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市鎮海區教育發展研究院(315299) 沈曉敏
審美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之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指出:“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縱觀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重“實用”輕“審美”的現象較為普遍。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從審美的角度入手,通過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具化審美教學目標、細化審美教學過程,有效促進審美創造這一核心素養的落地呢?筆者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紅樓春趣》一課的教學為例,基于審美的心理規律,從啟美、探美、鑒美和創美四個階段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探究,促進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
感受是審美的起點,也是審美閱讀的起點。學生每次閱讀文字的過程,其實就是感受和欣賞美的過程,同時也是審美創造形成的過程。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品讀精言妙語,體味語言文字之美。《紅樓春趣》是一篇古代白話文學作品,編者以原文直接呈現,使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原著的語言藝術;同時也增加了閱讀理解的難度,使初識白話文的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先沉入文本,觸摸語言,感知文字,這是培養審美素養的基礎;再聚焦特征明顯的字眼、語句,理解其中蘊含的美學價值和藝術。
師:略讀提示中提到“大致讀懂”,為什么這篇課文大致讀懂就可以了?
生:因為白話文和現在的表達方式不太一樣,白話文是作者那個時代的口頭語言,所以大致讀懂就可以了。
師: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把理解有難度的詞句畫出來。
(學生到大屏幕上畫出難理解的詞句)
第一句:“紫鵑也太小器,你們一般有的,這會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
師:知道什么是“忌諱”嗎?
生1:不能做,非常不吉利的意思。
師:這個同學是根據他的閱讀經驗來理解的。接下來,讓我們聯系上下文,探究探春提到的“忌諱”究竟意味著什么?
生2:把別人丟掉的風箏撿回來自己放。
師:看,有的同學是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有的是結合注釋來理解,還有的是結合自身的閱讀經驗來理解。(板書:多結合)
第二句:“丫頭們搬高墩,捆剪子股兒,一面撥起籰子來。”
師:這個句子很短,卻藏著一大堆陌生詞。“剪子股兒”“籰子”都是什么?
生:我覺得都是放風箏的工具。
師:在面對這些難以理解,且不常見的詞匯時,我們不需要細究,大致猜測其意思就行。(板書:少細究)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聯系上下文、結合注釋、結合生活體驗等方法,明白了難理解的詞句的意思,并逐步提升了閱讀古典名著的能力,初步感受到文章之美。
理解是審美的關鍵。審美觀照是指人對審美對象的特性進行觀察、體驗、審視等特有的心理活動,通過對語言文字及作品的審美感受和理解,形成直接的審美經驗。《紅樓夢》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具有極高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作者對眾多人物的獨特性格進行了精心刻畫。據統計,全書共塑造了975個角色,其中700多個有名有姓。《紅樓春趣》這篇課文前后共有12 人出場,數量也相當可觀。但作者的描寫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對寶玉、紫鵑、黛玉的描寫最為豐富。在引導學生感受主人公寶玉的性格時,筆者嘗試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滲透審美觀念,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
師:閱讀古典名著有一個極好的妙招——那就是“穿越”。閉上眼想象,你置身紅樓,步入那園,觀賞那景,和故事里的人物比肩而行,或許還能把酒言歡呢。現在,讓我們進入第二個學習活動——印象寶玉。
(學生交流感受,并將關鍵詞寫在黑板上)
第一句:“寶玉細看了一回,只見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歡喜……”
生:我覺得寶玉是一個好脾氣的貴公子。雖然丫鬟并未與他交代,便將他的風箏放飛,甚至將其贈予別人,但他并未生氣。
師:(出示:“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選自《紅樓夢》第二回)這里的“女兒”指的是青春少女,要知道當時女子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然而寶玉卻說:“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事實上,他不光這樣說,也這樣做。無論是對待嫣紅、襲人還是晴雯,他都表現出如此的包容,就連一個美人風箏也讓他如此欣賞。
第二句:“寶玉說丫頭們不會放,自己放了半天……”
……
(出示與賈寶玉相關的內容)
師:寶玉是《紅樓夢》中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書中講了很多他的故事。快速瀏覽上面文字,說說你對寶玉又有了怎樣的了解呢?
生1:寶玉自幼深受賈母疼愛,但是缺少陽剛之氣。
生2:寶玉出身名門,但是他卻沒有絲毫優越感,反而覺得自己的出身背景為自己帶來了一種無形的壓力,不僅是一種束縛,更是一種恥辱。
生3:寶釵送他一個雅號——“富貴閑人”,暗喻他“無事可忙”。
……
在優秀的小說作品中,人物性格并不是單一的,它具有發展性和多面性的特點。教學時,教師應該以人物形象的解讀為核心,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如這環節的教學,先引導學生聯結自身生活經驗,通過課文,初步認識賈寶玉,在鑒賞中把握紅樓人物的性格;再出示《紅樓夢》中與寶玉相關的原文內容,為學生深入理解寶玉這一人物形象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這樣,學生的審美體驗就走向了深入。
審美過程的第三個階段即鑒美階段,是對審美對象的理性鑒賞與認識,并產生持續的審美欲望。“風箏”是本課的第一個重要意象,它作為一種傳統的游樂工具,歷史悠久、知名度廣。在本課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文本所寫的風箏數量多、名稱美、色彩艷及放風箏的自由快樂,還要通過文字、畫面、音樂,讓學生深入感受風箏這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要深入延展,讓學生走進整本書,了解風箏在原著中的含義。這樣,讓學生逐步理解審美意象,學會鑒賞文本語言,從而豐富審美體驗,激活審美情感。
師:作者曹雪芹心思細膩,他給每個人都配了一款不同的風箏。在這篇短短的選文中,每個人都在曹雪芹的精心安排下,背著一個小風箏回家了。
(學生交流匯總:蝴蝶風箏——嫣紅,鳳凰風箏——探春,大魚風箏——晴雯,螃蟹風箏——賈環,蝙蝠風箏——寶琴,大雁風箏——寶釵,美人風箏——寶玉、黛玉。)
師:我們來看蝴蝶風箏,一起讀。
生:(齊讀)“一個大蝴蝶風箏,掛在竹梢上了。”
師:蝴蝶,中國人太喜歡了。中國人對蝴蝶特別眷戀,其中有一位古人與蝴蝶的故事特別有名,流傳至今。你們猜猜是誰呢?
