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發彬
(福建社會科學院亞太所,福建 福州 350001)
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中國跨境電商貿易年度報告》,2022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 萬億元人民幣。報告顯示,在出口目的地中,美國市場占據34.3%的份額,成為中國跨境電商的重要目的國;在進口來源地方面,美國也占據了重要地位,市場份額達17.9%。跨境電商中常見的模式有直郵模式,海外倉模式、第三方市場平臺(如亞馬遜、eBay、阿里巴巴國際等)、B2B 跨境電商和進口代購等。
2022 年1 月,美國眾議員Earl Blumenauer 推出了《進口安全與公平法案》(ISFA),作為2022 年美國競爭法案的一部分。該法案旨在排除一些國家免于適用“最低限度”條款,但最終隨著2022 年美國競爭法案的擱置而擱置。近期美國兩黨、兩院再度翻炒該議題,并于2023 年6 月14 日和15 日先后推出《最低豁免權互惠法案》《進口安全與公平法案》。若法案生效,包括SHEIN、拼多多海外版Temu 都將面臨巨大沖擊。本文分析了美國“最低限度”條款及其他關鍵因素如何推動中國對美跨境電商迅猛發展,并探討了近期美國對華封堵“最低限度”條款的兩個法案可能帶來的影響。本文重點關注了中國在美進口份額的下滑趨勢以及產業鏈轉移出中國的風險。
美國《1930 年關稅法》第321(a)(2)條允許低價值貨物進口到美國,無需經過美國海關的檢查、信息披露或關稅繳納,即所謂“最低限額(de minimis)”條款。2016 年2 月,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簽署一項法案《2015 貿易便利化與貿易促進法》。該法案修訂《1930 年關稅法》第321(a)(2)(C)條,將美國海外進口物品免關稅額由200 美元提高至800 美元,目的是為了適應全球供應鏈快速發展的需求和復雜性變化,滿足小批量發貨的企業和消費者需求,避免包裹檢查、清關報關以及免去支付相關公司的經紀費用,節省跨境成本。此舉也減輕了美國海關的管理成本。
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內,與美國的貿易整合度高且距離近,因此跨境遞送時間相對其他地區要短。對于需要從境外訂購零部件的美國中小企業,這一規定使其能夠便捷地越境訂貨,從墨西哥和加拿大獲得優惠價格,從而幫助美國的中小企業整合供應鏈、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美國商業社會的高效率和低成本運營。因此,該法案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更多地惠及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強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之間的供應鏈和跨境電商聯系。
一般商品從海外制造商進口到美國的流程如下:美國零售商(如家得寶、沃爾瑪、梅西百貨等)向海外制造商發起大額訂貨,通常提前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訂購幾個集裝箱的貨物。一旦貨品生產完畢并裝箱,通常通過集裝箱海運方式發往美國。貨物到達美國港口后,進行報關,根據商品品類和數量確定相關稅率,并進行納稅通關程序。隨后,通過貨車將這幾個甚至十幾個集裝箱的貨物運送到零售商的中央倉庫,然后進行拆分,并分發到各個分店或區域中心,最終將商品上架銷售。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流程中的兩個主要點:首先,在報關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明確的納稅環節,按照實際商品的品類來計算稅額;其次,在從進口到銷售給美國消費者的過程中,存在著零售環節,即增值服務。這種增值服務除了銷售之外,可能還包括額外的服務,如維修、換貨、退貨或其他多種服務形式。在這些服務過程中,美國的零售商創造了一部分增值的利潤,并且創造了大量線上和線下的工作崗位。
在北美地區,在線零售商業務模式通常如下:在線零售平臺(Temu 和SHEIN 等)將海外商家的商品上架后,美國消費者下訂單并進行支付。一旦訂單完成,在線零售平臺將美國消費者的訂單和物流地址傳達給商家,商家會按照訂單內容打包相應的包裹,并直接從海外發送到指定的美國消費者地址。如果包裹價值低于800 美元,則在進入美國海關后享受低價值包裹免關稅政策。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包裹必須是一般商品,不能包含藥品或其他受特殊管控的商品。最終,客戶收到包裹。根據Temu 和SHEIN 官網的宣傳,整個流程通常需要7 至15 個工作日,速度相當迅速。
在線零售商的操作與標準商品進口流程相比,有兩個主要的不同點。首先,在線零售平臺的操作流程中,由于采用了低價值包裹免關稅入境的規則,所以在此環節中不產生美國關稅。也就是說,進口關稅被免去了。第二,整個銷售過程從商品生產、訂單管理、打包以及最終發貨等環節都在中國境內完成,沒有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唯一的例外是遞送環節,它能為美國本地創造就業機會。因此,這兩點是傳統商品進口零售商和在線零售商銷售給美國消費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目前,不同國家設定的最低限度關稅門檻標準不同。美國的最低限值被定為800 美元,是世界上商業運輸最低值最高的國家之一,其后依次是澳大利亞(750 美元)、新西蘭(611.84美元)。相比之下,許多國家的最低限制要低很多,如泰國(50美元)、加拿大(30 美元)、墨西哥(10 美元)。