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輝 三峽大學 周游(通訊作者) 三峽大學附屬仁和醫院骨科 三峽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 宜昌市運動損傷與修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關鍵字:體育運動;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預防;康復
在體育運動中,踝關節韌帶損傷是較為常見的損傷,其中內翻扭傷導致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約占踝關節損傷的85%[1],常見于籃球、足球、羽毛球等體育項目[2]。
以籃球為例,籃球運動競賽作為一種同場次多面向的具有對抗性和綜合競技型的綜合運動競賽項目,攻防互相轉化運動節奏快,身體所能進行對抗的運動強度大,在平時的訓練或者比賽當中發生運動損傷是在所難免的。籃球運動中的大部分技術動作都會直接牽扯到人體踝關節,因此踝關節也是極易導致人體發生運動損傷的重要關節。踝關節主要是作為連接腳部和小腿的關節,由脛腓骨下端以及距骨兩部分構成,它們是身體中各部位都有著重要的生理功能作用的關節,諸如下肢下蹲時踝關節就會發生屈曲,跳躍時踝關節需要背伸。而籃球運動需要進行大量跳躍、半蹲、急停、變向等動作,導致踝關節損傷的概率較大[3]。
部分運動員在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后未及時尋求治療,或者多以中醫治療為主,療法單一,不利于損傷恢復。因此應該前置預防措施,增強科學運動意識,減少運動中損傷次數,并施以針對性康復手段幫助運動員恢復健康。
踝關節位于髖關節、膝關節的遠端,是人體下肢三大重要關節之一,也被稱為距上關節或距骨小腿關節[4],是人體負擔重量最大的關節。踝關節主要是由骨和周圍韌帶組織組成,其中腓骨、外踝關節面、脛骨內踝關節下關節面聯合構成巨滑車關節頭,距骨體前寬后窄,外踝與內踝相比多0.5cm 左右,其穩定性也是由骨與輔助結構共同支撐的。該關節主要輔助結構為周圍韌帶組織,功能為足背屈和趾屈,同時踝關節韌帶構成是關節穩定的重要因素。踝關節結構與功能復雜,一旦出現損傷,往往伴隨連帶性組織挫傷,影響副韌帶結構穩定性,是人體最容易受傷的關節之一,因此如何預防踝關節受傷并促進生物力學功能恢復,一直廣受關注。
踝關節損傷約占所有運動損傷發生率的30%左右[5]。踝關節運動損傷的類型主要分為兩種:急性與慢性踝關節損傷。急性損傷一般指踝關節在短時間內受到無法承受的外力而導致踝關節發生直接或者間接的損傷甚至骨折。慢性踝關節損傷主要是由于踝關節出現急性損傷后未及時治療導致形成陳舊性損傷,亦或是由于運動負荷過大,造成踝關節的勞損。嚴重者導致踝關節骨折多由間接暴力引起關節骨與韌帶結構受損,主要分為旋前外展型骨折、旋后內收型骨折、旋前外旋型骨折、旋后外旋型骨折,運動員可能呈現骨折線傾向垂直、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等癥狀。
部分運動員身體素質差,動作僵硬,柔韌性差,身體不靈敏,尤其是下肢力量不足,再加之,在運動技能訓練中,部分運動員對核心技術概念理解不深刻,因此在技能形成的泛化階段和分化階段,動作應用錯誤,技術掌握不穩定,甚至在運動中出現多余動作,直接導致踝關節損傷,甚至骨折。此外,下肢肌肉力量不足等因素也極易引發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
