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丁,唐力明,孫 端,李伊黎,許敏端,康昕怡,譚 賓,肖 紅,趙桔超,馮功學,趙耀龍,陳偉蓮,許耿然
(1.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廣州 510663;2.華南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廣州 510631;3.自然資源部華南熱帶亞熱帶自然資源監測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自然資源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廣州 510663;4.廣東省測繪工程有限公司,廣州 510663;5.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廣州 510070)
海岸帶是地球上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最頻繁、最活躍的地帶,是具有獨特陸、海屬性的復雜自然系統,聚集著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幾乎所有重要生態系統類型(郭軻 等,2015;駱永明,2016;李鵬,2021)。海岸帶還是世界上人口高度集中的區域,近一半人口生活在沿海約200 km 范圍內,人口超過1 000萬的特大城市中,75%位于沿海地區(Kuleli, 2015)。作為海陸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空間載體,海岸帶地區已成為中國經濟活力最為充沛和城市化最快的區域(Bai et al.,2014)。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大量聚集,海岸帶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增大,面臨自然岸線減少、漁業資源減少、濕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赤潮和綠潮頻發等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洪華生 等,2003;Guvensoy et al., 2016;Won et al., 2017;張曉浩 等,2021)。為實現海岸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建立了以陸海評價為基礎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Liu et al., 2020)。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1月,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發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技術指南》(以下簡稱“雙評價”指南),進一步確立了資源環境承載力對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支撐地位(王佳韡 等,2019)。
承載力是衡量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關系的重要概念(張林波 等,2009),最早起源于物理概念,之后被應用于生態學領域,用于反映區域環境條件和物種數量之間的關系(Gabb et al.,1873; Sun et al., 2018)。20 世紀60 年代以后,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的背景下,承載力概念的范圍也逐漸擴展,衍生出人口承載力、生態承載力、環境承載力和資源承載力等概念。而資源環境承載力則是對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和生態承載力等概念與內涵的集成表達(樊杰 等,2015),并將其定義為“在一定時期不同尺度的區域內,在確保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條件下,資源環境能承載的人口數量以及相應的經濟社會總量的能力”(蔣輝 等,2011a)。目前,中國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總體處于發展階段,以概念探討和定性研究為主(封志明 等,2018),部分研究分別從理論基礎(蔣輝 等,2011b;樊杰 等,2015;劉文政 等,2017)、指標模型構建方法(王亮 等,2019;秦海旭 等,2020)、承載力評價方法(徐孝勇 等,2015;馬赟 等,2017;惠甜甜 等,2021)及驅動因素(郭軻 等,2015;周侃 等,2015)等方面開展工作。理論方法方面,王秦等(2020)通過聚焦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理論,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及指標體系構建方法與實證研究,梳理了國內外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相關研究成果。模型算法方面,宋澤明等(2020)運用DPSIR 模型,通過TOPSIS 模型和障礙度模型定量分析了沿海省份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及其障礙因素;孫永勝等(2021)綜合運用P-S-R 模型與障礙度模型等方法,分析評價了吉林省限制開發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時空格局特征及阻礙其區域承載力水平提升關鍵因素及其影響因素;譚琨等(2021)從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等3方面選取31個指標,針對喀斯特山區構建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封志明等(2021)從系統角度出發,構建了具有平衡態意義的三維四面體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模型,系統分析了西藏自治區資源環境承載力。
