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福州廣播電視臺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孫 茜
(作者單位:福州廣播電視臺)
所謂“災難新聞”,又被稱為“災難性報道”,是突發新聞報道的重要類別之一。新聞學者王洪鈞在其著作《新聞采訪學》中對災難新聞進行了定義,認為其報道內容集中在災難的孕育、發生、危害和防范等方面。由于災難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在社會上引起某種程度的恐慌,媒體在報道此類新聞時,必須慎重對待報道中的價值判斷和情感傾向,在堅持報道事實的前提下,正確傳達政府和人民應對災難的舉措,不能以擴大恐慌和博取眼球為目的。
2023年9 月,11號臺風“海葵”后部云團所引發的持續性暴雨,使福州出現了突破歷史極值的降水量。從9月5日8時至9月6日8時統計來看,多地雨量破紀錄。長樂市24小時降水量370.2毫米,打破了當地觀測史單日降雨紀錄(原紀錄為1999年9月16日的334.4毫米)。福州市24小時降水量達到362.21毫米,打破了當地觀測史單日降雨紀錄(原紀錄為2023年7月28日第5號臺風“杜蘇芮”創下的338.2毫米)。
歷史罕見的強降雨對新聞媒體提出了嚴峻考驗,檢驗著新聞媒體的應變能力、新聞敏感性及其社會責任。福州廣播電視臺迅速啟動防汛救災應急響應,通過全媒體協作建立起新聞報道機制,大量記者奔赴一線,進行及時、全面、生動的汛情報道,向公眾傳遞防汛救災的最新進展。這種高效的媒體作為,發揮了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匯聚起全社會的救災力量,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此次暴雨洪澇災害事件的負面影響。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各類消息源頭鋪天蓋地,災難發生后大量信息參差不齊,真假難辨,容易導致傳播混亂,產生謠言,影響大眾的正確判斷,制造社會矛盾。此時,主流媒體有責任擔當起兩個重要角色:一是政府和公眾的橋梁紐帶,二是堅守事實報道本分。因為在災難面前,媒體成為政府開展救災和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對災害,主流媒體更需要自覺履職,通過進行及時、準確、全面的報道,快速傳遞事實真相和溫暖,重建媒體的社會價值。媒體應主動擔當起引導輿論、糾正謠言的責任,用專業、敬業的態度,使自己成為一個權威的聲音,幫助政府和公眾增進互信,凝聚力量,共同應對災難挑戰。
新聞媒體做好災難性新聞報道,能夠正確引導社會輿論,重建新聞的正確價值導向。2023年9月5日深夜,福州大雨滂沱,福州廣播電視臺旗下的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客戶端集中推送福州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的《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向所有福州市民發出倡議,非必要人不出門、車不上路,密切關注預警信息,及時留意暴雨的最新情況,共同做好各項防御工作,堅決打贏這場防暴雨硬戰[1]。福州廣播電視臺通過落實落細各項防汛救災措施,正確引導了社會輿論,穩定了民心,凝聚了力量,傳播了正能量[2]。
災情發生前或剛發生時,人民群眾往往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這時新聞媒體通過發揮重要作用,事先進行防災知識宣傳,能夠指導群眾提前做好災前準備,采取科學防護措施,力爭將生命和財產損失降到最低。臺風“海葵”即將到來時,福州廣播電視臺充分運用電視臺、廣播和新媒體等宣傳平臺,大力向公眾傳遞防汛救災常識,同時及時通報政府針對這場臺風所采取的各項防范措施安排,充分發揮了自身在災前的教育引導作用。例如,福州廣播電視臺報道了水庫騰空庫容情況以及市區區域水位、高峰水位等水文排澇情況,報道了市區防抗臺風的準備工作,報道了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出行情況,讓市民及時了解了是否有停運線路以及目前有多少滯留旅客等情況,增強了市民的預警意識和防范風險意識。
災難性事件常常突如其來,破壞性和危險性往往超乎想象,不僅直接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也會使他們遭受經濟上的重創,更會在精神上令人感到焦慮和不安。在此種情況下,主流媒體化危為機,迅速反應,把握瞬息萬變的新聞場,傳遞正能量,能夠正確引導輿論。福州廣播電視臺在此次特大暴雨災情報道中,重點報道了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員、電力搶修人員、環衛工人、社區工作者、基層村干部、黨員志愿者等各行各業一線人員的救援搶險工作開展情況,正是有了他們的全力以赴,福州才得以在最短的時間里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這些報道發布后,得到大量福州市民的留言支持,為全市人民風雨同舟共抗暴雨匯聚了正能量。
