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韓城鎮中學 趙 霞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理念不斷更新,以適應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當下的教學環境要求教學活動有益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以基礎的知識與技能教學為主,為了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往往會布置大量的書面作業,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長此以往,學生形成慣性思維,學習效率達不到預期,而且壓縮了學生的課余時間,不利于學生全面能力的發展,與當下的教育理念相悖。為了改善這一現象,國家頒布“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實現減質增效。對此,廣大教育者不斷實踐,聚焦核心素養目標來優化作業設計,以提高教學質量,落實“雙減”政策要求。
傳統的作業設計比較枯燥,大量以書面作業為主,學生以獨立學習的形式完成作業,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接觸的只有學習過的書面內容,對其他能力的發展沒有可拓展的空間。而且大量的書面作業擠壓了學生的課余時間,學生學習任務多、學習壓力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了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而優化作業設計將從數量、內容、模式上進行優化,區別于傳統的作業設計,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的作業設計可以兼顧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查缺補漏,強化自身的不足,保障所有的學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進步,進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將優化作業的設計作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有力抓手,騰出更多的課余時間,讓學生有時間和空間發展其他的興趣愛好,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能力的發展。
在新的教學環境下,作業設計不再是以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為主,還要兼顧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在具有科學性、啟發性、綜合性和趣味性的作業中發展核心素養,進一步增強學習自信心。
設計作業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創建師生交流信息的窗口,為教師和學生進行反思提供依據,以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重點。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只是將作業作為鞏固知識的手段,忽視了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一刀切”的作業,無法科學檢測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導致教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無法分析班級學生的問題,無法改進教學方法,由此造成不良循環,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教師的教學任務依舊很重,教學壓力大。除此以外,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不利于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難以發展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這與當下的教學理念不符。
優化作業設計要與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有機結合,完善作業設計體系,從內容設計、形式設計、評價設計等方面入手,即通過優化作業內容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熱情;通過優化作業形式來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通過優化作業評價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在規定的科學的時間范圍內完成作業才具有檢測學習效果的作用,才可以判斷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作業完成效率背后體現的是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由此可見,布置作業的時候規定完成時間可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當下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只是將作業展示給學生,而沒有引導學生注意時間規劃,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比較拖拉、不積極,這是不好的學習行為。對此,教師設計作業時應該先自己做一遍,看一下所花費的時間,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地延長完成作業的時間,并讓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嚴格按照時間執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一個知識點上。同時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了解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另外,采用這樣的方式來布置作業,教師在體驗的過程中也可以對時間進行把控,知道布置多少作業量比較合適,避免占用學生大量的時間,而學習效率卻得不到提高。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法律在我們身邊”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識點:法律的意義和作用;法律的特征。而關于這兩個知識點的考核方式包括基礎性的概念解釋、從復雜的事件中概括出基礎概念,并分析具體的作用。對此,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保證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掌握這兩個知識點,理解這兩個考核方式,因此設計的題型在基于這樣的教學任務下只需要把控好時間,無需設置重復的、機械的、相同的習題。
作業設計除了幫助學生鞏固學習過的教材內容,還應該起到拓展學生知識范疇的作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將學習過的知識進行遷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雙減”政策要求達到減質增效的效果,即通過少量的作業來提高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圍繞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作業進行有機結合,體現知識的生活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時“親情之愛”中的三個小節知識“家的意味”“愛在家人間”和“讓家更美好”,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家的重要性,以及學會如何愛家人。對這樣的教學內容,由于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與家人的相處方式不同,因此可以聯想到的為家人做的事也會不同。學生對同樣的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對此,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設計統一的作業內容的同時,應該設計開放性的作業,為學生提供發揮的空間,然后將具有開放性的作業在班上進行展示,拓展學生認知,讓學生認識到世界上的家庭關系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通過分享,學生會認識到父母可以是嚴肅的,也可以是幽默的,父母是成年人,但是也有小孩的童趣。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在學習了“讓家更美好”后,你覺得你可以為家里做些什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你覺得父母身上有什么樣的特質?你做什么會讓他們更開心呢?這樣的作業一方面可以鞏固知識點,另一方面將學生帶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觀察自己的家庭環境,了解自己的爸爸媽媽,梳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尋找建立良好關系的方法,既升華了主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又體現了課程育人的教學要求。
