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燕
【背景】“雙減”政策對學校的專業水平、內涵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學校教育的各項工作中,日常的教學、作業與考試評價,是學校內涵發展中最重要的幾項專業工作,也是與學生發展最緊密相關的核心工作。如果說,教學主要是通過師生互動,解決“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那么作業就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解決“如何學得更好”的問題,考試評價則主要解決“學得怎么樣”等問題。其中作業是鏈接教學、評價的重要橋梁,也是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提升教學、評價質量的重要支點。
【單元作業】
以單元整體為框架,整體建構知識體系和作業架構,精簡作業總量,多學科融合,多方位融合。讓小紙條作業成為展示個性化思考的舞臺,讓兒童擁有項目學習意識和能力,培養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
【單元視角下小紙條作業】
以單元為單位、以項目為載體,在教學目標引領下,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或任務,學生在整合、探究、合作中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提升綜合素養。
【單元視角下小紙條作業的特征】
①選擇性? 基于自己的興趣和生活經驗自由選擇作業。
②生活化? 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連。
③結構性? 縱向鏈接教材關聯內容,橫向并聯相關主題內容。
④不唯一? 更為開放的目標、更為鮮活的過程、更為豐富的資源、更為主體的感受
【基于基本內容的單元小紙條作業整合設計】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數學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應融入各學科組成的大知識之中,所以要關注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綜合,要讓學生善于應用數學、會學數學和喜歡數學。”這是從數學學科的角度提出數學需要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那么與之相關的數學單元作業是不是也可以進行整合?
通過對教材基本內容的整合,我們發現單元作業圍繞整體性目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全面,學生也更喜歡學數學了。
【基于核心知識的單元小紙條作業設計】
所謂核心知識是指結構明確、適用范圍廣、自我生長能力和遷移性強的基礎知識。它在數學課程和教材中處于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主干地位,具有內在邏輯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圍繞核心知識將其周圍與之相關的知識點聯結起來,從空間上幫助學生形成點狀知識結構。
核心知識貫穿在整個或者某幾個學段,它與周圍很多相關聯的知識點會形成知識塊。教師在整理單元知識的時候不僅要幫助學生從時間上串聯起核心知識的來龍去脈,同時也要幫助學生理清圍繞在核心知識周圍的與其相關的知識,在空間上幫助學生形成一張無形的知識網絡。
一、基本操作策略
二、設計介紹
導語:親愛的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比和比例,并且能用比例來解決一些問題,現在你能想辦法測出學校鐘樓的高度嗎?設計了這個作業后,四人小組合作回家一起結合教材或者上網查資料,選擇合理的方法。根據“比例”這一單元的知識再結合學生提出來的方法,全班學生一起總結出了三種方法。
方法一:根據正比例關系,測出固定長度的竹竿的影長和鐘樓的影長,然后根據比例算出鐘樓的實際高度。
方法二:讓學生站在鐘樓旁邊拍照,量出照片中鐘樓的高度和學生的身高,再量出學生的實際身高,再根據比例計算出鐘樓的高度。
方法三: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相似性,即把一個等腰直角三角板放在鐘遠處,一支激光筆放在斜邊的底端,不斷調整三角板和鐘樓的距離,直到激光筆對到鐘樓頂端為止,這時候激光筆和鐘樓底端的距離就是鐘樓的高度。
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正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等知識解決這一問題,深化所學知識,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一、作業目標設置
1.立足實踐,圍繞能力提升設計主題項目作業,通過查閱資料、實地測量、梳理反思等方式,使學生認識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感受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建立清晰的空間觀念。
2.整體審視小學階段“面積單位”知識模塊,鼓勵學生用個性化方式構建面積單位知識群結構,感悟學習面積單位的一般思維過程和特殊的思想方法(想象和推理)。
3.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群隊合作方式,讓學生從數學的視角來審視、探索周圍的世界,獲得更多的作業樂趣,形成深度學習樣態,落實學科素養。
二、設計介紹
1.喚醒經驗,找到知識根基
活動一:整理學過的面積單位相關知識
活動二:動手做3個面積單位,并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2.具身體驗,積累直接經驗
活動1:體驗100平方米有多大?
活動2:體驗1公頃有多大?
活動3:1平方千米有多大?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在具體情境中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2、數學思考:學生在從簡單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求“幾個幾相加是多少”的數
學問題。
3、問題解決:培養學生從實際情境中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情感態度: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感受乘法來自實際生活中的一種現象,對與數學相關的生活現象產生一定的興趣;培養積極思考、與同學交流合作的意識。
單元教學內容:
不僅要求學生切實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含義,熟記1-6的乘法口訣,而且要求學生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單元知識基礎:
這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也是進一步學習7-9的乘法口訣和表內除法的重要基礎。同時,學生對四則運算的學習從加、減法到乘法,是認知過程中一次重要的飛躍。因此必須讓學生切實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含義,熟記1-6的乘法口訣,并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單元知識重點:
認識“幾個幾”和乘法的含義。
單元知識難點:
乘法含義的理解
【取得的效果】
學生能主動積極思考,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具體地說就是落實了雙減背景下學校“四了三不”課堂教學要求,踐行了“輕負高質”的辦學思路,實行“5G課堂”:給學生提一些問題,給學生做一項任務,給學生留一段時間,給學生作一次交流,給學生當一回老師。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的質量,切實做到執行“雙減”,收獲成效。
【再思考,單元視角下小紙條作業創新何在?】
1.打破“紙筆作業”一統的局面,改變作業傳統樣態。
2.拉長、細化直觀體驗,形成小紙條學習群。
3.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渠道多樣化。
4.催生教師自我發展的需求,提升課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