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冰,張立燕
(1.山東理工大學 體育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2.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體育系,山東 淄博 255100)
文化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古代中國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已逐漸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不僅影響著中國人的生產生活,還引領著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建立。 這種影響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可以說,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2014 年9 月,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和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不僅能滋養當代中國的精神世界,也為世界文明貢獻自己的力量。”[2]2016 年5 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黨和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感和歷史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民族精神獨立的重大問題[4]。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需要豐富的物質資源,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國傳統體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正確地對待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不僅符合文化自信的要求,能培養國人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認同感和歷史自豪感;同樣,利用好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也能更好地推進我國的文化自信建設。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中國文化積淀了豐富的內容:唐詩、宋詞、治玉、燒陶、制茶、絲綢、四大發明、民俗節令等。 由于母體文化的博大精深,體育領域也誕生了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形式,并賦予了傳統體育文化強大的精神力量,它所蘊含的倫理規范、人格塑造、技藝追求、生命養護體現出人與世間萬物及人本身和諧發展的終極思想[5]。 這些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獨具特點,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構成體育領域文化自信的源泉。
1.追求順于自然與和諧適度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方法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將人與自然的交融與和諧作為追求目標,指出人的活動應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而行——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和與陰陽,調與四時,適于寒暑。 運動形式上多從模擬動物的動作獲得益處,創造出五禽戲、鷹爪拳、螳螂拳、大雁功等眾多仿生拳種及健身功法。 通過身體運動達到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是修煉的最高境界,體現出源于自然、順應自然、完善自我的體育文化范式。 提倡做任何事情要有界限,張弛有度,過猶不及,并以陰陽平衡、動靜適度、形神統一的要求來開展體育活動以達到精氣神形的和諧統一。
2.注重倫理教化與人格塑造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神追求
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致力于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達到“內圣外王”的目標,因此完善個人修養是中國古人的不懈追求,一切行為都是為提升自己的德行服務,使得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講倫理重品德的特點十分突出。 《禮記·射義》要求以射箭展現“明長幼之序,明君臣之義”的倫理規范,所以孔子說行射不在爭高下,而在觀道德[6];元代《丸經》中有“捶丸雖若平等,然尊卑之序不可紊亂”的規定;清代《少林十戒》則有尊師重道、敬長友愛、戒淫忌狠的武德要求。 中國古人的體育活動是對自身人格修養的磨礪,進行身體鍛煉以外達內,由表及里,通過形而下有形的身體活動來促進形而上無形的精神升華,培養堅毅、頑強、卓越、完善的意志品質。 體育比賽不以力量、速度來爭高下,而是較心較智,較人格高度,較修養深淺的境界比較[7],勝而不驕,敗也不妥,無論勝負皆是對品格的有益磨練。
3.發展技巧和養護生命是中國傳統體育的突出特點
中國傳統體育的弱競爭性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分不開的。 一方面,農耕文明和諧穩定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重人貴生的生命觀,民族性格的內斂保守限制了冒險開拓的施展;另一方面,重文輕武的國策制約了對武力的崇尚,傳統文化的崇文尚柔降低了對抗性的接納程度。 中國古代的體育往往從最初的勇猛有力逐漸轉入柔緩的技藝,無論是禮射過渡為投壺,對抗蹴鞠轉化為花式筑球,剛勁的外家拳讓位于內家以柔克剛的太極拳八卦掌,都是削弱對抗、強化娛樂技藝的體現。 體育未像西方那樣追求激烈對抗的競技運動,進而轉向注重技巧,強調美感、養護生命等自身獨特的發展方向,走上了養生體育的道路,形成了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突出的特點。
4.中國傳統體育包含眾多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形式
中國傳統體育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融合多種其他民族文化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是各民族傳統的養生、健身和身體娛樂活動的總稱[8]。 有著豐富想象力的中國古人曾創造出眾多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形式。 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有圍棋、禮射、投壺、蹴鞠、導引、技擊術;秦漢時的手搏、五禽戲、拔河;唐代的少林武術、馬球,步打;宋代的象棋、八段錦、由蹴鞠變化出的單球門筑球和無球門的白打;元代的捶丸;明清的太極拳。 此外還有斗雞走犬、龍舟競渡、驅儺登高、蕩秋千、放風箏、打陀螺、抖空竹、舞龍舞獅等,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推崇,在廣大范圍開展并流行。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記載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有977 條,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運動則更加豐富多彩。 如蒙古族的摔跤和馬術、藏族的賽牦牛、朝鮮族的跳板和蕩秋千、苗族的爬刀山、射弩,哈薩克族的叼羊等眾多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中華民族的先人創造了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這些傳統體育文化不僅豐富了古人生活,今天仍有巨大的現代價值。