總體上,縱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發展歷程,過往研究已取得豐富成果,并已成為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但相關研究多針對陸域范圍,主要從國家、省域、城市群和流域等尺度開展實證分析,而對海陸交互作用劇烈、人類活動高度聚集、生態要素構成復雜、環境敏感脆弱的海岸帶地區關注較低。此外,在技術方面,還需充分利用現代地學技術手段,如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大數據處理技術等,完善承載力定量評價方法。
廣東省是海洋大省,海岸帶地區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突出,開展海岸帶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是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基礎性工作,對促進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的需要,從生態保護、農(漁)業生產和城鎮建設(開發)3個功能導向出發,從陸域、海域2個方面選取代表性評價指標,構建廣東省海岸帶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分別從“生態保護-農(漁)業生產-城鎮建設”3個功能維度系統認知海岸帶地區資源環境承載狀態,再通過集成評價對整個海岸帶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綜合評價。以期促進海岸帶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對中國積極拓展藍色海洋發展空間,堅持海洋生態文明有序發展,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一定技術支撐。
廣東省海岸帶位于中國大陸南端,介于20°08′-24°14′ N、109°24′-117°31′ E之間,海岸線曲折漫長,自東北向西南展布,總長約達4 114 km。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海岸帶的地質地貌特征以及不同研究者對海岸帶開發、管理和研究的目的存在差異,目前國內外關于海岸帶范圍的定義有各種不同的標準。參考國內外海岸帶范圍的劃分方式(葉屬峰,2012;孫才志 等,2018),將廣東省海岸帶區域范圍分為陸域范圍和海域范圍(圖1、2),其中,陸域范圍為廣東省沿海縣級行政區的行政管轄范圍,涉及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惠州、深圳、東莞、廣州、中山、珠海、江門、陽江、茂名、湛江14地級市的45個縣(市、區);海域范圍為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范圍。海岸帶陸域地區地貌以平原為主,平原以珠三角面積最大。在氣候方面,屬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鐘蕊 等,2021),總的特征是氣溫高、降水多、冷期短、日照長,災害性天氣主要有臺風、暴雨、風暴、冷害和干旱等。根據廣東統計年鑒(廣東省統計局,2020)可知,在國民經濟方面,2019 年海岸帶地區45 個縣(市、區)的地區生產總值達58 727.78 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10.14萬元,其中深圳市南山區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為6 103.69 億元。在工、農業方面,2019 年海岸帶地區45 個縣(市、區)工業總產值達86 048.86 億元,農業糧食產量達428.87萬t。

圖1 研究區域海岸帶陸域范圍Fig.1 Land area of coastal zo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圖2 研究區域海岸帶海域范圍Fig.2 Sea area of coastal zo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選取沿海陸域各縣區(市、區)和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作為研究范圍,其中陸域以20 m×20 m柵格為評價單元,海域以各縣(市、區)鄰近海域(以沿海縣界為分界點,向海域方向延伸法線為界)范圍為評價單元。