農村教學資源相對落后,教學設備不足。學生如果離開教師的指導,自己可拓展的學習渠道有限,缺少可借助的教學設備。如果教師設置“一刀切”的作業,沒有關注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就會導致思維活躍的學生感覺作業過于簡單,難以獲得有效發展,而思維遲緩的學生感覺作業難度較大,很難取得進步。教師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以供學生選擇,讓學生在梯度式的完成過程中取得進步,進而樹立學習自信。
保證作業的層次性是當下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精力研究不同程度的習題,以供學生選擇,并在批改過程中仔細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點評,發現學生的優點,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例如,九年級上冊“富強與創新”“民主與法治”這兩個單元對中學生來講內容較多,概念比較陌生,學習基礎差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只設計單一的綜合性作業習題,忽視層次性的過渡,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很難取得進步,這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此,教師應該設計低、中、高三個層次性的習題,讓學生從理解基礎概念過渡到在比較簡單的文本中分析概念,再到從復雜的文本中分析概念,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以此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
長期固化的作業形式會讓學生形成固定思維,對作業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影響學習效率。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教師應該抓住初中生的發展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將作業形式趣味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例如,在傳統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常常以書面作業形式為主,讓學生通過書寫來記住知識點。而實際上如果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已經掌握了基礎的教學內容,那么采用新穎的作業形式反而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鞏固基礎知識的時候,可以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的知識點。對此,教師要認識到設計作業的目的,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布置學生喜歡的作業。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友誼的天空”教學中,主要教學內容是掌握交友的原則、交友的意義、維護友誼的方式等。學生通過教材可以掌握基本的概念,再通過書面作業來鞏固基本概念的意義不大,起不到加深學生印象的作用。而初中生喜歡參與團體活動,思維活躍,對陌生的事物好奇心較大,探索能力更強。對此,教師可以設計實踐作業代替書面作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促進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活動:小剛與小飛是好朋友,兩人的成績一直很好,后來,小剛迷上電子游戲,悄悄地將電子產品帶到教室,為了有更多時間玩游戲,小剛讓小飛給自己寫作業,由于兩人的寫字風格不同,代寫作業的事情被老師發現了……請發揮自己的想象,續寫接下來的故事。這樣的實踐活動看似是讓學生隨意發揮,但是學生創作出來的作品將體現學生的價值觀和交友觀,且本課時已經學習了交友的原則和維系友誼的方法,學生的作品將體現學生靈活運用教材知識的能力。續寫故事是語文學科的內容,學生有所了解,因此完成難度不大,且沒有限制,學生可以發揮的空間較大,學習興趣會得到激發。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將有效發展學習能力和創作能力。
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僅兼顧教學內容,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豐富了作業形式,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這樣的作業形式還有情境表演、朗誦等,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優化。
作業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應該引起學生重視。教師的及時反饋是引起學生重視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師不僅要優化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還要優化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全方位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和學習表現進行評價,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建立自信。
部分學生在心理上會比較自卑,因此,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比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內在的自驅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生只有建立自信,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可以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所以,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所采取的評價方式應該有所不同。如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提高標準,嚴要求;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要進行鼓勵式教育,激勵其繼續努力。另外,當下的教學理念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雙減”政策也是基于這樣的教學需要而提出的,作業的優化設計也是為了落實這一教學理念。因此,作業評價內容要與教學理念相符,不僅關注學生的作業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和質量,以及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其他能力的發展。教師批改作業的時候,應該將這些內容展示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或者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才是作業評價應該起到的作用。
綜上所述,優化作業設計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解讀教育政策,利用已有資源豐富作業內容和形式,完善評價機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