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前門大街、哈爾濱的中央大街、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重慶的磁器口、成都的春熙路……這些耳熟能詳的街區,或古風悠遠,或現代時尚,或異域風情,或名家風范,盡在街巷間升騰的煙火氣中。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旅游休閑街區,是古老的歷史文化街巷,也是繁華的市井商業中心,在時代的發展中,它們記錄著一地的發展變遷,承載著人們的記憶,更在如今的旅游發展中成為文化地標和城市名片。
活化方式展現,傳統文化歷久彌新
從長沙的五一大道進入太平街,右手邊有一間不大的小店鋪——太平街老秤店,被稱為“長沙城最后一個制秤人”的文志飛在這家老秤店堅守了40多年。“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這項傳統技藝,來體驗和購買手工秤。”他說。
在游客眼中,就是這樣的老店、匠人為古樸的街區增加了人情味和煙火氣。小青瓦、坡屋頂、白瓦脊、封火墻,文化與建筑、歷史與時尚融為一體,游客們走在街巷間,感受悠遠的歷史和祖輩們的生活時光。
“摸著青磚墻,情懷要溢出來了”“一路上的騎樓讓我想起小時候的生活時光”“在這里似乎看到了明清時代的生活”……在很多游客發布的游記里,很多像太平街一樣的歷史街區往往能觸動游客的文化情懷和鄉愁記憶。它們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也是讓游客流連忘返的文旅融合發展典范。
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劉敏告訴記者:“在文化保護方面,這些街區注重標志性建筑的挖掘、古建筑風貌的修繕保護,如成都的寬窄巷子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修復和重建院落,還原古城風貌格局;長沙太平街保留明清至民國時期街巷格局和風貌,對賈誼故居等歷史建筑進行了保護和展示。同時,注重活態文化展示,如打造非遺中心、特色文化集市,開展舞龍等非遺展示和體驗項目,再現典型的文化生活。”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詩句描繪的昔日繁華的東關街,如今依舊人氣興旺,名人故居、鹽商大宅、寺廟園林和古樹老井等歷史遺跡和人文古跡有50多處,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有“江南名士第一巷”美名的江蘇常州青果巷,曾孕育出百余名進士和一大批近現代名士大家,如今仍然書香盈巷,文化景觀豐富。位于“中國詩經文化之鄉”的湖北十堰市房縣西關印象街區按照“修舊、飾舊、保舊”的理念,將詩經文化與黃酒文化及茶馬文化緊密融合……
這些旅游休閑街區保留了原有的街巷肌理、民俗風情和人文生態,除了歷史建筑和遺址外,也通過文化記憶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以及非遺活動向游客展示出來,傳統文化在這里新老傳承、歷久彌新。
業態豐富多元,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仿唐的建筑、璀璨的燈光,古風古韻的演出,將氛圍感拉滿了。”4年前,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一身大唐盛裝,帶火了整座城市的旅游。如今,大唐不夜城豐富的文旅業態仍然讓游客們連連驚嘆——《盛唐密盒》等行為藝術演出再次“出圈”,“貞觀之治”等雕塑群開啟全景慢直播,200多種文創產品銷售火熱。“我們設計開發了形態各異、具有唐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希望大唐不夜城既富有唐風唐韻,又彰顯時代風貌,成為全國人民向往的打卡地。”西安現代唐人街有限公司員工田方園說。
演出、夜市、燈光秀……旅游休閑街區里的夜間消費延長了游客在城市的停留時間,讓城市的夜晚更有人氣、更加繁華。“夜經濟的回歸,反映了中國消費市場具有的韌性和潛力。”北京聯合大學旅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張金山說。
作為特色文化和消費業態的集聚地,旅游休閑街區將文旅與居住、商業、體育、創意產業等融為一體,打造成為城市新地標和文化名片。在上海愚園藝術生活街區,既保留了72家房客的弄堂煙火氣,也有網紅打卡點的潮牌文藝范,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形成極具特色的“生活美學街區”。在杭州的橋西歷史文化街區,5家中華老字號,243家民宿、咖啡、茶館、書店等店鋪,陶一天、上川藝術空間等互動體驗店以及浮革皮藝等網紅店豐富了消費內容。北京的五棵松旅游休閑街區以其體育休閑特色成為籃球明星、人氣賽事、高端訓練營以及潮流文化活動的聚集地。
既有生活化消費業態的展現,也有傳統和現代文化的創意,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打造豐富多樣、特色鮮明的業態布局,是旅游休閑街區擁有持久吸引力的源泉。“要注重差異化發展,注重造勢、借勢并舉,注重產品創新、產業植入、渠道重構、業態融合等多領域創新發展,從而在現代旅游發展新時期走出一條品質化發展新路。”中國旅游研究院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韓元軍說,旅游休閑街區原本是當地居民生活的街巷,在與本地居民共融方面,要注重構建本地居民的社區參與機制,讓本地居民成為休閑旅游街區發展的代言人、最大受益人、直接參與人,實現外來資本、本地居民、當地政府等多類利益主體間的平衡。
(摘自《光明日報》魯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