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1年底開始,餐飲行業就已悄然漲價。前有海底撈、西貝、肯德基、麥當勞漲價相繼登上熱搜,后有瑞幸咖啡、星巴克、茶百道、CoCo、一點點等茶飲品牌價格上調。今年1月,麥當勞“隨心配1+1”套餐從原來的12.9元調整至13.9元,沖上微博熱搜。到3月,巴奴毛肚火鍋發布通報,對“富硒土豆”進行下架處理,再次引發熱議。這一事情緣起今年2月,西安一顧客吐槽巴奴毛肚火鍋18元一份的土豆上菜僅有5片,一時“天價土豆”火爆網絡。
價格爭議
自今年春節以來,多地餐飲消費出現不同程度報復性消費。美團數據顯示,2月份,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餐飲門店堂食線上訂單量月環比增長40%左右。隨著氣溫升高,3月份以來,重點城市餐飲消費穩中有進,周末外出就餐的需求不斷升溫。
伴隨著濃厚煙火氣而來的,除了食客的幸福感外,卻還有一個令消費者厭惡的事實——漲價。“我可以接受餐飲的合理漲價,但被價格刺中的感覺是來自于服務的不匹配,以及餐飲品質的物非所值。”消費者小林解釋道,“現在引發諸多議論的天價土豆也是這一原因,簡單來說,就是我能接受火鍋店里18元的土豆,但不能接受18元的土豆只有5片。”
“誠信問題之外,餐飲定價也是要和消費者認知相符合的,賣高價是需要有底氣支撐的。” 某餐飲店市場經理李雨解釋道,“例如威士忌,有100元一杯的,也有千元一杯的,不同的年份、不同的產區等,要讓消費者了解自己的錢花在哪里了。消費者付出這個價格就會有一個相應的預期,當然這一預期還與餐飲品牌、定位、門店地段等相關。”
對此,北京云嘉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向記者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八條規定,經營者定價的基本依據是生產經營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第十一條規定,經營者有權自主制訂屬于市場調節的價格。作為經營者,餐飲企業有權根據自己的營業成本、市場供應狀況來調整菜品價格。但價格的漲幅也不能是短時間內大幅度上漲,這就屬于價格違法行為了。
他進一步解釋到,但這一價格明顯高于成本上漲幅度是一個沒有量化的判斷標準,如果是5倍的上漲一般是會被認定為價格違法,但如果是50%的上漲,這就很難判斷了。況且,成本涉及的也不止原材料,還有門店租金、人員服務等多方面。
價格敏感?
餐飲價格確是商家的自主定價,但價格之下也應有與價格相對應的菜品和服務。
“消費者對品類是有充分認知的,不同品牌、菜系,甚至門店地段,是有自己的心理價位的。再加上,現在大眾點評等線上平臺的普及,在消費之前都能夠看到相對應的人均價格段、菜品介紹圖片等,在進店點餐之前,就已經有了足夠的預期。”李雨指出,“價格也是一個淘汰機制,餐飲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消費者的選擇不僅是基于價格,而是價格需要有相對的品質有所體現,可以在各個方面體現,比如服務、環境等。”
從連鎖品牌到小吃店,有人加價不加量,也有店家價格雖然沒變,但是量悄悄減少了。3月15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執法總隊會同上海市計測院,對位于打浦橋日月光的湊湊火鍋·茶憩檢查中,發現“湊湊肥牛”在菜單標注“150克”,實際稱重140.43克,偏差-9.57克;“湊湊和牛”在菜單標注“200克”,實際稱重177.90克,偏差-22.10克。而根據《價格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經營者銷售商品應當按照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明碼標價,注明商品的品名、產地、規格、等級、計價單位、價格或者服務的項目、收費標準等有關情況。經營者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標明的費用。
“餐飲行業在最近三年經歷了非常大的挑戰,不僅是疫情的關系,成本的上升也是顯著的影響因素,尤其是人員成本的上升。總體來說,整體餐飲行業的漲價幅度相對還是比較合理。”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解釋道,“更多的價格爭議是在于認知的不對稱,餐飲業有價格調整的權利,但消費者也應享有有充分的知情權。”
人和館品牌總監藍鳥認為:“人均60元以上的餐飲消費,消費者追求的是生存之上的體驗消費,價格不是唯一的指標,而是由餐品品質、用餐環境、服務配套等構建出來的綜合體驗。比同行更貴的價格,只要消費者體驗好,他仍會覺得這家餐廳是不貴的。”某知名火鍋品牌聯合創始人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性價比沒有標準答案,而是一千個消費者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存在,我們和消費者是雙向選擇的,中國市場也足夠大,各個定價的商家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但也有觀點認為,即使漲價行為本身并不違反《價格法》,一味的漲價也并不是餐飲行業的最佳選擇。目前,我國餐飲行業百花齊放,代替品種類繁多,若依靠硬性“漲價”喪失口碑、流失顧客,反而得不償失。
如何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物超所值,是接下來餐飲業仍需探索的課題。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易佳穎、田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