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李晶晶
(東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318)
紅色是鮮血的顏色,是革命的代名詞,有著激情熱血和生命再造的功能。 74 年前,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數革命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鑄就了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在民族獨立后,無數知識分子投入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用汗水換來了國家富強。 在革命、建設與改革時期,紅色文化應運而生,它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一時期創造出來的一種先進文化, 凝結著無數致力于解放民族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烈士以及積極投入國家建設的知識分子們的理想信念, 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傳遞著積極進取、寧死不屈、奮發圖強等價值觀念,是歷史的結晶。
紅色文化主要分為物質和非物質兩種文化形態,包含了“人、物、事、魂”,即紅色人物、紅色器物、紅色故事及紅色精神。
紅色人物,主要指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時期為解放與建設新中國而獻身的革命英雄與仁人志士。這一時期的革命英雄有舍身炸毀碉堡的董存瑞、鐵血將軍楊靖宇、烈火中不朽的邱少云、舍身堵槍的黃繼光、“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等,他們身上凝結著愛國情懷和堅定信念以及崇高道德品質,都是可供當代青年學習的英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一切為黨、為國家、為人民作出奉獻和犧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們都要發揚他們的精神,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的力量。 ”[1]
紅色器物則是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 它包括了紅色舊址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及革命先輩們所遺留的書信和物件等,如朱德的扁擔、中共一大會址、“兩彈一星” 實驗基地等, 這些器物承載了許多紅色記憶。在互聯網時代,紅色器物是進行實踐教育的優質資源,能夠讓人身臨其境,體會革命年代的艱苦,感受堅定的革命意志與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同時紅色器物也能折射出百年的時代變遷, 將紅色文化與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紅色故事是指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 實現國家富強這一征程中所涌現的革命故事。例如:在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創造奇跡的故事中, 外憂內患的圍堵封鎖沒有將根據地軍民的意志打垮, 反而鍛造出延安軍民的錚錚鐵骨以及艱苦奮斗的精神; 耳熟能詳的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英雄尸骨無存,但舍身為國的精神風范永駐人間;鐵人王進喜跳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的故事,他身上所體現的鐵人精神,飽含石油工人們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以及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一系列的紅色故事, 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夢、石油夢的偉大實踐,也是革命先輩們崇高革命精神的生動寫實, 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奮斗拼搏,因而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紅色精神是中國在進入到革命、 建設和改革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奮斗的進程中所誕生的精神,是我國紅色文化的精髓。紅色精神主要有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蘇區精神、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 紅船精神體現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2];五四精神所體現的進取創新、 獨立自主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進一步升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是“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3];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4];延安精神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排憂解難的服務精神;蘇區精神體現了黨“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5]。這一系列的紅色精神豐富了中國精神的內容體系,彰顯了不同時期的“中國魂”。紅色精神所體現的精神特質無不彰顯著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和品格風范,具有重要的涵養作用。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及全國廣大人民群眾為追尋民族獨立夢、 富強夢、溫飽夢的進程中,通過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所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是激勵中華兒女不畏艱辛、攻堅克難、接續奮斗的精神動力。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 應該深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進而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具體目的是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確立正確的政治立場以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6]進一步明確和發展了“立德樹人”的目標、任務與使命。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就是要以德育為先,紅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紅色文化是百年來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進行的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的, 凝結著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和物質形態, 承載了革命先輩們的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 通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 用紅色人物持續激發學生的斗志, 引導他們自覺地把紅色人物作為學習的楷模,學習紅色人物身上堅定理想、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等優秀的精神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方面將紅色人物的道德內化為大學生自己的道德觀念,培育健全人格;另一方面以紅色人物的道德品格為行為尺度, 推動大學生將已經內化了的道德品質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以此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紅色文化形成的時代是幾代中國人為改變國家與民族命運英勇斗爭的過程, 昭示著無數仁人志士希望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理想與信念,其中包含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今天,我們所處的新時代,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我們當代的青年大學生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生活優越,缺乏艱苦磨煉,對于那個血與火的年代所形成的紅色文化知之甚少,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響以及互聯網語境下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喪失、 使命感與責任感的淡化。這也凸顯了對青年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命感教育的迫切性, 紅色精神的鮮明特點就是堅定理想信念[7],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完美地解決這一問題。