出現踝關節運動損傷的原因,多是由于大多數運動員在進行熱身時,對自我保護意識不夠強且思想不夠重視,在肌肉沒有被完全激活的狀態下就立即進行訓練和比賽,因而造成踝關節損傷。部分運動員準備活動不充分,不能在運動之前調整自身運動狀態,難以實施髖關節、踝關節、膝關節、大腿內側、小腿等部位的熱身運動,因此在完成劇烈性、高難度動作時,踝關節風險系數增加。
踝關節在放松狀態下,腳趾輕微向地面內側內翻,在走、跑、跳等擺動動作中,這一姿勢是踝關節最佳平衡位置,即:中性姿勢,但是隨著運動員運動強度的逐漸加大,這一平衡狀態被打破,踝部受損風險增加,人體對關節姿勢控制能力下降。
部分運動員防范意識差,尤其在踝關節輕度受損腫脹時,短時間內可以得到緩解,進而疼痛感降低,因此忽視對踝關節保護和重視,長此以往,踝關節在第一次受損后,結構功能不能適應功能型訓練強度,進而反復損傷的發生率提升。后續運動在完成支撐、跳躍、快速跑、翻轉等動作時,踝關節部位沖擊力和壓力要超出平常值,加重關節負擔,極易造成踝關節損傷。其次,部分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時出現技術動作錯誤,或者不能及時根據受損情況進行及時性、針對性治療,忽視對自身踝關節損傷的保護,缺乏防范意識,致使受損次數又一次增加。
可以通過做一些踝關節的抗阻運動,比如負重站立提踵、彈力帶抗阻內外翻、單腿側向跳躍等練習,用來促進和提升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將彈力帶套在外側逐步做外翻運動,并給予適當張力,通過該種方法訓練肌力,每組訓練2 分鐘;運動員適當發力做勾腳尖運動,每組訓練約2 分鐘;之后單腳站立,在沒有其他輔助工具前提下,做提腳跟運動,鍛煉小腿三頭肌肌力,練習每次做2 組,每組做20次,每次約90 秒;運動員單腳閉眼站立,在閉眼的狀態下維持30 秒,每次訓練2 組即可,進行左右腳交替訓練;也可利用平衡盤等工具開展單腳站立訓練,左右腳均能完成算1 組,每次訓練2 組即可,每組時長30 秒,以上需均在閉眼狀態下進行。
運動員在日常訓練和比賽中必須具備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重視熱身運動,在訓練或比賽前需要進行充分的熱身準備活動,使機體達到運動狀態,充分的熱身活動能夠有效地預防踝關節的損傷。同時,要在思想上重視運動損傷的嚴重性,在平時的運動訓練中應盡量避免出現不規范、不合理的動作。在日常訓練以及正式比賽前均需佩戴專業的運動護具如;護踝、護腕、護膝等。
賽前熱身固然重要,運動結束后的放松活動也不可缺失。作為運動員,應該重視運動訓練后的放松,可在訓練結束后找到同伴,互相幫助進行韌帶的拉伸,一方面使得訓練后緊張的肌肉得到放松,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身體的柔韌性,良好的柔韌性既能幫助運動員更好地做出技術動作,又能降低運動員在場上對抗中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
急性扭傷導致的Ⅰ、Ⅱ級損傷一般采取非手術治療,早期結合RICE、POLICE 原則進行功能鍛煉,以此更好地恢復到受損前狀態。具體訓練方法如下:
在踝關節損傷急性期,Ⅰ級與Ⅱ級損傷應首先考慮非手術治療手段。損傷后應立即采取RICE 即休息(Rest)、冰敷(Ice)、擠壓(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然后短時間制動患肢,用繃帶、支架或石膏等控制疼痛和腫脹,合理利用POLICE 原則,在患者得到必要休息之后,應逐步加大鍛煉力度,休息時間盡可能短,以免保護措施、冰敷、抬高等方法加重關節組織生物力學的負性改變。