主要選取2019年相關數據,其中,海岸帶地區土地利用/覆蓋數據/紅樹林分布數據來源于資源環境與科學數據中心①https://www.resdc.cn/;凈初級生產力來源于MODIS 數據產品;MOD13Q1 數據來源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②https://www.nasa.gov/,采用Modis Reprojection Tools 對數據進行投影和格式轉化(Stow et al.,2007),再通過最大合成法(Holben, 1986)合 成 年NDVI,最后通過像元二分法(陳效逑等,2009)計算得到植被覆蓋度;數字高程模型數據,是利用數字表面模型處理后得到(沈黎達 等,2019);土壤數據來源于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維也納國際應用系統研究所構建的世界土壤數據庫,中國境內數據由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南京土壤所③http://www.issas.cas.cn/提供;氣溫、降水、蒸發量等氣象數據來源于國家氣象科學數據中心④http://data.cma.cn/;積溫數據來源于全國溫室數據系統⑤http://data.sheshiyuanyi.com/AreaData/;漁業數據來源于2020年廣東統計年鑒;海洋功能區劃數據來源于廣東省人民政府網⑥http://www.gd.gov.cn/zwgk/gongbao/2008/24/content/post_3362437.html公布的《廣東省海洋主體功能區劃》圖;用海類型數據/海岸帶開發利用數據來源于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⑦https://www.webmap.cn/。
1.3.1 功能導向下的陸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構建 基于“雙評價”指南,以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為功能導向,基于多功能、多要素的本底評價和狀態評價,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動態性、可量化、地域性等原則,結合廣東省沿海陸域、近岸海域各自本底特征,從海岸帶土地資源、生態條件、環境質量、海洋空間資源、海洋生態資源和海洋漁業資源等要素中選取19個評價指標,構建一種功能導向、陸海一體的海岸帶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廣東省海岸帶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Table 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coastal zo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1)生態保護功能 陸域生態保護功能選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及生態環境敏感性作為生態資源本底進行探究,從生態系統基底出發,探究其資源所能維持的服務社會發展承托效能;選取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和生態用地面積指數用以評價當前資源消耗下,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及損耗度。海域生態保護功能選取海洋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探究海洋生態資源基底承托能力,選取生態風險狀況指數、典型生境最大受損率及近岸水質情況定量化評價當前海洋資源消耗及生態風險。
2)農(漁)業生產功能 陸域生產功能選取農業生產適宜性作為農業資源本底條件,從土地資源、水資源、光熱條件等探究自然資源對農業生產的支撐能力,選取農用地現狀利用系數定量化評價當前農業生產利用程度;海域生產功能選取海洋牧場資源利用條件作為海洋農漁業生產本底條件,通過對區域初級生產力的研究,探究海洋農漁業資源可利用情況,選取海水產品變化率分析當前對海洋漁業資源的消耗情況。
3)城鎮建設功能 陸域城鎮建設功能選取建設開發適宜性定量化評價廣東省沿海地區土地本底的開發適宜度;選取建設用地現狀開發強度作為當前城鎮建設開發強度,表征城鎮建設狀態;海域城鎮建設功能則選取岸線適宜開發系數及海域空間適宜開發利用系數,從本底探究近海海域空間所允許的開發程度;選取岸線現狀開發系數、海域開發強度及海島開發強度定量化評價當前海域空間利用狀態。
1.3.2 功能導向下的陸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 由于“短板效應”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概念具有內在一致性,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集成評價方法研究中被廣泛采用(朱鳳武 等,2015;張曉霞 等,2016;楊正先 等,2018)。因此,采用“短板效應”對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各單功能導向下的承載狀態進行評價。其中,短板效應又稱“木桶效應”,強調系統內關鍵限制因素決定系統的綜合能力,由于各要素發展不均衡性和限制性,一旦超載成為系統的“短板”,并導致社會經濟系統整體衰退,應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短板”的出現,并通過相應修復等措施促進“短板”的增長。
海岸帶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則是在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各單功能評價結果的基礎上,采用賦值法確定超載、臨界超載、可載3種類型,并復合陸域和海域評價結果,校驗超載類型,最終形成承載類型劃分方案。其中:
賦值法過程為:1)采用專家打分法的方式確定分級賦值表和閾值劃分表,即通過咨詢專家的方式對賦值和閾值進行確定;2)基于ArcGIS 10.2對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各子系統呈超載狀態的區域賦值為0.5,呈臨界超載狀態的區域賦值為0.25,呈可載區域賦值為0;3)通過“地圖代數”工具對3個子系統的值進行疊加求和;4)通過“重分類”工具將≥1的區域劃分為超載,[0.75,1)的區域劃分為臨界超載,<0.75 的區域劃分為可載。