紅色文化內涵中堅定而清晰的共產主義信仰,是塑造大學生信仰人格的“清醒劑”[8]。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 是將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進程放映式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通過梳理歷史線條,把握歷史規律,使得青年大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沒有傳入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就不可能有當今中國的太平盛世, 借此強化同學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深刻了解和掌握, 深化對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理解,進而堅定他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是要把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謀求國家獨立、 民族復興的道路和不懈努力的歷程生動地呈現給青年大學生們, 讓他們從革命先輩們的身上汲取力量,強化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鼓舞他們把未來同民族未來, 將個人理想同中國夢緊密相連,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紅色文化主要包括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大慶精神”等為代表的精神文化形態和以紀念館、 革命遺址為典型的物質文化形態兩大文化形態, 這些文化形態從某種程度上不斷豐富和拓展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與途徑。
首先, 紅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的重要物質載體, 參觀學習紅色文化基地是進行革命教育的良好途徑。 例如,革命遺址、紀念館或者革命先輩們的信件等以實體的形式呈現在青年大學生面前,通過組織大學生實地參觀學習,能夠讓紅色器物自己“開口說話”,以此代替傳統課堂中以教師為主導的“滿堂灌”,采取這種置身其中的實踐教學方式能夠讓青年大學生感受革命先輩的堅韌、 感知風云變幻的革命年代, 從而與今天的幸福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情感上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敬佩感。
其次, 紅色文化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載體。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文化環境作為主體進行教育, 讓大學生在其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紅色歌曲通過校園廣播等形式營造出 “唱紅”“傳紅”的文化氛圍,使大學生通過校園音樂廣播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 而紅色故事可以通過講演的方式,充分發揮紅色故事吸引力強、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通過講演的方式將有血有肉的紅色英雄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其接收到紅色文化的洗禮。
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后, 既可以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而且在對學生的激勵促動、價值引領方面能夠達到直抵人心的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在互聯網環境中,新媒體崛起,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發其育人價值創造了條件。新時期,青年大學生要勇擔民族復興的使命,從紅色文化中汲取艱苦奮斗的精神力量。 為此,要明確“用什么來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立足于學校、課堂、社會、網絡等多維度,推動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方位、多角度、多領域的融合發展,發揮其育人價值。
推動紅色文化走進課堂中,融到教材中,將紅色文化與教學過程緊密融合, 發揮思政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紅色文化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首先,紅色文化必須進教材、進課堂,通過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學習、 開設紅色文化教育專題課程等途徑, 將紅色文化的不同內容滲透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去。 針對目前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各自理論內容的側重點,開設紅色文化教育專題課,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 開設紅色文化專題學習板塊,以《中國近代史綱要》為例,通過開設紅色人物的專題課程, 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專題課的學習達到使同學們自覺以革命英雄人物為榜樣的目的, 將革命英雄的優秀品質內化于心的同時外化于行。同時教師可以將紅色資源做好分類,將各類的紅色文化學習資源分門別類地呈現給學生。例如,可將紅色文化分為紅色人物故事、紅色精神品質、紅色宣傳標語及紅色文學作品等多個板塊, 形成科學系統的學習材料,供學生自由選擇。
其次,融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增強思政課堂吸引力。充分挖掘高校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并在大學慕課等學習軟件上發布供全國各地大學生學習。例如,黑龍江省大慶市的高校根據當地紅色歷史, 深入挖掘大慶的紅色文化資源,研究并開發《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具有大慶特色的相關課程,充分體現了本土紅色文化走進課堂的特色之處。 為更好地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在開設紅色文化教育專題課的過程中,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將課程資源共享,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們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的思政在線課堂以及學習強國和學習通App 軟件進行自主學習, 并且可以與來自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的同學相互交流,實現跨越地域限制,不分時間的自主學習,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自身的紅色文化素養。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校園文化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過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發掘,把紅色文化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之中, 營造文化育人的濃郁氛圍。學校要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力度,打造具有當地紅色文化特色的校園環境。 在校園廣播、 教室走廊、 宣傳櫥窗及雕塑建筑等載體中融入紅色文化內容, 在教室走廊粘貼革命英雄的生平事跡或者某一革命精神的內涵, 使得學生可以通過零碎時間了解紅色文化的內容; 利用校園廣播在清晨播放紅色歌曲,一日之計在于晨,紅色歌曲旋律動聽且充滿激情與動力, 伴隨著紅色歌曲的旋律能夠讓學生的一天都充滿力量; 同時也可以利用校園廣播播放革命英雄故事,結合引進革命英雄的雕像,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革命英雄人物, 以此達到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目的。