生1:莊周。(學生講述“莊周夢蝶”的故事。)
師:兩千多年前一個中國人做的蝴蝶夢,引發了后世無數中國人的蝴蝶情。同學們看,這是杜牧筆下的蝴蝶,讀——(大屏幕出示)
生:(齊讀)“蘭徑飛蝴蝶。”
師:這是李賀筆下的蝴蝶,讀——(大屏幕出示)
生:(齊讀)“東家蝴蝶西家飛。”
師:這是辛棄疾筆下的蝴蝶,讀——(大屏幕出示)
生:(齊讀)“蝴蝶花間自在飛。”
師:這是曹雪芹筆下的其他蝴蝶,誰來讀?(大屏幕出示)
生:(齊讀)“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
師:這雙蝴蝶背后其實有一個女孩子,同學們知道她是誰嗎?這是《紅樓夢》里一個非常美麗而有名的畫面——“寶釵撲蝶”。這個畫面還沒有寫完,誰來繼續讀?(大屏幕出示)
生2:“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
……
師:中國人喜歡蝴蝶,除了用文字記載,還用音樂記載。有一首著名的音樂作品《梁祝》,講述的就是一對有情人“化蝶”的故事。有紅學家說,《紅樓春趣》中每個風箏都有不同的寓意,人物命運暗含其中。本是眾姐妹玩樂的歡愉場面,卻因暗示的含義透露出種種悲涼的意味。寶玉放的是美人風箏,最終失去了林黛玉;寶釵放的是“七個大雁”風箏,她一生的孤獨無人能懂。
朱光潛先生認為,美實在于意象,美感的世界便是意象的世界。教學中,聚焦作品中的審美意象,能有效引導學生欣賞美、理解美,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這一環節,教師先從“風箏”一物出發,讓學生經歷“放風箏”的過程,感知風箏之美、風箏之趣;再由物到意,拓展不同時期、不同作家的審美創造成果,探尋風箏之美、風箏之味;最終回歸文本,讓學生理解意象背后蘊含的意義、情感,體驗由實到虛的審美過程。
外化階段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美、創造美的階段。感受美、發現美是表現美、創造美的基礎;表現美、創造美是感受美、發現美的發展。審美創造離不開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即在發現美的基礎上評價美、創造美,提升審美素養。《紅樓夢》蘊藏著深厚的美學意蘊。教學時,教師以這篇《紅樓春趣》為引子,讓學生自主選擇主題任務走進整本書,用學習到的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慢慢觸摸紅學,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開掘學生的審美潛力,激活學生的審美創造。
主題1:繪制人物卡片集,品形象之美(單人挑戰任務)
要求:《紅樓夢》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一百多位,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精明能干的王熙鳳、豪爽風流的史湘云、率真純樸的劉姥姥等。課后,認真閱讀《紅樓夢》中的相關片段,為喜歡的人物制作名片卡。
主題2:編制名物文化史,感意象之美(小組挑戰任務)
要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在《紅樓夢》中,一些事物起到了很好的藝術裝點作用,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如蓮、石、鏡子等。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定《紅樓夢》中反復出現的一樣事物,從詩詞、音樂、美術等多角度展開研究,由物到象,歸納總結出這一意象的文化內涵。
主題3:定制專題研究線,悟藝術之美(自主組隊任務)
要求:在《紅樓夢》中,有很多文化藝術貫穿始終,如美食、建筑、服飾、詩詞等。你可以選擇一個主題,邀請同樣感興趣的同學一起組隊,深入閱讀文本,可摘抄相關語段,可繪制發展歷程,可查找資料補充……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這一文化藝術專題的研究,并將成果集中成冊。
以上主題任務均源自單篇課文的教學,同時也是在此基礎上的拓展延伸。學生從《紅樓春趣》中感受時代語言之美、人物形象之美和風箏意象之美,進一步走進《紅樓夢》整本書中去品味文本之美。這樣的賞讀,主題多元、形式多樣,從一篇延伸至一本、從課堂走向課外,促進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閱讀就是一場品美之旅。經典名著閱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審美情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啟蒙學生的思想,更能促進學生的自我反省與成長,完善學生的人格素養。教師要致力于探究文本內外之美和深層美的交織與結合,促進學生審美價值體系的建構,讓學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提高審美修養,形成高層次、高品位的審美追求,以實現豐富自己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的理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