校驗超載類型方案參考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2部委聯合印發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技術方法(試行)》⑧https://www.ndrc.gov.cn/xwdt/gdzt/135ghbz/201609/t20160928_1198957.html。
廣東省海岸帶地區生態保護功能導向下承載狀態評價結果(圖3~5)表明,2019年廣東省海岸帶生態保護功能導向下承載狀態整體良好,大部分地區處于臨界超載或可載狀態。承載狀態空間分布格局總體表現出顯著的區域差異,東西兩翼的承載狀態明顯要優于中部地區。具體而言:

圖3 海岸帶陸域生態保護承載狀態空間分異Fig.3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carrying status in land area of coastal zones
陸域可載面積占陸域總面積的60.05%,45 個縣(市、區)中有26個可載區域面積占50%以上,有6個可載區域面積占70%以上(圖4),分別是潮州市饒平縣、汕尾市海豐縣、惠州市惠東縣、陽江市陽東區和陽西縣、江門恩平市,相比其他地區,這部分地區對人類活動的作用還有更大的承載空間。陸域臨界超載面積占陸域總面積的27.52%,各縣(市、區)陸域臨界超載面積占比在11.84%~43.59%,大部分縣(市、區)所占面積比例主要集中在20%~30%。其中,深圳市南山區、寶安區、鹽田區和惠州市惠東縣的臨界超載面積比例相對較低,而珠海市斗門區、湛江市遂溪縣和徐聞縣、汕尾陸豐市等地區臨界超載面積比例相對較高,其中,湛江市遂溪縣所占面積比例最高。
陸域超載面積占陸域總面積的12.43%,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區,該區域的超載面積占陸域總超載面積的60.52%,其中,東莞市、深圳市南山區、寶安區和福田區較為顯著,陸域超載面積占比均在40%以上(圖4)。究其原因,珠三角地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和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作為中國主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僅次于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密集區。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極高,如此快速的經濟增長和高強度的人類活動不可避免地會對該地區的生態環境產生較大壓力,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最大規模超過生態環境所能維持的閾限時,生態環境便處于超載狀態。珠三角海岸帶地區應協調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積極探索綠色產業、低碳經濟,打造集約節約型產業基地。在規劃建設中應劃定一定范圍的生態紅線,堅持城市的生態底線,防止過度開發。統籌陸地和海洋,以海陸為一體進行整體的保護和生態修復,增強海域交互的生態平衡能力。

圖4 陸域各縣(市、區)生態保護不同承載狀態所占縣域面積比例Fig.4 The proportion of the area occupied by different carrying stat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each county of the land area
海域生態保護承載狀態以可載和臨界超載為主要特征,其中,呈臨界超載狀態的縣(市、區)最多,在全區44個(其中羅湖區無海域)擁有海域的縣(市、區)中,有14個海域承載狀態為可載,有26個為臨界超載,有4個為超載。其中,臨界超載地區主要分布在粵港澳大灣區附屬海域以及湛江市的遂溪縣、雷州市、麻章區、坡頭區及汕頭市潮南區、龍湖區等地區,而海域超載地區則分布在江門恩平市和深圳市龍崗區、鹽田區、福田區。承載力結果表明,海域超載區域沿海海域水質普遍較差,這是導致該區域生態保護承載狀態呈弱勢的主要原因,雖然近年紅樹林等生態保護地逐步發展,海水侵蝕性得以控制,但赤潮頻發,水質狀況仍不穩定,生物多樣性較低,仍需進一步控制海水污染,穩定沿海水域狀態。

圖5 海岸帶海域生態保護承載狀態空間分異Fig.5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carrying status in sea area of coastal zones
廣東省海岸帶地區農業生產功能導向下承載狀態評價結果(圖6~8)表明,2019年廣東省海岸帶農業生產功能導向下承載狀態整體良好,大部分地區處于臨界超載狀態。承載狀態空間分布格局總體表現出顯著的區域差異,粵西地區的承載狀態明顯優于中部地區。其中,雖然珠三角地區地勢平坦,光熱條件極佳,其農業生產承載力呈高可載狀態,但受到國土空間規劃的影響,并不適合作為農業生產區域。具體而言:

圖6 海岸帶陸域農業生產功能承載狀態空間分異Fig.6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itability in land area of coastal zones

圖7 陸域各縣(市、區)不同農業生產功能承載狀態所占縣域面積比Fig.7 The proportion of the area occupied by differ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itability in each county of the land area
