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健盈
(作者單位:汕頭融媒集團新聞采訪中心)
媒體融合時代,各式新媒體平臺為用戶帶來了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和更多樣的內容選擇,使受眾能夠獲得更豐富的精神享受和資訊服務,但同時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沖擊,使其一方面面臨收視率降低、廣告收入銳減等困境,另一方面節目形式和傳播方式面臨巨大挑戰。對于廣播電視臺的播音員主持人而言,以往的工作方式顯然不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其自身能力亟待提升,以實現創新發展。本文將從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工作現狀出發,探討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如何突破目前困境,實現自我能力和價值的雙重提升,以期為媒體融合環境中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創新發展提供思路和借鑒。
2023年4 月發布的《2022年廣東省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廣東省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數1 535.92萬戶,同比下降10.17%,其中有線數字電視實際用戶數1 476.91萬戶,同比下降10.05%;廣播電視行業廣告收入168.35億元,同比下降12.74%,其中廣播電視廣告收入22.14億元,同比下降26.97%[1]。收視用戶數量的下降導致廣告收入的降低,廣告收入的降低又影響到廣播電視臺的正常運轉和節目的制作,廣播電視臺的客戶和資源不斷流失。面對一系列的挑戰,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想要創新發展并非易事。就目前而言,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困境:
長期以來,受傳統媒體思維、工作制度和工作環境的影響,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已習慣“配音間配音——演播室錄制導語”兩點一線的工作方式。即使進行外景報道,也經常是拿著編導已經寫好的內容來背誦,缺乏自我參與的積極性。而且,由于他們長期處在一成不變的工作環境中,語言狀態單一,表達缺少創新性,很多人缺少媒體融合的工作思維,最終難以被受眾接納。同時,長期“舒適”的工作環境也使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缺乏長遠、合理的職業規劃,比如缺少自發性地對主持領域新技術的學習和對新業態的關注,缺乏系統和定期的專業培訓與自我學習等。同時,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一方面要繼續保持黨媒的權威,繼續承擔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職責,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另一方面要從受眾的角度出發,用更加平等、親切、有新意的方式去播報、講述新聞事件并展開評論,增強受眾的認同感,從而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和關注度。但對于不少新聞播音員主持人而言,其在多年的工作中已習慣“我說你聽”的模式,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仍舊是一個難題[2]。
當前,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正深刻改變媒體傳播格局,移動直播迸發新活力,短視頻行業也迅速崛起,涌現了一大批行業“網紅”。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也嘗試跨“介”,探索“小屏”模式,但效果不盡如人意。有些人有跨“介”的想法,但沒有清楚認識到跨“介”傳播的內在邏輯和傳播思維,仍按傳統的播音主持模式,如固定的播音腔調、缺乏新意的內容編排等。這種“新瓶裝舊酒”的方式明顯無法滿足如今受眾的“刁鉆胃口”。有些人為了吸引注意力而刻意制造“看點”,比如錄制《直播前10秒還未涂口紅》《直播前10秒找不到稿件》等短視頻,類似的短視頻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點擊率,但容易給人留下“主持人準備工作不充分”的負面印象,從長遠看,并不利于新聞播音員主持人這一群體的形象塑造,也會影響黨媒的形象。也有一些播音員主持人針對某些社會新聞進行評論,但在內容把控上出現了內容偏差并產生了負面影響,最終不得不進行道歉。由此可見,目前不少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仍未在跨“介”中找到平衡點并形成有力、有效傳播。
在2016年2月19日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的媒體工作者要“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2020年11月1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其中“大力培養全媒體人才”再次被重點提出。由此可見,在媒體融合時代,成為“全媒型、專家型”的新聞工作者是新聞工作者發展的大勢所趨[3]。作為一檔新聞節目形象代表的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更應該加快創新發展的步伐,主動融入媒體融合的浪潮中,并在媒體融合中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