中國是美國低價值包裹免關稅入境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從中國發往美國的小包裹商品,如服裝、鞋子、配飾、3C 數碼、玩具和家居用品等單個包裹的價值通常都遠低于800 美元。因此,這些商品入境時無需繳納關稅。這一政策使中國成為美國低價值物品的主要供應來源。根據美國聯邦貿易辦公室公布的低價值包裹入境數量統計數據顯示,低價值包裹入境的數量從2018 財年的約3.89億件增加到2021 財年的約7.71 億件。其中,來自中國的低價值包裹數量占據了增長的大部分份額,僅2021 財年就有超過4.46 億件進口商品。根據美國海關數據,從2012 年到2020 年美國小額商品進口的價值從4000萬美元激增至670億美元以上。然而,在2021 年,這一數值下降至約400 億美元。這些數據僅包括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獲得的已申報小包裹進口數據,并不包括通過郵政系統進入美國的包裹[1]。
低價值包裹免關稅入境政策確實能夠顯著降低關稅成本,并通過免去關稅核查和繳納流程提高通關速度。以Temu 和SHEIN 為代表的中國跨境電商均受益于這一政策。除此之外,還有以下關鍵因素為中國對美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根據UPU 的終端費用機制,發展中國家可以享受較低的費用補貼,用于國際郵件的運輸和交付。舉例來說,當中國向美國郵寄物品時,按照成本原則,中國這段路程的費用應按照中國的資費標準確定,而美國這段路程的費用則應按照美國的資費標準確定。然而,UPU 的規定是中國寄往美國的整個路程費用都按照中國的資費標準確定。因此,跨境包裹的郵費變得異常低廉。這為中國海外零售商直接向美國消費者提供銷售服務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國跨境電商出口主要是服飾鞋包、家居家紡及電子產品等,均是中國制造具有性價比優勢的產品。以服裝產品為例,根據Statista 統計,綜合考慮牛仔褲、裙子、上衣、外套、鞋子及配件等產品,SHEIN、H&M 和Zara 的均價分別為 15.84美元、32.13 美元和57.22 美元。顯然,成本優勢是SHEIN 打開國外市場的底層邏輯。中國制造成本較低,主要歸因于中國具有龐大的制造能力和相對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首先,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之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連續13 年居世界第一。龐大的生產能力和規模經濟效應使得中國制造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商品,從而實現低價銷售。其次中國制造業的多樣性和完整性極大地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按照國民經濟統計分類,中國制造業涵蓋了31 個大類、179 個中類和609 個小類,是全球范圍內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之一。各個細分領域的制造業相互關聯、相互補充,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生態系統。從原材料采購到加工制造再到物流配送,中國的供應鏈系統高度發達,能夠在不同環節上實現高效運作、降低成本、加速產品上市,從而帶來較高的性價比優勢。
由于中國市場規模龐大,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創業者和創新者有更多的機會推出新穎的產品。它們具備滿足特定市場需求的功能和設計,往往能夠迅速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喜愛而成為爆款。一旦這些創新產品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其往往具備出口到歐美等市場的潛力,從而使得跨境電商在海外市場中獲得巨大的市場機遇。一個成功的案例是中國無人機制造商DJI(大疆創新),其在國內銷售的產品和在美國市場銷售的產品存在重疊的情況。DJI 在國內市場銷售的無人機產品廣泛涵蓋了從消費級到專業級的各個領域,包括娛樂、航拍、農業、建筑監測等不同用途的無人機。這些產品在中國市場上有廣泛的銷售渠道和用戶群體,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DJI在美國市場同樣銷售各種型號的無人機產品,包括Phantom、Mavic、Spark、Inspire 等系列。DJI 在美國市場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成功填補了無人機市場中的空白。當然,為了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和法規要求,DJI 也會針對歐美市場進行產品調整和定制化。
SHEIN 聚焦女性服裝市場,并逐步拓展至家居用品、配飾、3C 用品等全品類,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協助下的客戶數據和搜索歷史來識別新興的時尚偏好和趨勢,借助柔性供應鏈實現小批量、多頻次的生產和快速響應用戶需求,每日上新千件以上,滿足了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2022 年,SHEIN 全球銷售額高達227 億美元,接近時尚品牌Zara 的352 億美元,美國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場;Temu 平臺已經全面覆蓋了國內制造業品類,包含服飾、家居、3C、家具和生活用品等,憑借其龐大的供應商和物流合作伙伴網絡快速響應并滿足消費者需求。此外,Temu 也模仿了SHEIN 的市場營銷策略,與社交媒體影響者密切合作,通過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展示產品和推薦,利用影響者的影響力吸引更多消費者并增加銷量。
