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其中提到,要加強醫教協同,落實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完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
“醫學教育系統一直沒有被清晰化。這也是為何國家花大力氣培養很多醫學生,但最終會看病的人沒那么多的根本原因。”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葛均波對記者說。
學制多、學位混雜
張曼,本科和碩士均畢業于廣州當地一所有名的醫學院,經歷了“5+3”一體化培養,即5年臨床醫學本科和3年專業碩士,讀研期間同時接受規培。2021年,張曼專碩畢業,如今成為廣州當地一家三甲醫院的乳腺科醫生。讀研期間,張曼要完成規培,才能拿到規培結業證書、執業醫師資格證、專業碩士畢業證書、專業碩士學位證書,俗稱“四證合一”。張曼所經歷的“5+3”一體化學制,是國內目前主流的醫學生培養模式。
目前,國內醫學生培養的學制還包括三年制???、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八年制本博連讀(下簡稱“八年制”)等。葛均波表示,八年制等同于醫學精英教育,全國僅有十余家院校開設。
蘇州大學原校長、從事分子免疫學和病毒學研究的熊思東對記者說,醫學院培養的是經過醫學教育、具有醫學知識的學生?,F在他比較擔憂的是臨床醫學科學化的趨勢。
熊思東表示,現在很多高校的醫學教育“眉毛胡子一把抓”,求高貪大,從三年制改為四年制,四年制改為五年制,如今甚至延長至十年制。“一刀切的醫學生培養體制需要調整,并非所有醫生都要8年甚至更久培養時間?!毙芩紪|說。
在高磊醫生看來,國內醫學學位的復雜性反映在對醫學生和醫生的要求模糊,過度強調了科研的重要性,反而對于醫生治病救人的本質有所忽視。1990年代,葛均波曾在德國學習、工作長達10年。在他看來,應合理縮短醫生的培養時間,讓其在盡可能短時間內掌握各亞學科知識,成為一名好醫生。
規培該如何進行
1994年,高磊從國內一所高校的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當時他應聘到蘇州的一家醫院工作,當時先經歷了3年的內科各科室輪轉,涉及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等細分科室。完成輪轉后,才有機會成為??漆t生。輪轉期間,醫院給每人發筆記本,接觸的病歷和臨床操作次數都要記錄清楚,每科輪轉結束時,帶教老師會在本子上簽字。輪轉具體安排由醫院醫教科負責,個人還是歸屬于心臟科,工資由心臟科發,還可以拿到心臟科的基本獎。每年衛生局會組織一次住院醫生知識考試。
“這算是當地規培早期的雛形,總體感覺當時培訓很正規。師生關系也融洽,老師愿意教學生,我獲益匪淺?!痹诟呃诘挠∠笾?,那時像胸穿、腹穿、骨穿等普通內科操作,他可以熟悉到閉眼操作。
在熊思東看來,近十幾年來,國內的規培是規范、成系統的,和較早開始實施規培的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做得并不遜色。高磊認為,盡管現在規培整體做得不錯,但各個地方沒有同一性,出現復旦模式、華西模式、協和模式等,缺乏全國統一標準。
生活在南方某城市的李洲,現在是一名三甲醫院病理科的副主任醫師。距離他從醫學院本科畢業,已過去20年。2007年,他所在的醫院推薦他以定向培養的方式讀研究生。李洲回憶,2010年碩士畢業時,正好趕上當地開展規范化培訓的第一年,他所在醫院那年也成立了兒科和婦產科兩個規培基地。
葛均波分析說,目前,國內規培制度已完全建立,但執行時又存在問題。比如,一名本科畢業的臨床醫學學生,不考研情況下直接進入規培階段,需要在消化科、呼吸科等多科室輪轉,之后通過執業醫師執照考試,才可以開始看病。但規培這3年,這名醫學生沒有學位,最后只能拿到執業醫師執照。這和當時同一批考研、考博的醫學生又有點“脫節”。
現在全國不同地方、不同醫院的規培時間仍不一致,有的醫院兩年,有的醫院三年。葛均波提出,這方面全國應統一,不能說在一線城市規培要三年,到了其他城市就降低標準為兩年。
“醫學教育體制改革,不是簡單地縮短還是拉長醫生培養時間的問題,而是需要進行醫學教育結構再造?!痹谛芩紪|看來,一方面,醫生培養要注重更扎實的基礎,可以從非醫學本科專業的大學生中選擇要培養的人才,保持醫生持續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讓醫生能獲取更精準的醫學知識,使其具備合適的崗位勝任力。
也有專家認為,醫學教育體系改革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多部門配合推進。現在比較關鍵的是,盡快建立有效的臨床評估體系,讓臨床醫生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到臨床疾病診治,培養更多真正能看病的醫生。
(文中張曼、高磊、李洲均為化名)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牛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