在觀眾以往的認知里,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只需要形象好、表達清晰流暢即可。確實,作為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標準的發音、流利的表達是從事這份工作的立身之本,即俗稱的基本功。在過去,這是評價一位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但如今隨著大數據、語音合成等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主播已能出色完成新聞播報、紀錄片配音等工作。例如,在央視紀錄片《創新中國》中,解說部分全程運用人工智能配音,已故著名配音員李易的聲音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重現”,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基本功不只是發音準確、氣息飽滿、表達流暢等,更強調對節目的把控能力、語言二度創作能力、臨場應變能力等。媒體融合時代,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不能還停留在把記者寫的文稿配好音、錄好導語這樣簡單的工作上,更應該善于思考,探索如何在完成“常規動作”的基礎上,從節目整體效果出發,將自己作為一檔節目的參與者和駕馭者,用自己的知識、閱歷和膽識,不斷貢獻好點子,為稿件注入更加有個性的表達,并通過運用適當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使自身在播報或主持節目時更有親和力、更接地氣。只有這樣,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才不是屏幕后的“坐而論道者”,而是能真正貼近時代、貼近生活、值得信賴的群眾的朋友。
媒體融合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加快,這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對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業務能力的要求。作為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必須敢于改變固有的工作思維,提高自身的新聞業務能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的主持人大賽中,在進行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比賽時就設置了“走出去”這個實戰考核環節,要求選手深入一線,獨立完成新聞的選題、采訪、編輯、制作等全過程,最后再回到比賽現場,對自己采編的新聞進行5分鐘的解說。由此可以看出,業界已經對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自覺、積極地融入節目的采編過程中,親自去了解觀眾的心理訴求和切身需要,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去挖掘價值高、意義深遠的選題,并不斷尋找、挖掘、呈現細節。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只有積極提高自身的新聞業務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不斷見證現場、向下扎根,內心的感情才能更加充沛、豐盈、真切,才能真正用鏡頭和話筒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才能真正創作出好的新聞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成為適應時代需要的、全面發展的新型新聞播音員主持人。
媒體融合時代,信息數量呈現指數式增長,各媒體走向交融的道路,實效性、互動性、便捷性成為融媒體的一大特點,“全媒型、專家型”成為新聞工作者的發展目標。在未來的發展中新聞播音員主持人要想既做“雜家”,又做“專家”,就必須要有更豐富的知識儲備。
對于新聞播音員主持人而言,“雜家”就是在錘煉好新聞播音創作基本功的同時,對于兩個甚至多個領域達到熟悉甚至精通的程度。前文提到,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不只是要會“播報”、會“二度創作”,還必須擁有更高的新聞業務能力,能夠自己去發掘、創作新聞作品,甚至能隨時面對一場新聞直播。而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面對各個領域、各行各業的人,也會面對成千上萬的觀眾,這時候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快速吸收知識的能力將為新聞播音員主持人開展工作提供極大助力。例如,央視主持人董卿無論是主持《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還是擔任央視主持人大賽評委,都展現了出色的語言功底和豐富的文化底蘊,這和董卿始終保持閱讀的習慣分不開。董卿曾經在采訪中提及,她無論工作多忙、多晚,都堅持每天至少閱讀一小時。也正是這每天一小時的點滴積累,成就了一個在舞臺上從容自信,詩詞歌賦、金句妙語信手拈來的董卿。由此可以看出,豐富知識儲備是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在未來發展中必須努力做到的。
