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市橋北城小學 李鑒娟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小學數學教學逐漸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實際應用能力。而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教師和學校的重視,能夠促進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本文以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為主題,首先綜合分析了項目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價值和作用;其次提出設計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要點;再次介紹了實施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策略;最后探討了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效果評估與展望,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更好地應用這種方式,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
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不同領域所需的基本素養和綜合能力,既包括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又涵蓋學習、思維、溝通、創新等多個方面的能力。在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中,核心素養扮演著重要角色。項目式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通過引入真實且有趣的項目主題,學生能夠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他們會主動參與探究和實踐活動,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對數學的興趣。項目式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在項目中,學生需要自主進行信息搜集、數據分析、解決方案設計等活動,這促使他們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學生還能夠通過團隊合作培養溝通表達技巧,提高問題解決效率。另外,學生在項目中面對真實問題需要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困難,這種情境化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將抽象的概念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此外,通過項目探究和解決過程,學生需要運用邏輯推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由于項目性質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學生有機會提出新的解決方法,展現創新能力。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扮演著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而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需要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學習者和問題解決者。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意識到他們在項目中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而是團隊合作者、問題解決者和創新者。通過對目標、任務的明確解釋,讓學生理解他們參與項目的重要性,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學會在團隊中協作,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教師在項目式學習中要扮演引導者和鼓勵者的角色,及時給予學生支持與肯定,培養學生的自我驅動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增強其學習動機。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此外,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案例和實踐操作,幫助學生逐步適應新的角色。
搭建情境化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求知意識,提高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材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情境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環境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如教室的桌子、窗戶等。通過觀察,學生能夠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并產生關于周長的問題,比如:在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如何計算這些圖形的周長?接下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際測量。學生使用卷尺測量實際物體的長和寬,然后計算周長。例如,學生可以選擇教室中的一張長方形桌面,其中長為80 厘米,寬為60 厘米,計算周長為(80+60)×2=280(厘米)。通過測量和計算,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實際物體聯系起來,加深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在情境化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拓展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更復雜的圖形的周長,或者讓學生設計一個包含多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圍欄,計算整個圍欄的周長。通過這樣的拓展性問題,學生會積極思考,并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問題導學能夠幫助學生突破數學學習中的難點,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教材中的“克與千克”為例,筆者發現“克與千克”這一單元很難教,原因是克與千克的質量單位概念很難建立,看不清、摸不著,要靠學生的“體感”,因此筆者設計了一次“尋找家庭生活中的微重量”數學實踐活動,設計了導學問題。
任務一:1 克的東西有哪些?
任務二:先掂一掂、估一估、再稱一稱1個蘋果、1 瓶牛奶、1 枚1 元硬幣、1 只雞蛋的重量分別是多少克(千克)?
任務三:先掂一掂、估一估、再稱一稱1 袋食鹽、3 個蘋果、1 瓶油、1 袋大米重量分別是多少克(千克)?
學生經歷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加深了對質量大小知識的記憶,學以致用,體現了“做中學”,強調在動手操作中學習知識,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問題:小明去超市買了兩個蘋果,一個包裝上寫著250 克,另一個包裝上寫著0.3 千克,請問他一共買了多少克的蘋果?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千克和克進行換算,從而突破“克與千克”知識的學習難點。教師在問題導學中可以通過示范和引導讓學生對比兩個不同單位表示的重量,激發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引導學生從直觀上感受克與千克大小的差異,明確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可以應用身邊的道具進行實驗,例如,讓不同組的學生掂一掂書本、蘋果、牛奶等,感受大概是多少克(千克),然后用電子秤進行稱重,明確各道具的重量,并讓學生進行換算、對比結果的準確性。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和合作討論的方式,共同解決涉及不同單位的重量問題,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提高了他們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了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問題導學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規律,促使學生從實際操作中領悟“克與千克”的知識點,并糾正學生可能存在的錯誤認知,鞏固數學概念。同時,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引導他們主動探究,拓展他們的數學思維。
探尋規律能夠幫助學生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材中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探尋規律的活動,首先,出示一個正方形圖形,讓學生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邊長和面積。其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通過多次測量不同大小的正方形,讓學生猜想正方形邊長與面積的關系。再次,教師提供一些材料,如平方米紙、方格紙等,讓學生繼續探索邊長與面積之間的規律。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合適的正方形進行測量和計算,并繪制表格記錄相應的數據。通過比較和分析,學生能夠發現邊長與面積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在探尋規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當邊長為1 米時,面積是多少?當邊長為2 米時,面積是多少?學生使用已有知識進行計算,找出規律,并提出假設。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驗證,選擇一些特殊的正方形進行測量,檢驗假設是否成立。通過探尋規律,學生不僅能夠發現數學問題背后的現象,還能培養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分析數據,提出假設,并進行驗證,這樣的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發展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注重實踐教學能夠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其數學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材中的“統計”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注重實踐教學的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行戶外實地觀察。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周圍的公園或社區,并記錄一些有關植物、動物或其他現象的數據。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學生可以使用簡單的統計方法,如表格、條形統計圖等對數據進行分類整理,比較不同類別之間的數量差異,發現可能存在的規律,并對其中的異常情況進行思考和解釋。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實際應用和解決問題的嘗試,學生可以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如學校食堂的菜品種類及數量,然后進行統計,探究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通過實際應用和實踐操作,學生能夠將統計概念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注重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給予學生必要的支持,提供合適的工具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和統計能力。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表達,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展示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長度單位單元活動課“身體上有趣的尺”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確定測量對象后分別展開測量,如一庹展開的長度、學生一步的長度、講臺的長度、教室的長度,以4 人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完成。先估一估,再測量,學生先動手操作測量自己身體上的尺子,再用身體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然后小組討論各自的發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估算的數據記錄下來,然后動手測量,在多次測量與對比之后,學生懂得了精準測量與估測的差異。教師可以實施課外拓展實踐活動,運用身體部分的尺子估算操場的長度,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應用意識。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要相互協作、討論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要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扮演指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幫助他們梳理思路,優化解決方案。還要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提供適當的支持與反饋,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創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這一活動中,合作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學生需要在小組內展開合作,通過有效溝通解決與測量相關的難題,學會了傾聽和尊重他人的觀點,在集體中達成共識,最終實現團隊目標。
針對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效果評估,教師可以通過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進行考量。在定量方面,對學生在項目學習中的表現進行測試與評估,包括知識的掌握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水平等。在定性方面,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方式的轉變、創造力的發展等來評估學習效果。同時,可以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師評等多種評價手段和工具,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項目式學習還可以進一步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數字模擬、數據分析等方式進行實踐和探究。引入跨學科內容,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廣該教學模式,培養教師的項目式教學能力,并開展相關的研究與交流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此外,通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與反饋,可以不斷優化項目學習設計與實施。教師可以根據評估結果調整項目難度、時間安排和學習資源,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可以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更加個性化和差異化的項目學習活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和學習動力。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有益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紹了項目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價值、設計要點、實施策略以及效果評估與展望,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有關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全面指南。相信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發揮各自的優勢,能夠創設出更加富有探索性的數學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