如圖1 所示,2017—2022 年,中美貨物貿易總額在2018年的貿易戰后有較為明顯的下滑,之后連續三年保持增長的勢頭。2022 年,中美貨物貿易總額達6906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但是從占比上看,中國占美貿易總額的比重由2017 年的16.3%降至2022 年的12.9%。中國已經不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2021 年、2022 年連續兩年位列加拿大、墨西哥之后。單從美國進口端上看,中國份額下降也較為明顯,由2017 年的21.4%降至2022 年的16.4%,下降了5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加拿大、墨西哥及越南等國家在美國進口端的份額在穩步提升。其中,越南的份額從2017 年的2%上漲至2022 年的3.9%,幾乎翻了一倍。
2017—2022 年,美國自中國進口份額在40%以上的品類數量大幅減少(高瑞東,2023)[2]。2017 年,美國自中國進口份額占比達到40%以上的細分品類為19 個。2018 年中美貿易爭端以來,數量開始顯著下滑,2019 年下滑至13 個,2022 年進一步下滑至9 個。具體來看,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的份額由2017 年的40%以上降至2022 年40%以下的商品類別主要分布在:動物產品(5,-23%),皮革制品(42,-32%),木材制品(46,-20%),紡織制品(58,-19%;60,-20%),鞋帽飾品(64,-17%),玻璃陶瓷(70,-7%),機電器具(85,-12%),儀器儀表(92,-4%),家具玩具(94,-18%)。從中國在美國資本品和中間品進口份額上看,這一數字也出現了顯著下降,從2017 年的17.6%持續降至2022 年的12.1%(倪淑慧和崔曉敏,2023)[3]。資本品和中間品貿易反映了一國在國際分工和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其占比下降表明中美兩國產業鏈正在“脫鉤”。
微笑曲線描述了整個制造業產業鏈在不同環節的這種價值分配的一個情況。它的特點是兩端朝上,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環節(加工和裝配)的制造附加值最低。SHEIN 等跨境電商企業進入美國主流市場,相當于打開了美國零售的大門,是中國制造業向微笑曲線高端攀升的表現。它本應帶動中國對美出口份額的增加,但如上所述,事實卻恰恰相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對美跨境電商出口占對美出口總額的比重不大。雖然SHEIN 等跨境電商企業在美國市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它們的出口規模和份額仍然不足以對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產生顯著的影響。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對美跨境電商出口0.52 萬億元,占對美出口總額的13.56%,遠低于傳統貿易方式。
第二,中國跨境電商在美國市場份額的迅速增長遭到美國打壓。中國對美跨境電商的發展不僅滿足了美國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也有助于緩解美國的通脹壓力。然而,在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美國政府不愿看到中國跨境電商在美國市場占據優勢,因此從數據安全、勞工、環境、知識產權等方面對中國跨境電商企業施加監管和輿論壓力。例如,SHEIN就曾經因為被指控侵犯知識產權、違反環保法規、使用不合格材料等原因而遭到多次訴訟和抵制,從而影響其運營成本和銷售收入[4]。
第三,疫情帶來在線購物激增的紅利正逐漸收縮,跨境電商在美市場回歸常態化發展。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美國跨境電商市場在新冠疫情期間發展迅猛,其銷售額從2019 年的5180 億美元增長至2021 年的9750 億美元,增長幅度遠超零售銷售市場。但如今,新冠疫情帶來的紅利正逐漸收縮,二者的增幅差距在不斷縮小。中國跨境電商在美國市場雖然具有價格優勢,但是還要面對來自亞馬遜、沃爾瑪等本土電商平臺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跨境電商企業的競爭。這些競爭者可能在品牌知名度、用戶體驗、物流服務、售后保障等方面有更強的優勢。因此,中國對美跨境電商出口增速也將隨著常態化發展而放緩。
美國會近期重啟“最低限度”條款的討論涉及兩個法案:《最低豁免權互惠法案》和《進口安全與公平法案》。前一個法案將實施以下措施:(1)阻止中國和其他國家濫用允許小額商品免稅進入美國。(2)降低免關稅進口的最低豁免門檻,使其與美國的貿易伙伴相匹配。(3)只允許FedEx、UPS 和DHL 等私人托運人運輸最低限度的包裹,但不包括郵政服務。(4)要求對每個進入美國的包裹提供更多信息。(5)將收入用于建立一個基金,以促進產業從中國重新回流。后一個法案將實施以下措施:(1)禁止來自被列為優先觀察名單的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商品獲得最低限額待遇;(2)禁止已被暫?;蚪沟倪M口商使用最低限額待遇;(3)要求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對最低限額貨物收集更多信息。
