿梭的身影,是我聳立的山川。這些在趕時間的間隙,寫在煙盒上、廢報紙上的詩句,是來自勞動現場的民歌,生機勃勃,粗糲尖銳。有些被偶然傳到網上,引發了意想不到的共鳴,單首詩歌閱讀多達2000萬人次。

●●點評:
好久沒有看到這么有情感的現代詩了: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我明明一動未動\名字卻跑丟了\你可以叫我:上一個\也可以叫我:下一位。他寫的詩歌對于趕時間的人,準確、精準、樸實,但是又能感受到濃烈的情感。沒有對生活的抱怨,全是細致的審視,詩歌、文學沒有成為他安身立命的工具。因為這位詩人說,艱難的生活里,詩歌是那陡峭的另一面。他把電瓶車騎得飛快,腦海里只剩下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