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華正茂到銀發滿頭,在中國結核病防治歷史上,馬玙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卻謙遜地說:“我沒什么多么遠大的理想,一個人這一輩子,總要給國家、給人民作點貢獻。”
“逼出來”的醫者
馬玙成長于動蕩的年代。1932年,她在江蘇如皋出生,父親是生意人,家境富裕,生活無憂,但抗戰爆發后,一家人不得不融入逃難的洪流,一路輾轉來到上海。
1950年,馬玙高中畢業,同時被清華大學外語系和江蘇省立醫政學院(今南京醫科大學)錄取,她選擇了學醫。大學畢業后,馬玙被分配到剛剛成立的中央直屬結核病研究所(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當專科醫生。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每100人中就有1.75位結核病患者,人人談“癆”色變。出于恐懼,一同分配來的同學想打退堂鼓,馬玙卻沒有絲毫顧忌。
然而,現實的殘酷超出她的想象。有的病人大咯血時需要用臉盆去接血,令人膽戰心驚;有的人病情長期沒有好轉,醫生束手無策;還有不少患者,被結核性胸膜炎、腦膜炎無情地奪去了生命。
馬玙白天忙于臨床工作,晚上就去聽著名結核病學家裘祖源的課。后來,裘祖源專門給她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她以“糖尿病對肺結核的影響”為選題寫一篇文章。對剛剛畢業的馬玙來說,這無疑是困難的。為了寫好這篇文章,她在圖書館廢寢忘食地查找資料。她忐忑著交了作業后,裘祖源看了半晌說:“這篇文章寫得不錯,你以后就用這種態度學習吧。”
受到鼓勵后,馬玙決心要像裘祖源一樣獻身結核病防治事業。那時,空洞型肺結核傳染性強、病死率高,可是口服藥物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針對這一難題。馬玙和同事們大膽創新,發明了“定向肺導管治療術”。 起初,這個救命的“土辦法”,用的都是“自制器械”——“肺導管”,其實就是別的醫院用剩的心導管,做彈簧的高級不銹鋼鋼絲是一位搞飛機維修的患者提供的,而乳膠管和尼龍絲,則來自一位修自行車的患者。正是這個簡易裝置,使得超過60%的空洞不需手術就能愈合,不但提高了療效,還大大縮短了療程。每次看到空洞縮小了、閉合了,馬玙就萬分欣慰。“研究成果都是逼出來的。”多年后回憶起來,她依然難掩自豪,“做結核病科大夫什么時候最幸福?看見這個最幸福!”
永不停歇的“帶頭人”
1980年,教育部選派人員出國進修,馬玙名列其中。到美國后,她從臨床轉向科研,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里工作到深夜。兩年時間里,從剛開始動作生疏地作實驗,到后來跟著教授參加醫學討論會,發表論文,馬玙進步得很快。她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生活:“我從來沒有無名煩惱,我連嘆氣的時間都沒有。”
1982年,馬玙進修歸來,牽頭創立了內科實驗室,并首開先河,進行結核病免疫學研究。實驗室設備簡單,研究方向卻緊跟國際前沿。有位美國教授來參觀時被觸動了,當他拿起相機拍照時,馬玙很不好意思地阻止:“教授,你們的條件比我們好,我們這個小小實驗室,你就別照相了。”美國教授卻感慨地說:“我要帶回去給我的年輕學生看看,中國在這么簡單的條件下,都在開展耐藥基因檢測,他們還有什么可埋怨的。” 正是在這個小小的實驗室里,馬玙帶著學生們在結核病分子生物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十余年時間里,先后完成了多個項目,獲得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衛生局科技進步獎共九項。
既懂臨床,又懂科研,馬玙被同事笑稱為“兩棲動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臨床后,很多結核病患者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準確診斷、有效治療,結核病死亡率下降了90%以上。談起這驕人成就時,馬玙卻把功勞記在了學生們身上:“這些成就主要來源于眾多研究生的辛勞和努力,我們亦師亦友、教學相長,誰是老師,誰是學生,這是說不清的。”
在馬玙的引領下,團隊碩果累累,全國范圍內最大的結核病生物樣本資源庫建立了,全國首個“結核病臨床研究智能一體化平臺”搭建完成了。諸多的“全國第一”,為結核病的快速診治提供了新方法、新技術。
從醫近70年,當年那個陪著病人家屬哭鼻子的小姑娘,已經成長為結核病領域的頂級專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國結核病防治還在‘追著外國人跑,現在我們的結核病防治水平已經領先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希望新的一代能夠通過自己的創新,實現更大的飛躍,成為國際賽道上的‘領跑者。”為著這個心愿,馬玙甘當階梯,耄耋之年,她依然堅持爬六層樓給研究生上課。如今,她培養的博士生、碩士生已成為全國各大醫院結核病研究方向的骨干和學科帶頭人。
繼“最美防癆人”“結核病防治時代楷模”等榮譽之后,2021年,馬玙又獲得了“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一頭銀發,慢聲細語,在患者心目中,馬玙是當之無愧的最美醫者。
“玙”,即“美玉”,馬玙人如其名!
(摘自《時代郵刊》潘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