陸域可載地區所占面積占比26.17%,主要分布于湛江市,可載區域呈明顯片狀分布。在未來國土空間規劃中,可考慮將農業生產可載區域作為永久基本農田的優選區域。陸域臨界超載地區面積占比相對較低,為49.32%。從縣(市、區)尺度上看,絕大部分縣(市、區)的臨界超載區域面積占比約在50%以內,其中湛江市徐聞縣臨界超載面積占比最高,約占82.00%。陸域超載地區面積占比24.51%,主要分布在潮州市饒平縣、惠州市惠東縣和惠陽區、汕尾市海豐縣、深圳市鹽田區、江門恩平市。其中,惠州市惠東縣超載區域面積最大,超載面積約占57.46%,這與該區域復雜的地形條件聯系較為緊密,該區域海拔相對其他區域較高、坡度較陡,對農業生產的承載能力較弱,不適宜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容易發生超載。在未來國土空間規劃中,退耕還林等工程的實施應優先在該區域開展。
從圖8 可以看出,海域農業生產承載狀態以臨界超載為主要特征,有3個縣(市、區)為可載,5 個為超載,36 個為臨界超載。海域初級生產力較為有限的情況下,由于每年對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及海域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廣東省鄰近海域的農漁業生產受限,其承載能力趨于緊張。在此情況下,亟需控制漁業資源的捕撈量,防止過度捕撈,避免超出漁業資源的承載范圍,過度消耗海洋資源。

圖8 海岸帶海域農業生產承載狀態空間分異Fig.8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rrying status in sea area of coastal zones
廣東省海岸帶地區城鎮建設承載狀態評價結果(圖9~11)表明,2019年廣東省海岸帶地區城鎮建設承載狀態整體較好,絕大部分地區以可載為主。具體而言:

圖10 陸域各縣(市、區)城鎮建設不同承載狀態所占面積比例Fig.10 The proportion of the area occupied by different carrying stat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each county of the land area
陸域可載地區面積占比86.93%,分布面積較廣,有44 個縣(市、區)可載區域面積占比均在30%以上,有16個在90%以上,其中,惠州市惠東縣土地開發較為集中,除核心城區外,大部分區域為山地丘陵,雖然其承載性高,但考慮生態保護等原因,不建議作為城鎮建設用地使用。與生態保護和農業生產功能相比,城鎮建設功能可載區域面積分布最廣,86.93%的陸域和29 個縣(市、區)的海域呈可載狀態,僅3.01%的陸域以及10 個縣(市、區)的海域呈超載狀態。陸域臨界超載地區面積占比10.06%,主要集中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帶,如深圳市福田區、寶安區和南山區,臨界超載面積占比均在45%以上,究其原因,深圳市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城市化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城鎮開發強度較高,其資源環境承載臨載狀態明顯。
陸域超載地區面積占比3.01%,主要分布在深圳市南山區、龍崗區和珠海市香洲區等地區,在45個縣(市、區)中,有32個超載面積占比在5%以內,9 個在5%~10%,有4 個在10%以上。可以看出,陸域城鎮超載狀況與廣東省經濟狀況密切相關,珠三角地區作為中國人口集聚度最高、經濟最發達、城鎮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其承載壓力也較高。此外,在各大河流入海口,經濟發展較高,人口集聚明顯,城市建設均呈較為明顯的強開發狀態,相對其他區域而言,其區域城鎮建設功能承載力已接近飽和,在未來國土空間規劃中,城鎮的開發應盡可能考慮避開超載地區。
從圖11可以看出,海域承載狀態以可載為主要特征,有29 個縣(市、區)呈可載狀態,有5 個呈臨界超載狀態,有10個呈超載狀態。根據指標評價可知,珠江口區域鄰近海域用海類型以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用海、保留區以及農漁業區為主,當前開發程度較高,可持續空間適宜開發利用系數明顯較差,處于不適宜繼續開發狀態。與珠江口海域現狀類似的區域還有湛江灣區和汕頭灣區,但其功能區以農漁業區和海洋保護區為主,對海域水質要求極高,而在河流入海口處,城鎮發展迅速,海域開發強度逐步增強,各類用水排放量大,即使排放水質受到嚴格管控,現有的水域環境也已無法承擔其海域空間的進一步開發。根據海域現狀開發強度評價結果可知,廣東省海域現狀開發強度總體不高,最高為鹽田區,開發強度僅為0.25,合理利用海洋空間進行經濟生產活動,對海洋影響較小。廣東省是海洋經濟大省,而海洋是海岸帶經濟活動的重要場所,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未來在對海域的開發過程中,應優先在空間開發承載狀態為可載的范圍內劃定,利用好海洋資源,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海洋高科技產業,集約高效利用海洋,避免過度利用海洋,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圖11 海岸帶海域空間開發承載狀態空間分異Fig.11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space development carrying status in sea area coastal zones
從圖12、13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區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規模處在資源環境所能維持的閾限范圍內,資源環境承載狀態以可載為主。中部地區和東、西兩翼地區資源環境承載狀態差異明顯,粵港澳大灣區附屬海岸帶區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規模對資源環境產生的壓力較大,相比其他地區,該區域超載和臨界超載所占面積較多。
