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
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是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根本保證,也是轉變干部作風、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執政能力和施政水平的不二選擇。在這個方面,毛澤東和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們,不管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思考問題、作決策,總是把調查研究作為一切工作的基礎,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
毛澤東:向群眾學習,沉下心去搞調研
毛澤東一直謙卑地視自己為小學生,走進廣闊天地、深入廣大群眾中進行調研。他認為,采取這種態度搞調查,是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和保障。他認為,在調研中要做到與人民群眾惺惺相惜,“要和群眾做朋友,而不是去做偵探”。
毛澤東重視同調查對象坦誠交流。毛澤東開展調查,善于通過全面掌握基本情況和典型訪談的方式,與調查對象以心交心,了解真正的實情。例如,1925年2-8月,毛澤東在韶山200多天,大半的時間都在進行調研。針對不同類型的典型,他一家一家走訪,一個人一個人長談,并盡可能地擴大覆蓋面。社會上對組織開展的農民運動到底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的表揚和批評,他都認真傾聽、虛心接受。對于農民運動中的“農民問題”,解決得好的和壞的情況都去了解,以全面掌握基本情況。他通過“以心交心”“解剖麻雀”的方式,搞好典型訪談,了解真正實情,為下一步決策和工作儲備了鮮活的素材。
1956年,為了摸清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方面所發生的新變化和出現的新問題,并為即將召開的黨的八大作準備,毛澤東等中央主要領導同志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毛澤東的調查研究活動歷時兩個多月,先后聽取了34個經濟部門的工作匯報。隨后,他又用了6天時間,聽取國家計委關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匯報。為進一步了解各地方的工業、運輸、財貿等方面的情況,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還要求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從10個方面準備經濟工作的匯報材料,并提出,匯報材料中“應當有形象的材料,有批評,有議論,有主張。不要枯燥無味,千篇一律”“內容好,寫得有骨有肉,生動活潑,不妨長一點,否則宜短,幾千字也可以”。
正是在這次集中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毛澤東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最高國務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講話,闡述了兩個多月來中央進行調查研究的一些認識成果。毛澤東后來在談到《論十大關系》中的重要思想是怎么形成時,曾這樣說過:“那個十大關系怎么出來的呢?我在北京經過一個半月,每天談一個部,找了34個部的同志談話,逐步形成了那個十條。如果沒有那些人談話,那個十大關系怎么會形成呢?不可能形成。”這次調查研究,也是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對經濟工作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系統調查,成為我們黨全面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開端。
總體來說,毛澤東的調查研究非常深入、細致,而且有一套成功的方法和技巧。早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毛澤東就指出:“開調查會,是最簡單易行又最忠實可靠的方法,我用這個方法得了很大的益處,這是比什么大學還要高明的學校?!痹凇斗磳Ρ颈局髁x》中,他進一步專門有一章節講到了“調查的技術”,列舉了七個要點:要開調查會作討論式的調查;調查會到些什么人;開調查會人多好還是人少好;要定調查綱目;要親身出馬;要深入;要自己作記錄。
周恩來:帶著真情實感調研,解決群眾切身問題
周恩來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養成和使用的調研“妙招”也十分有效而實在——真情實意替群眾著想解決切身問題,和群眾交朋友躬身求教,“突然襲擊”反復核實等。