其次,組織創辦紅色文化社團,豐富學校校園社團活動的同時, 營造濃厚的具有紅色氣息的人文環境。 社團成員主要由對紅色文化具有濃厚興趣的同學們以及專業的思政課教師組成。 社團在學校的組織下定期主辦紅色文化的主題活動。例如,舉辦革命英雄展或者播放系列紅色電影。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涌現了無數革命英雄,在他們身上體現著優秀的道德品質和堅定的信仰,舉辦革命英雄展,讓學生們了解革命英雄、認識革命英雄,自覺以革命英雄為榜樣,通過革命英雄事跡感染人、影響人,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傳承革命先輩們的優秀品質。紅色系列電影還原了當時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 廣大人民群眾投身于革命和建設的真實場景, 將那個年代中的激情歲月和堅定信念,誓死不屈、艱苦奮斗、勇于實踐的革命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為開展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提供了鮮活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 ”[9]隨著抖音、微博等自媒體的興起,紅色文化應與新媒體新技術充分融合, 使大學生擺脫地域和時間的局限,充分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
首先,創建宣傳紅色文化的抖音、微博等自媒體賬號,定期發布有關紅色文化內容的短視頻。結合當下的熱點,在背景音樂、文案等方面選擇契合大眾審美的內容,抓住大眾的眼球。 現如今抖音、微博等平臺上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 由于信息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的多元化,導致傳播的數量多且性質各異,這些信息極易對大學生群體造成思想上的干擾, 影響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 由此導致了紅色文化認同感降低的現象。因此,在自媒體平臺上采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力宣傳紅色文化, 使網絡成為宣傳紅色文化的重要輿論陣地。 同時在運用自媒體進行傳播時也要注重傳播紅色文化的技巧, 增強紅色文化的傳播時效性。
其次,培養一批紅色文化網絡宣傳的學生隊伍。學生團隊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分子, 了解大學生認知特點和興趣點, 可以針對大學生特點利用網絡技術及時推廣紅色文化。 高校可以聘請精通網絡技術的人才來充當隊伍的指導教師, 在專業技術老師的指導下,團隊搭建紅色文化網站。學生隊伍不僅在技術本領方面要過硬,政治立場也要堅定,同時對紅色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 這樣一批學生宣傳隊伍能夠影響周圍的同學, 不僅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宣傳紅色文化來影響其他大學生, 還可以憑借其親和力在和其他大學生的相處中傳播紅色文化、 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紅色文化、 幫助大學生提升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從而達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目的。
為實現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不僅要依托課堂載體還要依托社會實踐的大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10]。 開展有關宣傳紅色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是大學生將個人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相連接的橋梁, 同時也將大學生從課堂拉到了社會中,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在傳播交流紅色文化的過程中達到育人的目的。
首先,利用寒暑假以及節假日,組織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尋找本土紅色文化記憶。 通過參觀當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系統地了解本土紅色文化, 身臨其境地學習和觸摸歷史; 走訪當地的革命老干部和經歷革命年代的老人,收集一手訪談資料。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扮演了紅色文化傳播者的角色。
其次,開展有關紅色文化主題的宣講活動,播撒紅色文化的種子。 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更深刻、更具體地認識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內容。 而開展紅色文化宣講活動則是一個輸出過程,讓紅色文化走進中小學校園,尤其重視受地理條件和師資條件限制的鄉村學校, 在大學生與中小學生的互動中,通過宣講紅色文化的內容,使中小學生了解本土紅色文化進而了解全國的紅色文化知識,引導其樹立遠大理想,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大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深受革命精神的熏陶,通過宣講活動,能夠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和服務意識, 不斷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開展志愿者實踐活動的過程中, 無論是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走訪當地革命老干部還是開展宣講活動,都不應僅局限于線下,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大背景, 將活動過程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保存下來,經過精心制作,投放在校園紅色文化網站以及抖音、微博、公眾號等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見證尋找紅色記憶、 傳播紅色種子的過程, 同時也能吸引更多大學生加入弘揚紅色文化的隊伍。
為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首先,設計開發紅色主題的網絡游戲和動漫作品。高校可通過聘請專業技術團隊, 與民營企業合作開發具有特色的動漫作品和網絡游戲。當前,隨著國漫的崛起,動漫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將紅色歷史故事借用新媒體技術以動漫的形式展現出來,將枯燥的紅色文化內容生動化、立體化地展現出來,使得大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觀看學習, 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同時,隨著游戲成為大學生的熱門娛樂消遣方式,高校可以開發紅色主題游戲,以革命年代的真實人物為原型設計虛擬的游戲角色, 模擬革命戰爭年代的場景, 使大學生們置身其中感受革命年代的艱辛與不易, 在增強游戲體驗感的同時也能夠激起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共鳴。其次,通過引進新媒體技術,運用虛擬現實技術(VR),穿越時空,真實體驗革命年代的艱辛與革命戰爭的殘酷, 感受革命先輩們不畏艱苦、堅定理想信念的革命精神。以長津湖為例,體驗者通過穿戴VR 設備,穿越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感受在極寒嚴酷環境下,中國人民志愿軍隊的鋼鐵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運用VR 技術,增強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上的體驗感,使得教學效果更加深刻有效。
當前“互聯網+”環境中,多元社會思潮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產生了持續影響,也在某種程度上撼動了大學生政治立場。為此,在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同時,結合互聯網技術,將紅色文化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當中, 發揮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提升 “四個自信”、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大學生在接受紅色文化熏陶的同時,將紅色文化的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新時期有志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