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石獅市第一中學 陳碧芬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蔣曉飛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融合勞動教育的實施建議》一文中指出,語文學科中的勞動教育“是在語言文字的學習活動中去體悟勞動,欣賞勞動成果或勞動過程的美,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體會勞動情感,理解勞動精神。”由此可見,新時代背景下,拓展學生勞動教育新途徑,加深學生對新時代勞動內涵的認識,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從而進行創造性勞動是學校響應時代號召的需求。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一條有效途徑,初中語文教學應緊跟教育制度改革需求,提高對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優秀的勞動品質。本文就該方面展開探討,在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模式課程體系中重視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并將其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滲透價值與策略作為課題研究的重要部分,以期提升勞動教育成效。
初中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為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貢獻學科力量,是新時代義務教育背景下的現實需要。作為新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學生,應具備勞動精神,根據這一要求,初中語文教師要轉變傳統理念,并將勞動教育融入進去,讓學生認識勞動,明白勞動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讓學生對新時代下的勞動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并借助課外語文實踐活動落實教育效果,在促進語文素養形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生活、生產、生態、生涯與生命的美好。
初中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發展的現實需要。新課程要求試題結構和測試工具要更加注重能力導向,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引領學校教育和學科教學的能力導向和融合發展導向,實現考試評價的育人功能。在初中三個年段的語文教學中融合適齡的勞動教育內容與形式,實現梯度性育人目標,讓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得到教育,提升素養。
初中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是新課標視域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設計語文學習任務時要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并將“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這兩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設置為第三個層面。跨學科學習時要關注課堂內部與外部、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建構廣闊的語文實踐活動空間,將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融合在一起,是學科融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初中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是學校“五育并舉,全學科育人”的要求,有助于推動教學向前發展,優化學校育人藍圖;也是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踐行新高考、新課標、新教材,探索“三園?四生”賦能勞動教育的育人新路徑。
不僅如此,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實踐,也將助推初中語文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變革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從微觀而言,語文教學關注勞動教育主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勞動類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意圖,學習勞動人民吃苦耐勞的品格及其對土地、對家鄉的熱愛;了解勞動的艱辛,從而主動投入勞動,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珍惜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教師樹立全局意識,做好三年“初中語文與勞動教育”課程規劃,整合6 冊教材資源,充分研究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課文資源,進行主題歸類,并設計符合學情的、與勞動教育相關的“聽、說、讀、寫”語文課內外活動。同時,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拓展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開發勞動主題閱讀課程、勞動主題寫作課程、勞動主題文化實踐活動以及勞動主題語文綜合實踐系列活動。
教師樹立大單元概念,立足于語文教材挖掘勞動教育素材,專題化整理歸納,比如積極正面的勞動價值觀、勞動者形象、勞動精神等,從而對學生展開勞動教育。從表面來看,語文教材內容與勞動教育沒有直接關聯,但是只要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中的交叉點。例如,《敬業與樂業》指出“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地勞作。倘若有人問我:‘百行什么為先?萬惡什么為首?’我便一點不遲疑答道:‘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梁啟超于文中直接提出“勞作”是人應該有的行為,嚴厲批評“懶”的行為,從而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而《植樹的牧羊人》講述了牧羊人雖然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堅持植樹創造綠洲,為人類造福,讓學生感悟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勞動壯舉,從而培養勞動精神;再如,通過對《中國石拱橋》的學習,在一座座令人贊嘆的橋間,我們觸摸到古人精益求精的勞動精神、偉大的創造力與不竭的智慧。經過探索不難發現,無聲的文字間蘊含著寶貴的勞動精神及其對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的價值,同時意識到,開動腦筋是勞動的高級形式。
優化語文教學設計,針對不同的內容設計相應的課型、教學方法與評價方式,使教學評一體化。比如開發基礎認知課、活動探究課、成果分享課,教學設計要合理,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教學方法、內容、重難點等要清晰,確保課堂順利進行,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勞動教育,并將教學效果落實下去。如《故鄉》一文中,少年閏土能刺猹、會捕鳥,不僅是對少年閏土勇敢智慧的贊美、對兒時好友的懷念,也有對具有飽滿精神狀態的勞動者的頌揚;作者將“小英雄”般的少年閏土與“木偶人”般的中年閏土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體會農民在“三座大山”壓迫下的艱辛與困苦,帶領學生感受作者對勞動農民的同情與悲憫。《社戲》一文中六一公公賣豆回來后,責怪雙喜不肯好好摘羅漢豆,踏壞了不少,可是又送給“我”和母親一堆的羅漢豆,刻畫了一個愛惜糧食又淳樸善良的勞動人民形象。在解讀與勞動相關的元素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暢談感悟,或者寫一寫身邊的勞動者。