1961年5月3-6日,周恩來來到河北省武安縣伯延公社,主要就農村公共食堂問題進行4天的蹲點調研。在座談會上,閱人無數的周恩來發現了一位真誠的農民——張二廷,并引導他第一個大膽說出了“食堂不好,食堂吃不飽”的真心話。周恩來邊聽邊鼓勵,耐心聽完張二廷一通話,激動地站起來,握住他的手說:“二廷,我周恩來走南闖北,很少有人說住我,今天你算是說住我了。好,二廷,咱們交個朋友吧!”周恩來下基層調研時喜歡深入群眾,樂于和群眾交朋友。為何張二廷這樣一個普通農民會被周恩來當作交友對象,而不是其他人?周恩來曾說過:“每個共產黨員都得有幾個黨外朋友來往,可以多交新朋友,也可以有些固定的朋友,能夠反映一些意見,敢于提出意見的?!?/p>
周恩來看到村民胡銀福兩口子正在杏園的空地栽紅薯秧,便邊看邊問他們紅薯怎么栽法。老胡的妻子李善琴告訴周恩來他們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斜插紅薯秧經驗,周恩來聽后連聲說:“對,對,就是得學經驗。”周恩來說過,“領導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面向群眾,汲取群眾經驗,十分必要”“到人民中去生活,才能取得經驗,學習到本事”。他一生堅持虛心向群眾學習,在下基層調研中隨時隨地留心觀察群眾,一有機會就躬身向群眾求教。
第一天中午,由于社隊領導的精心安排,周恩來沒有看到社員吃飯的真實情況。第二天中午,周恩來突然提出,還要到社員食堂去吃飯,而且要去另一家昨天沒有去過的食堂。周恩來來到食堂后,徑直奔向灶臺揭開鍋蓋,看到鍋內只剩下一些玉米糊糊。這次突擊,周恩來吃上了真正的社員食堂飯,了解到了農村公共食堂的真實情況。在尊重基層調研安排的同時,周恩來常常采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到那些事先沒有得到通知安排、沒有做過手腳的地方去調查,從中發現問題。他說:“你想摸到真實情況,就不要老是圍著別人挑好的地方轉,要多到那些事先沒有得到通知的地方走一走,在那里你才會看到、聽到最為真實的情況?!?/p>
一天中午,工作人員領著周恩來來到村民徐翠葉家中。周恩來走到灶旁揭開鍋蓋看了看,沒說什么蓋上了,問徐翠葉的婆婆:“大娘,鍋里煮的什么?”她說:“煮的榆葉湯,糊著把糠面。”聽她這么一說,他又一次揭開鍋蓋細看了一下。周恩來在徐翠葉家第二次揭開鍋蓋是為了再核實一下第一次看到的和聽到的情況。下基層調研就要掌握真實情況,周恩來在調研中很重視基層一線點上和面上情況的反復核實,絕不搞“大概”“可能”“想當然”。他指出:“只有情況明,才能決心大,才能把工作搞好。還要謙虛謹慎,把情況弄明后再下決心,不能瞎搞。”
劉少奇:撲下身子探實情,直面問題出實招
劉少奇一貫認為,有時候只聽報告和匯報并不能準確掌握實情,需要親自探察實情。對于報告和匯報,劉少奇認為:“下面的報告和干部的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有的根本不可信?!?958年高指標、浮夸風和“共產風”等錯誤開始泛濫。此時,河北省徐水縣宣布“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消息傳來,劉少奇不敢相信。9月,他視察了徐水縣,發現嚴重的浮夸風和“共產風”現象。當縣委負責人匯報有的地方一畝小麥播撒種子700-1000斤時,他產生了懷疑。他說:“1000斤種子就是1500萬棵苗,這恐怕草也長不起來吧!”
1961年春,劉少奇在家鄉湖南進行調研期間,除了聽匯報、請干部群眾開座談會外,還直接到老鄉家里,鋪禾草,睡門板,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走訪父老鄉親。他挨家挨戶到社員群眾中摸情況,揭開鍋蓋看到農民吃著糠菜窩頭,打開油鹽壇子發現沒有一滴油,還看到許多社員因為吃“代食品”得了水腫病。劉少奇對農民生活有了清醒的認識。調研結束后,他向毛澤東匯報了調研情況。劉少奇指出,“社員生活遠不如1957年”“只有定量的大米和小菜,因此,都感到不夠吃”“去年下半年也有相當多的人害浮腫病”。5月31日,他主持中央工作會議全體會議并作總結講話,指出:“我們在執行總路線、組織人民公社、組織躍進的工作中間,有很多的缺點錯誤,甚至有嚴重的缺點錯誤。”“回過頭來考慮考慮,總結經驗,我看是到時候了,再不能繼續這樣搞下去了?!眲⑸倨嬖谏钊牖鶎诱{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時弊的意見建議,促進了中央對相關政策的調整。