在治療或手術后一周內,可根據運動員具體情況,進行適應性康復訓練,使得腳踝更加靈活,強化踝關節功能,預防后期康復過程中足踺力線不正而導致跟腱炎和脛后肌腱炎發生。比如:進行適當抗阻肌力練習,患者坐在床上,腿伸直,康復師用皮筋一端固定左腳,運動員踝關節背屈肌力發力,做勾腳尖動作,提高膝關節與踝關節控制能力,以此鍛煉脛骨前肌,提高踝關節穩定性,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在康復過程中,第二腳趾和第三腳趾應對準膝關節、踝關節,之后進行右腳練習,練習方法同上。也可以進行抗阻繃腳練習,將皮筋套在雙腳上,運動員抗橡皮筋阻力,完成繃腳動作,每組動作10 次,每天完成3 組,該種方法,可有效提高膝關節與踝關節蹬踏能力,鍛煉小腿三頭肌,提升人體控制能力。以上動作均可以由運動員在床上完成,運動強度小,運動難度低,練習速度慢,極限速度保持在10 秒~20 秒之間,康復效果良好。
通過一系列康復方案,恢復踝關節周圍神經肌肉控制能力,主要包括關節部位抗阻訓練和本體感覺訓練[7]。其中本體感覺訓練前文已經論述,與踝關節損傷預防訓練方法類似。踝關節部位抗阻訓練主要包括:踝關節拓屈被動牽引、主動踝關節屈伸、立體勾腳、主動踝關節內外翻、曲臂壓球兩腳支撐、兩腿拉球雙手支撐、提踵行走,以上動作在踝關節受損之后1~2 周,每組訓練2 次,每次訓練15 秒,在踝關節受損第3~4周,每組訓練2 次,每次持續30 秒,踝關節受損5~6 周,每組訓練2 次,每次訓練25 秒。或者通過踝關節平衡練習和力量練習,增加關節穩定性,即:運動員單腿支撐站立,閉上一只眼睛,雙手向外伸展與地面成平行狀態,堅持1 分鐘;也可以單腿站在圓木上,圓木高度約為15cm ~20cm,呈平衡站立姿勢,堅持1 分鐘,當鍛煉5 ~7 天后可進行適當提踵練習,在有梯度的臺階或樓梯上,腳趾部分站在臺階邊緣,腳跟懸空,雙腿提踵,使小腿處于最高位置,反復循環進行,每組持續10 秒,每次練習做2~3 組,初級練習時可借助椅背、扶手進行,后期可獨立單腿提踵練習,每次練習時間不超過10 分鐘。
除以上康復訓練方法之外,運動員可借助減重跑臺防止踝關節肌肉萎縮,保持骨骼健康[6]。減重跑臺使用目的為:在踝關節康復過程中,減輕人體體重負擔,減少下肢壓力,而使下肢處于自由活動空間中。比如:讓運動員原地單腿平衡站立狀態,減重跑臺處于40%正常重力環境,康復治療師可根據運動員注意力狀態,讓其以1m/s 速度進行跑步活動,時間為10分鐘,為接下來的康復訓練做好準備,予以受試者熱身,5 分鐘,此時減重臺重力保持40%不變,之后進行單腿提踵練習,使運動員在睜眼和閉眼條件下,每側關節進行3 組訓練,每組15 次,根據受試者實際狀況,合理增加難度。其次,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和恢復程度進行單腳起跳落地練習,跳躍高度為3 ~5cm 不等,每側進行4 組,每組10 次,每次1 下,在訓練中應強調落地的穩定性,切忌起跳幅度過大而導致摔倒。最后進行跑步練習,在減重臺上跑步10 分鐘,跑步速度1m/s,以此提醒受試者注意踝關節運動感覺。
綜上,踝關節外側副韌帶由跟腓韌帶、距腓前韌帶和距腓后韌帶組成,在足跖屈位和內翻時最早也最容易導致損傷的是距腓前韌帶。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后會出現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其中Ⅰ、Ⅱ級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建議采取保守治療,急性Ⅲ級損傷應采用手術手段對撕裂的韌帶進行修復。外側副韌帶急性損傷后易導致慢性踝關節不穩,需要盡早診斷,在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應及時選擇進行手術以恢復關節的穩定性,避免或延緩繼發性關節軟骨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