對于災難性事件的報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有所長。傳統媒體以其權威性見長,更能發揮引導作用;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等優勢,使公眾獲取信息更為便捷。因此,兩者優勢互補,合力報道尤為重要。
福州廣播電視臺2021年進行了融媒體改革,建立了立體化的“電視臺+新媒體”“電臺+新媒體”矩陣。在針對臺風“海葵”帶來的災情報道中,福州廣播電視臺旗下所屬的無論是電視臺、廣播電臺,還是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都全力以赴,通過多種報道形式傳遞災情進展,發揮協同效應,充分展現出了媒體融合的重要意義。
2.1.1 新媒體平臺開啟全天直播
福州廣播電視臺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報道互動。視頻號、抖音號“新聞110”以及福視悅動應用程序(Application, App)開設了名為《防抗暴雨,我們在一起》的特別直播節目,滾動播報了天氣變化、救援隊伍搶險情況、群眾求助信息、出行安全提示、疫情防控等關乎公眾切身利益的內容,讓群眾能第一時間了解福州防汛救災的進展,獲取所需信息。其中,直播觀看量高達208萬,展現了新媒體在本次防汛報道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2.1.2 廣播端、電視端開啟直播
福州廣播電視臺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打通了頻道、頻率全天節目通道進行直播。在直播中,通過與現場記者的連線報道,讓受眾即時獲取災情消息和救援動態;通過邀請氣象專家進行演播室訪談,詳細解析這次暴雨的成因以及未來天氣的趨勢,耐心解答受眾最關心的問題。
2.2.1 小視角報道彰顯災難性報道中的溫度
在網絡時代,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已成為許多突發事件的第一發布渠道。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新聞媒體在災害新聞報道中應用了新媒體,使災害新聞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重要的是,新媒體讓人們看到了災難背后的個體故事。在宏大敘事之外,小視角的人文關懷讓人們在災情中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福州廣播電視臺圍繞消防、公安等部門的一線救援事跡,制作了正能量短視頻,記錄了全市各方力量迅速出動、奔赴一線開展救援的感人瞬間。視頻號“新聞110”推送的短視頻《“這有孕婦要生了!”別擔心,我們來了!》記錄了9月6日凌晨兩點,傾盆大雨中,福州消防護送一名即將臨盆的孕婦入院的感人瞬間。視頻號“福州新聞”推送的短視頻《感謝你們,點亮了福州的暴雨之夜!》,記錄了全市各方救援力量迅速出動、奔赴一線開展救援的緊張場景。
2.2.2 新視點報道立體呈現全貌
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新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創新應用。移動網絡、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等新興媒介,使信息傳播形式日益豐富多樣[3]。當下的新聞報道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以文字為主的傳統模式,而是廣泛采用圖表、動畫、視頻直播等新形式。這些新技術和新視角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提供了更立體、全面的新聞視角,讓群眾能夠從更多的維度觀察新聞事件,看到不同方面相互交織的全貌,從而感覺到身臨其境。這種沉浸式的新聞體驗,將受眾與新聞事件結合得更加緊密,是媒體進步的重要標志。
例如,無人機航拍技術的使用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感受現場的新視角,360度全方位的畫面更能滿足受眾的知情需求。福州廣播電視臺記者充分利用無人機航拍技術,拍攝了短視頻《無懼風雨,全力以“復”》。該視頻通過新舊對比畫面,生動展現了“福州速度”——抗擊暴雨過程中福州各方面力量的迅速反應和有序運轉,也體現了福州在應對災情突發事件方面已經形成一整套成熟高效的應急體系和機制。