劉少奇總是細致用心地傾聽民聲、了解實情,啟發和促進自己深刻的思考。1957年1月,毛澤東在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提出“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是一門科學,值得好好研究”的建議后,劉少奇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問題,不但對解決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將產生深遠影響。會議結束后,2月18日至4月14日,劉少奇約請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單位有關干部和身邊工作人員組成調查組,南下五省,圍繞人民內部矛盾問題,進行了一次深入廣泛的專項調研。通過調研,劉少奇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改革意義的主張和設想,諸如,要重視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要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防止官僚主義和特權思想的產生;對待人民內部矛盾,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辦法,而應采取說服教育的辦法等。在毛澤東倡導下,1957年全黨和全國形成了一個圍繞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而展開的學習熱潮。劉少奇南下五省的調研及其思想成果,對推動這次學習起了重要作用。
陳云:要交點敢講實情的知心朋友
陳云總結說,搞調查研究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親自率工作組或派工作組下鄉、下廠;另一種是每個高中級領導干部都有敢講真話的知心朋友和身邊工作人員,通過他們可以經常聽到基層干部、群眾的呼聲。他認為,兩種調查研究都很有必要,缺一不可,而后一種調查研究具有“真、快、廣”的特點。他說:“所謂真,就是他們敢于反映真實情況,敢講心里話。因為他們信得過你,知道你不會整他們。我就有這樣一些朋友。所謂快,就是當問題處于萌芽狀態時,就能夠及時發現。所謂廣,就是全國各省市各行各業,都有許多高中級干部(包括離休、退休的)。在某種意義上講,后一種調查研究比前一種調查研究更重要一些?!?/p>
為了搞好后一種調查研究,他提倡領導干部“要在各行各業廣交知心朋友”。事實上,陳云本人就在各行各業交下了許多敢講真話的知心朋友,掌握大量了解真實情況的信息渠道。
陳云在基層干部中有許多知心朋友,包括上海青浦縣小蒸鄉的鄉干部吳福林、村干部張富清等。自1953年冬建立聯系后,吳福林、張富清長期堅持給陳云寫信,及時匯報當地的經濟生活情況。統購統銷政策實行后,二人寫信向陳云反映說,下面有人虛報產量,所有的糧食都扣掉還不夠上交的;實行先購后留,糧食購掉后就沒有了,任務是完成了,但老百姓沒吃的了。陳云對此問題很重視,于1955年到青浦實地調查統購統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當1961年糧食緊張的時候,二人又給陳云寫信反映問題,一是瞎指揮問題,一會主張插秧二二見方,一會是三三見方;二是群眾種菜的雜邊地都收掉,吃菜都成問題;三是養豬問題,中央的政策是公私并舉、以私為主,而上海卻不能私養,豬都很瘦,市場上見不到豬肉。同年六七月間,陳云先后到青浦小蒸鄉及浙江、江蘇等地調查,并于8月致信鄧小平,談了青浦縣農村調查的基本情況,同時附上《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種雙季稻不如種蠶豆和單季稻》《按中央規定留足自留地》三個專題報告。這三個報告就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了看法和意見,對中央落實調整農村政策,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決農業困難,產生了積極影響。
陳云樂于與農民群眾交知心朋友,傾聽他們對于政策的感受和呼聲。陳云就有許多農民朋友,請他們做自己研究農村發展變化的聯系人,如青浦縣農民曹象波、曹興達等。1952年10月,陳云請曹象波、曹興達來北京,談農村土改后農民得到什么好處,又有哪些壞處。兩位農民據實回答說,滿意的有五條:一是每人分了兩畝四分地,過好年了(無人催租、逼債,也無人外流);二是物價平穩,人民幣值錢;三是修理了排灌機器,年成好時,每人可收1200斤稻谷和蠶豆;四是化肥多了一點;五是受干部的氣比國民黨的少多了,不打耳光了。不滿意的有三條:一是從外地來的干部,說話聽不懂;二是鎮上商店關得多,買東西不方便;三是有人造謠說共產黨站不長,搞得人心不安。這次談話為陳云深入了解土改前后農業生產現狀,科學編制“一五”計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1990年4月22日,85歲高齡的陳云在同評彈界的朋友們談話時,推心置腹地說:“希望你們能定期來看看我,一起來也好,單獨來也好,你們聽到社會上有什么反映,群眾有什么意見,也可以寫信告訴我,使我能多聽到真話,多了解實際情況。我們的干部,特別是高中級干部,能交一點敢于反映真實情況的知心朋友,多聽到些真話,是很有好處的?!标愒频恼勗?,不僅是對老朋友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囑托,更是提出了領導干部開展調查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