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滲透勞動教育,讓學生體驗勞動、參與勞動,從而增強勞動意識,如布置動手制作刺猹、捕鳥工具,撰寫制作與使用說明書;為六一公公的豆園設計珍惜勞動果實的廣告語等,實現課內外的勞育融合。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母親耐心安撫因為雙腿癱瘓而暴怒無常的“我”,讓人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布置“幫助媽媽做家務”的生活作業,讓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受母親的不易,從而培養學生的生活勞動意識。
教師要突出學生課堂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探究思考,從而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教師要改變以往自身占據課堂主導地位的局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進去。依據自身教學實踐,教師與其長篇大論地講解何為勞動,不如設置情境,讓學生置身勞動情境去探究勞動的意義;進行項目化學習,給學生設定一個核心任務,讓他們帶著任務去探索勞動的奧秘;進行學科融合,如融合歷史、音樂、美術等學科,使學生認識勞動、感知勞動的價值,培養勞動精神。
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針對不同的授課內容設置不同的勞動場景,讓學生在相關場景中體會勞動。教師設置一項勞動主題核心任務,在項目化任務的驅動下,讓各組學生開發子課題,根據歷史脈絡梳理中國勞動史以及勞動工具的演變。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如讓學生進行語文與勞動相結合的調研、寫作、制作等活動,在實際操作中深入體會勞動與語文的聯系;從音樂、美術的角度賞析唐詩宋詞中的勞動美,動手繪制相關工藝作品等。同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討論、探究,實現思維突破。適時搭建平臺,鼓勵學生在語文課上分享勞動經驗,在彼此的經驗中學習和成長。
語文閱讀包括文字積累和文本閱讀。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合理運用閱讀教學,并有效融入勞動教育,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加深對勞動的理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進行思考,對勞動認識會更加深刻,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同時增強自主學習意識,主動投入語文閱讀活動,培養勞動精神。
除了教材內容之外,教師要進行課外拓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資源,強化學生的勞動教育效果。如進行娛樂式閱讀,帶領學生探究“勞”“動”二字的本義,在追溯本源中實現真正的理解。在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十三》“勞”“動”二字均歸入【力部】,釋義:勞,劇也。從力,熒省。熒,火燒冂,用力者勞。本義:努力勞動;使受辛苦。動,作也。從力重聲。本義:起身做事。
在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搜集鄉土題材、勞動類佳作,換一個角度去閱讀,為文章設置考試題目,進行專業研磨式閱讀。在帶領學生欣賞肖國才的《種地高手》時,教師讓學生自行設置閱讀理解題目。學生奇思妙想,在構思問題時分析出鄉親們親切地稱阿貴為“種地高手”“致富能人”,是因為大家認可并肯定阿貴的科學種地,對通過勞動過上好日子越來越有信心。要想勞而有大獲,勤勞、善研、相信科技也是勞動的寶貴品質。
在教授勞動實用類文本閱讀時,素材積累式與問題解決式閱讀相結合,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身邊的人與事,比如,全國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身邊同學的先進事跡等,探討理想的職業中有哪些是集中體現吃苦耐勞、敬業奮斗精神的職業;探討在新時代背景下勞動呈現有哪些新形式,青少年應該具備哪些能力與素養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時代更迭。
讓學生參與勞動活動,是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勞動教育亦是如此,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有效鍛煉。當學生通過勞動有所創造時,他們會明白勞動的價值與意義,要想獲得成功,必須積極行動起來,用雙手去創造。為了讓學生對勞動充滿熱情,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勞動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筆者借助學校班級文化創造評比契機,設定“我想要這樣的班級”核心任務,引導學生創意化、詩意化、智能化設計班級文化建設方案,由此推及至為學校、為家鄉的推介進行創意設計。在學校勞動教育基地勞動周的反饋表中設計了“金點子:如果讓你做項目負責人,負責下一次的活動項目,你將開發哪些新鮮、有意義的勞動實踐項目?請將你的設計方案寫下來。”學生發散思維,設計了水管傳球、自制豆腐、洼地接力、編竹籃、喂養動物、野外采食等富有創意的項目。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將重點放在理論知識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導致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較為淺薄。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并尊重每一位勞動者,投入到勞動活動中去。例如,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城市的大街小巷,讓學生走近每一位普通的勞動者,觀察如環衛工人、警察、小攤販、手藝人等的勞作場景。當學生真正接觸普通勞作者后,會被他們堅守崗位、堅守熱愛、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打動,明白勞動最偉大的道理。在前往工廠勞作、在社區做志愿者以及在田間地頭勞作時,學生的體會將會更加深刻。在學生進行割水稻、搭籬笆、扁擔挑糧等田間活動后,教師可以讓他們分享感觸最深的勞動項目,分享勞動心得。“我在扁擔挑糧中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辛苦。”“我在花卉培育中親手栽下一個個生靈,盼其成長,對于我來說有非常奇妙的感覺。”學生各抒己見,在實踐中不僅豐富了情感體驗,而且提升了勞動教育成效。
勞動教育關乎學生的成長,語文教師要積極創新語文教學方式,將勞動教育融入進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本文依據自身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實踐,對新時代初中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價值與實踐展開研究,期待為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相信在日后深入探索與交流中,將探究出更多元、更有效的初中語文教學勞動教育滲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