從陸域資源環境承載狀態上看,陸域超載、臨界超載和可載區域面積占比分別為2.94%、13.12%、83.94%,在縣(市、區)尺度上,所有縣(市、區)超載區域占比均在15%以內。其中,超載占比最高的3 個縣(市、區)依次是珠海市香洲區、汕頭市龍湖和深圳市龍崗區,超載占比最低的3 個縣(市、區)依次是湛江雷州市、遂溪縣和徐聞縣。所有縣(市、區)臨界超載區域占比在3%~63%,其中,臨界超載占比在60%以上的縣(市、區)僅有2個,分別是揭陽市榕城區和汕頭市龍湖區。所有縣(市、區)可載區域占比均在29%以上,其中有12個占比達90%以上,占比最高的是湛江雷州市,達96.43%。從圖12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區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規模處在資源環境所能維持的閾限范圍之內,資源環境承載狀態以可載為主。一方面,廣東省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其自然資源本底特征決定了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極高;另一方面,聚焦珠三角,由于經濟發展、城市擴張及城市資源利用等因素的影響,該區域生態環境受到較大程度的威脅,人口高度集聚,資源消耗速率增快,土地資源緊張,有限的農業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城鎮開發程度極高,區域綜合承載壓力大;與此同時,在各大河流入海口,城鎮化速率遠高于其他地區,城鎮開發逐步飽和,而高強度人類活動對區域生態、農業產生巨大的壓力,故各大河流入海口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逐步達到臨界狀態。總體而言,針對當前資源環境可載區域及臨界超載區域,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合理開發,因地制宜,進一步促進廣東省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對于超載區域則需要進行嚴格管控,有效改進資源利用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圖12 海岸帶陸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結果Fig.1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land area coastal zones
從海域資源環境承載狀態上看,大部分縣(市、區)以可載為主,全區有26 個縣(市、區)呈可載狀態,有8個呈臨界超載狀態,如湛江廉江市和坡頭區、深圳市寶安區和龍崗區、汕頭市潮南區和澄海區等地,有10 個呈超載狀態,如廣州市黃埔區和番禺區及南沙區、深圳市南山區和鹽田區、汕頭市龍湖區和金平區等地。廣東省海岸帶海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整體趨勢良好,呈中間區域較差,東西兩翼較好的特征,在江河入海口區域環境壓力較其他區域大,但面積占比小。聚焦珠江口區域,可以發現,該區域海域空間開發強度已接近飽和,岸線開發程度較高,區域經濟貢獻度大,雖然無居民海島開發程度較低,但其開發利用方式較為直接,歷史遺留問題仍未解決,海島資源保護意識較為淡薄,重開發輕保護及隨意開發等現象突出;農漁業等海域水產品產量捕撈量過大,雖然政府試點控制捕撈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農漁業的生產,但總量已瀕臨極限;同樣的,快速的經濟增長和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對珠江口的生態環境產生較大壓力,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規模逐步超過生態環境所能維持的閾限,水質無法滿足當前功能區需求。這都導致珠江口海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超載。整體而言,廣東省海域生態環境大部分處于良好狀態,農漁業捕撈量能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仍有較大的海域開發空間。在保證生態環境穩定的前提下,可以有選擇地進行進一步開發利用,優化海洋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構建海洋資源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的新型管理模式。

圖13 海岸帶海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結果Fig.1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sea area coastal zones