2.2.3 評論聚焦正能量,為抗擊暴雨注入強心劑
關鍵時刻要發出關鍵聲音,重大事件要發揮重大作用。作為主流媒體,面對突發事件或災難,要及時發聲,通過提供高質量觀點,化解群眾的負面情緒,爭取輿論制高點。在融媒體時代,也要注意避免新聞評論過于枯燥說教,要突破僵化語言和說教模式,采用真切、簡潔、生動的語言風格,增加新媒體元素,使評論更直白、接地氣,增強受眾的認同感。
在該次暴雨災害報道中,福州廣播電視臺的網評節目《閩言福道》通過發布融媒體評論《“福州速度”戰勝“最強降雨”》《事關今年臺風》,致敬暴雨中的救援人員、受困群眾及自救群眾,點贊暴雨背后的福州力量、中國力量。評論從新聞傳播視域和受眾角度出發,結合福州的超紀錄降水,福州市各級黨員干部聞風而動,用最短時間讓福州生活秩序恢復正常的新聞事件,闡釋了“福州速度”。
近年來,福州廣播電視臺充分利用福州明珠網、福視悅動App、微信公眾號、頭條號、微博、抖音等“網、端、微、屏”媒體矩陣,進行全覆蓋式宣傳,重點做好“央視新聞+”、央視頻、新華社、學習強國等央媒平臺的產品推送,提高了影響力,實現了傳播效果最大化。
面對福州暴雨災情,福州廣播電視臺全媒體陣容運轉,實現了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緊密結合。電視和廣播節目通過各大新媒體平臺如網站、客戶端、微信、微博等全面推送,實現了無縫對接。新媒體客戶端還開設專題專欄,進一步整合信息資源。各新聞部門迅速與救援部門對接,多視角、全方位報道救援進展情況,同步更新權威信息、交通動態等,充分發揮了媒體在穩定民心、聚集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廣電媒體融合激發了新媒體的生命力與活力,彰顯了“融媒體強陣”強大的生命力,也發揮了新聞媒體引導輿論、服務大眾的重要功能,展現了守護生命的責任擔當[4]。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媒體面臨新的倫理困境,如新聞時效性與準確性的沖突、客觀性與情感性的平衡等[5],既有技術發展帶來的新問題,也存在主體意識模糊導致的舊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困境,需要媒體從業者提升責任意識,也需要從組織和社會層面完善規范,推進法治建設和開展媒介素質教育。
在報道防汛抗洪搶險新聞事件時,主流媒體必須時刻牢記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至上,從政府部門和權威渠道獲悉第一手信息,及時發布受災情況。準確報道洪水狀態、天氣預報、疾病防控和交通狀況等實時動態,以便廣大群眾迅速響應避險。關注氣象和地質災害預警,宣傳相關的防災知識和自救技能,提高群眾的自救互救能力。
報道災難新聞時,主流媒體必須堅持客觀公正的專業態度,以真實、準確為原則,堅決不造假炒作、不夸大渲染。要深入調查核實,提供清晰可靠的第一手資訊,如此才能指導政府科學應對、引導社會各界加強救助,發揮新聞輿論在災難中的積極作用。
災難性事件發生后,各類媒體爭相報道,希望及時將情況傳達給公眾[4]。有些新興媒體漸漸形成了一種報道習慣,在追求速度的同時,疏于核實消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先發布再求證,必要時才會澄清糾正。這種急于求快而欠缺審慎的報道手法,不僅可能傳播不實信息,也可能引起公眾恐慌。面對群眾,主流媒體應充分尊重生命,自律采訪行為,不可擅自擴大悲情。同時,要根據受眾情況和輿論環境,謹慎選擇措辭,不能過分渲染;要保持理性分析,不添油加醋。
災難性事件常常突如其來,破壞性和危險性往往超乎想象,不僅直接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也會使他們遭受經濟上的重創,更會在精神上令人感到焦慮和不安。報道突發事件時,主流媒體不僅要及時準確傳遞事實信息,也要用正面引導營造氛圍,捕捉溫暖瞬間,注重發掘細節,積極展示抗災的力量,如防汛救災中的無名英雄,以及各行各業奮戰在救災第一線的工作人員等,通過生動的報道,展現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傳遞人性的溫度。媒體應用積極、立體的報道視角,在維護公眾知情權的同時,也要看到受害者所需,幫助他們重拾希望與力量。
災難性事件的發生,必然會對公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相關報道也會成為一時關注焦點,對民眾情緒產生強大的引導作用。作為主流媒體,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更應通過報道展現人文關懷,用積極、理性的態度引導輿論、支持救災,幫助公眾克服恐慌情緒,恢復信心,重建秩序,這是媒體的社會責任,也是其展現媒體價值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