阿里研究院對此分析認為,這兩個法案旨在給中國跨境電商制造不確定性,即便未能通過,也可能促使產業鏈離開中國。[5]本文認為,產業鏈轉出中國無疑會增加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成本,削弱低端產品的優勢。同時,高端產品的發展也因為科技脫鉤而受到限制,從而加速中國在美進口份額的下滑。
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國“最低限度”條款及其他關鍵因素對中國對美跨境電商發展的影響,以及近期美國對華封堵“最低限度”條款的兩個法案可能帶來的影響。美國“最低限度”條款為中國跨境電商提供了關稅優惠和通關便利,中國跨境電商又利用自身在產品性價比、供應鏈能力、市場創新等方面的優勢,在美國市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目前中國跨境電商的發展水平還不足以抵消中國在美進口份額的下降,而且還面臨著美國政府和社會的打壓和競爭。近期,美國國會重啟針對中國跨境電商“最低限度”條款的兩個提案,增加了中國跨境電商的運營成本和不確定性。立法即便無法通過,其懸而未決也可能促使產業鏈轉移,加速中國在美進口份額的下滑。
美國政府對SHEIN、Temu 等中國跨境電商企業在美國市場份額的迅速增長十分警惕,要求這些企業遵守美國的法律法規,不給予它們相對于美國公司的不公平優勢。為此,中國對美跨境電商企業需要積極應對,在數據安全、知識產權、勞動、環保等方面進行合規性評估和整改,調整原來以中國發貨的業務模式,將發貨地設置在第三國,必要時還要進行產業鏈轉移,也就是將其在中國的生產環節或供應商遷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
產業鏈轉出中國對中國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影響是復雜的,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隨著一些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外移,中國可以釋放更多的資源和空間,培育創新型產業,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時,中國可以減少碳排放和資源消耗,改善空氣質量和水資源狀況,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另一方面,隨著一些制造業和供應鏈外移,中國可能會失去一些傳統優勢行業和產品的市場地位,面臨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壓力。同時,中國可能會減少一些外匯收入和就業崗位,影響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并且,隨著一些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的供應鏈轉移或脫鉤,中國可能會面臨產業鏈斷裂或中斷的風險,影響產業鏈上下游的協調性和效率。這就需要中國政府和企業采取積極措施抵消產業鏈轉出帶來的負面影響??煽紤]以下幾點:
(1)提高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中國的供應鏈在產業集聚效應下,實現了極致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為電商平臺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提高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極為重要。為此,一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培養高端人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的自主創新和國產化,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二是與更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互利共贏的經貿關系,拓展供應鏈的來源和渠道,增強供應鏈的韌性和靈活性。三是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協調配合和信息共享,提高供應鏈的內部協同效率。
(2)利用東南亞國家的區位和貿易優勢,增加轉出口效應。疫情以來,美國對中國的進口依賴度逐步降低,產業鏈轉移愈發呈現區域化、伙伴化特征。東南亞國家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擁有多個港口和自貿協定,可以便利地進行轉口貿易和出口到歐洲、北美等市場。由于輕工品等低技術鏈條的轉移多以中國企業為主導,他們可以在東南亞國家建立生產基地或與當地企業合作,利用當地的低成本和零關稅優惠,增加對美國等國家的出口。
(3)積極拓展東南亞、中東、非洲和拉美等新興市場。中國跨境電商企業在出海過程中,不僅充分借鑒了國內積累的電商運營經驗,還針對目的地市場進行了差異化的模式創新,因此具備了較為成功的經驗積累。據eMarketer 預測顯示,2023年電商零售市場規模增速前三名的地區分別為東南亞、中東及非洲、拉美,增速前五的國家分別為菲律賓、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因此,在國內相關支持政策和市場潛力共振下,中國跨境電商企業有望借助成熟的電商運營經驗,在上述地區實現更大的發展機會。顯然,在美國之外的海外市場擴張,有助于保持中國產業鏈的競爭力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