以廣東省海岸帶地區為研究對象,從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功能導向出發,構建廣東省海岸帶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基于評價指標體系,集成整合多尺度空間數據,開展2019年度廣東省海岸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定量揭示其資源環境承載狀態,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在陸域方面,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功能導向下的陸域承載狀態均以可載和臨界超載為主要特征,面積占比分別為83.94% 和13.12%,其中城鎮建設功能導向可載區域面積占比最高,其次是生態保護。而各功能導向下的陸域超載面積占比以農業生產最高,其次是生態保護和城鎮建設,其中生態保護超載區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區,空間上呈東西兩翼要優于中部地區的特征,不適宜開展農業生產區域主要分布在潮州市饒平縣、惠州市惠東縣和惠陽區等地區,而城鎮建設超載區域主要分布在深圳市南山區和龍崗區、珠海市香洲區等地區。在海域方面,生態保護和農業生產功能導向下的海域承載狀態均以臨界超載為主要特征,分別達26個和37個縣(市、區),而城鎮建設功能導向下的海域承載狀態以可載為主要特征,呈可載狀態面積占比96.82%左右,而呈臨界超載和超載狀態面積占比分別為0.84%和2.34%。
2)綜合評價結果顯示,2019 年廣東省海岸帶地區資源環境承載狀態整體良好,大部分地區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規模處在資源環境所能容納的范圍,個別地區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規模超過資源環境所能承載的閾限,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區。在可持續發展模式下,廣東省海岸帶地區資源環境承載狀態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保證資源環境穩定的前提下,可載區域可有選擇地進一步開發利用,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構建資源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的新型管理模式。
本文從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三大核心功能開展評,定量揭示了其資源環境承載狀態。依據生態保護承載狀態評價結果可知,超載區域主要分布珠三角地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工程的確定和時序安排,可以優先在超載的地區開展。在未來國土空間的規劃過程中,對于不適宜開展農業生產的區域,退耕還林等工程的實施可以優先開展;而對農業生產承載能力潛力較大的區域,可考慮將其作為永久基本農田的優選區域;對于城鎮建設陸域超載區域,城鎮建設可優先在可載區域開展,而針對超載區域,可進行一定程度的城市更新,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配置。此外,對于臨界超載地區,應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的建設,確保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預防超載。
在識別不同區域資源環境承載狀態空間分異特征的基礎上,可考慮建立海岸帶資源環境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在超載區域實施嚴格的區域限批,臨載和可載區域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發展全補償機制,綜合管控和單項指標管控并行,進一步提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綜合監管、動態評估和決策支持,為國土空間規劃提供基礎信息。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客觀限制及問題:1)農業生產功能導向下的陸域承載能力,多從自然資源本底特征考慮,與規劃用地存在一定差異,海域承載狀態評價本應采用漁業資源綜合承載指數,即通過游泳動物指數和魚卵仔稚魚指數加權平均得到,但因缺乏相關數據,采用海水產品總量的變化作為評價指標,評價結果還有待進一步完善。2)在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的單功能評價過程中,主要采用“短板效應”法,即采用最小指標因子作為承載力評估值,其優點是計算強度小,可操作性高,但未考慮到各評價指標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影響程度。3)采用賦值法對海岸帶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綜合集成評價,超載、臨界超載和可載的賦值以及劃分閾值采用專家打分,該方法充分結合海岸帶地區的實際情況,對賦值和閾值進行多次反復調整后確定,但依舊會受人為因素的影響,未來需在進一步提高數據精度的同時,探尋更加合理的閾值劃分方法,以得出更加精準有效的結果。
當前國內外關于資源環境承載力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尚不成熟,還處于爭論和探索過程中,仍有大量尚未解決的問題和爭論甚至質疑。關于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評價方法多樣且存在差異,主要有生態足跡系列研究、人口論系列研究和能值系列研究等,但這些方法并非針對開放的、區域尺度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而提出(牛方曲 等,2018)。此外,還有綜合指數法、比較法等方法,各類方法對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要素相互作用的機理性探索較為薄弱,在具體政策指導意義上可操作性較弱。因此,未來關于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法還需不斷加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