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來,在部分青年群體中出現了一股就業新“潛流”:一些人正悄然離開高大的寫字樓,放棄白領職位去學習如何從零開始成為一名靠輕度體力勞動和手藝賺錢的藍領,這其中不乏名校高材生。“輕體力勞動者”群體的涌現,背后反映的不僅僅是許多青年白領的無奈和迷茫,也折射出部分青年人勞動和就業觀念的變化。
一
穿著體面整潔的衣服,工間休息時喝著咖啡,拿著令許多同齡人羨慕的薪酬,享受著別人投來的羨慕眼光,這似乎是大城市青年白領的標準畫像。不過,這只是眾多白領們光鮮亮麗的一面,他們生活的另一面,則是在逼仄的辦公工位和復雜又心累的“辦公室政治”中,擔憂著以末位淘汰制為代表的績效考核與沒完沒了的加班。其結果是,許多青年白領的就業質量顯著下降,陷入身心疲憊、工作生活無法平衡的境地。
過長的工作時間會嚴重損害勞動者身心健康。
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7.9小時,平均每天加班時間將近2個小時,明顯超出了《勞動法》規定的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
一些青年白領的工作時間更長,“996”甚至“007”也不鮮見。有調查報告顯示,僅有三成的人認為睡眠現狀較為健康,平均每天都運動的職場人僅占3%,16%的人從來不運動。不僅如此,經常加班還導致年輕人工作生活失去平衡,沒時間婚戀和照顧家庭。事實上,這也是我國結婚率不斷降低、生育率持續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身心的雙重壓力下,一些青年白領開始“逃離”寫字樓,當起了“輕體力勞動者”,試圖在輕度的體力勞動中消除身心的疲憊感和緊張感。
這些輕體力勞動包括寵物美容師、自助快餐營業員、書店店員、網約車司機等工作。告別機械重復的紙面工作,輕體力工作內容相對簡單,工作方式更為靈活,工作創造的價值更為直觀,更容易使人感到充實,因而成為不少職場人的選擇。
二
不當白領而去當“輕體力勞動者”,反映了當代青年人對職業選擇和體力勞動的觀念變化。
當下的青年群體追求個人體驗,“不跟隨”“不湊合”“不著急”“不一樣”成為他們的群體標簽,遵從自己的內心成為他們職業決策中遵循的主要規則。
在離職跳槽的動機方面,有關調查顯示,影響青年群體離職最主要的因素是“身心健康”,其次是“公正環境”“價值實現”和“自我超越”。雖然青年群體都希望選擇高薪酬的崗位,但職場中遭遇的精神壓力問題與青年群體擇業觀念的變化,也是促使部分青年人成為“輕體力勞動者”的重要心理因素。
一些青年人從“腦力勞動者”轉向“體力勞動者”,并非是職業層次的“降級”。實際上,體力勞動對越來越多的當代青年人來說更多成為對職業的一種選擇。腦力勞動的薪資回報可能更可觀,但靠雙手創造價值帶來的情感回饋也同樣寶貴。從現實情況來看,部分體力勞動的薪酬事實上已經超過了不少白領,月薪上萬對非白領階層來說也早已不是夢。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成為“輕體力勞動者”的代價其實一點兒也不“輕”。這可能意味著更低的工資、知識技能的貶值風險,以及變窄的職業發展前景。所以,對于青年白領們來說,在離職跳槽去當“輕體力勞動者”之前,還需要慎重考慮和反復衡量。
不管怎么說,無論是從事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其實反映的是青年人對改善就業質量的迫切需求。假如沒有過長的加班、壓抑的工作氛圍,而代之以合理的工作時間、更為人性化的辦公環境、更為和諧的上下級和同事關系,那么,這種白領轉“輕體力勞動者”的人數就會少很多。
畢竟,擁有一個穩定、體面且能實現人生價值的工作,又何嘗不是包括青年人在內的全體勞動者都在追求和向往的職業發展方向呢?
(摘自《環球時報》李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