與此同時,新聞播音員主持人還要努力做“專家”。媒體融合時代,各種新聞節目層出不窮,觀眾想要快速準確地在海量信息中獲取自身所需的內容,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流利地說廢話”與“無內容的串聯式”主持方式注定會被淘汰。在這種背景下,掌握專業知識,能夠用專業知識對新聞事件進行解讀的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將在同行中脫穎而出。對于觀眾而言,這種專家型主持人的觀點和話語是可以被認可、被接納的,因此也能夠保證穩定的收視習慣。例如,央視主持人撒貝寧是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主持《今日說法》時他能夠抓住細節,提出更多讓觀眾消除疑慮的觀點,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案件和法律條文。再如,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常年對“兩會”進行深度觀察,深入研究每一份政府工作報告,進行對比分析,挖掘出其中的變化與亮點,因此他的解讀既有深度又接地氣,能夠幫助普通老百姓更好地了解“兩會”相關信息,非常好地起到了主持人的橋梁紐帶作用,這也是專家型主持人的優勢所在。
在互聯網技術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媒體融合本身就帶著技術變革的影子。在技術驅動下,對新型信息生產方式、表現手法、傳播特點的了解與應用是未來播音員主持人必須掌握的重要命題。對于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來說,如何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有機結合,打造新的節目展現形式,既要留住傳統媒體受眾,又要在更多新媒體平臺吸引更多受眾,也是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必須思考的。筆者認為,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在接下來的創新發展過程中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增強對行業的敏感性,關注技術前沿發展趨勢,并且要能夠做到學以致用,讓技術更好地為節目服務[4]。同時,在面對新技術時,不僅要有技能上的“全”,更要有運用新技術的意識和視野,知道什么內容用什么形式,什么時候用什么手法,善于用新技術去生產和傳播新聞精品。
例如,央視新聞推出的“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主播康輝利用自拍的方式記錄跟隨國家訪問團出訪時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樸實的語言將新聞報道中臺前幕后的事情通過視頻日志(Video Blog, Vlog)的形式呈現。觀眾不僅能夠感受到其扎實的業務水平,也能獲得豐富的新聞內容。在央視舉辦的主持人大賽中,不少選手在“走出去”環節獨立策劃、編輯一條完整的新聞時,選擇了無人機等新技術多角度展示新聞內容。評委指出,這些俯視拍攝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起到了解釋新聞背景、詮釋新聞主題的作用,讓新聞報道實踐更具感染力與說服力。由此可見,擁抱技術并不表示要徹底擯棄傳統,而是要在傳統播報的基礎上改變形式、創新內容,找到適合自己的、更有利于傳播的報道方式,將新聞內容用更新穎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是每一位新聞播音員主持人需要探索的課題。
如今,各類節目、各種風格的短視頻不斷涌現,觀眾對于節目質量要求越來越嚴格。想要呈現出好的新聞節目并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新聞播音員主持人除了要深耕業務,還應該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將個人風格與節目定位相融合,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近兩年,在抖音、快手短視頻平臺,不少賬號通過風格鮮明、節奏快的短視頻來傳遞新聞內容,傳播新聞觀點,吸引各個年齡段、各個領域的受眾,這對只能吸引固定受眾的傳統新聞節目而言是一種沖擊。因此,傳統媒體的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也應該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上,創新個人風格,給觀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5]。例如,央視新聞主播朱廣權擅長用風趣幽默又押韻的段子來播報新聞,一改過去央視新聞主播嚴肅、端莊、不茍言笑的形象,并且憑借鮮明的個人風格迅速在各大平臺走紅,很快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除此之外,應變能力極強的撒貝寧、評論犀利的白巖松、充滿活力的龍洋等也受到觀眾的喜愛。因此,新聞播音員主持人要想在媒體融合時代有新發展,就需要在把好輿論引導關的基礎上,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提升個人影響力,打造出既接地氣又能成為品牌的優秀新聞節目。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播音員主持人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新聞播音員主持人要突破以往的工作思維、工作方式,積極“向內”“向外”發力。“向內”要主動接受新的專業理念,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廣泛涉獵其他領域,使自身發展滿足媒體融合時代“全媒型、專家型”人才的要求,打造個人風格,提高自身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向外”則要加強與節目的融合,深入節目制作各個環節,同時運用多樣化的媒介形式,探索更多元、豐富、立體的節目呈現形態,提升新聞節目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