1.中華傳統體育思想與奧林匹克精神在價值取向上存在高度內在統一
奧林匹克運動宣揚的奧林匹克精神一直為世人所稱頌。 實際上,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作為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積淀的體育文化精髓,也蘊含了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9]。 雖然中國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為主體的奧林匹克運動在外在表現上有著諸多不同,但中國傳統體育思想與奧林匹克精神在人類追求的價值取向上存在著高度統一。 體現為:注重人性關懷是同一核心,強調身心全面發展是共同目標,倡導積極進取是一致追求,追求和諧包容是共同愿望,致力維護和平是崇高理想,宗教獻身精神是靈魂寄托[10]。 在人類追求的終極價值方面,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蘊含的中華體育精神與奧林匹克運動宣揚的奧林匹克精神實現了殊途同歸。
2.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具有解決當代競技體育異化的獨特作用
世界體育在轟轟烈烈發展的同時,也顯現出諸多違背了初衷的異化現象。 以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為目標的奧林匹克運動在更快更高更強的道路上一路飛馳,但是由于經濟過度滲入導致的過度商業化也給體育事業帶來諸多問題,使體育領域出現了一系列的異化現象,運動員注重物質獲取和利益最大化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賽場暴力事件、違禁藥物濫用、假球黑哨等背離體育發展的丑惡現象屢禁不止,使得當代體育的發展遇到了巨大危機,由經濟利益引發的道德危機已成為當代體育的三個毒瘤,嚴重侵蝕著體育發展。而以修身尚德為追求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蘊含的講究誠信、以義制利、以德引爭的倫理教化等特點,對遏制競技體育的異化、規范競技體育的道德秩序,正確樹立現代體育的價值觀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3.豐富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多樣性
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價值觀相互碰撞融合的國際大舞臺。 不同的文化都在碰撞中展示自己獨特且光輝的一面,并形成了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七彩世界。 現實也表明,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西方人對中國的傳統體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中華武術、舞龍舞獅、賽龍舟、抖空竹等活動受到越來越多外國人的喜愛,豐富了國際大眾體育的內容。 與西方體育文化追求激烈對抗競爭不同,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更注重追求和諧包容[11],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身體條件、不同興趣愛好,若全都采用激烈對抗的運動形式來開展體育運動未免有些千篇一律,而舒緩的太極拳,靈巧的抖空竹,有趣的放風箏可能更適合年幼或年長等體弱者開展。 文化的多元性要求百花齊放,開放包容,讓不同的文明各自發揚并與世界共享,人們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實現中西體育文化的和諧共存,美美與共。
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代以來西方體育成為世界體育的主流,主宰了世界體育發展的方向。中國傳統體育遇到嚴重的危機,造成了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衰落與流失。
鴉片戰爭后的西學東漸給中國帶來了西方文明,西方體育也一并傳入中國并逐漸在中國扎根,迅速發展并超越了中國傳統體育的位置,田徑、球類、體操等洋體育率先在學校、軍隊開展,并逐步走入民間。 十九世紀末期,法國人顧拜旦倡導恢復的奧林匹克運動成為世界體育的杰出代表,其舉辦方式、項目設置成為各級運動會的模板;宣揚的奧林匹克精神也成為體育界追求的崇高理想;各國在奧運會獎牌榜的位次也成為評定其體育發展水平的標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根據國際大賽項目設置開展體育活動,使得競技體育得到長足發展和進步。 運動健兒在各種體育大賽中奮勇拼搏,為國爭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國家體育發展的重心逐漸放在這些現代體育項目上。 相反,傳統體育則逐步被遺忘,日漸衰弱。 二戰后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加速進展,使得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受到了內外雙重沖擊,更加失去了開展空間,淡出人們視野。 另外,受西方中心論觀念的影響,一些人把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拋棄了本民族的傳統,從制度到生活方式上全面模仿西方作為現代化的唯一模式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歸宿。 以至于很多人對自己傳統體育文化的評價也陷入這樣一個誤區——產生于海洋文明、具有強烈競爭精神、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西方體育代表了體育發展的主要方向;而萌發于農耕文明,追求和諧、寧靜的中國傳統體育是落后、保守的象征[10],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應被掃入歷史的故紙堆。
一方面,西方體育在我國得到認可并廣泛開展;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體育卻正在被國人遺忘。 不是專門從事體育的人可能不了解中國傳統體育對世界體育做出的重要貢獻:號稱世界第一運動的足球,源自中國戰國時期齊國開展的蹴鞠;馬球最早出現在中國,一度成為唐代第一運動,從馬球簡化而演變出的徒步持桿打球的步打,就是今天的曲棍球的前身;貴族運動高爾夫在中國元朝就出現了,當時被稱作捶丸。 一位叫寧志齋的人著有《丸經》一書,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部體育運動競賽規則;保齡球與中國古代的木射(也叫十五柱球)高度相似,不僅要求打得準,同時還包含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近幾年已開始舉辦世界級比賽的拔河也是最早由中國的“牽鉤”這一活動演化而來。 這些深受人們喜愛的現代體育活動與中國古代體育或一脈相承,或殊途同歸,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但中國人對自己傳統體育文化認識的匱乏,導致很多運動形式都是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重新進入國人的視野,很多人都知道足球、高爾夫、曲棍球、保齡球這些體育運動,而極少人聽說過蹴鞠、捶丸、步打、木射這些名字,更不知道這些看起來像是西方體育的運動項目很早以前就已經在中國出現并開展,而更多的人把它們視作是“舶來品”。
生活中,電視的體育節目充斥著NBA、網球、足球五大聯賽、F1 賽車、斯諾克、拳擊、高爾夫等西方體育的賽事轉播,卻鮮見中國傳統體育的相關報道。 青年人被國外文化的新鮮感及刺激性所吸引對西方體育熟知并高度推崇,對我們的傳統體育卻知之甚少,寧愿參加各種球類、跆拳道、輪滑等體育興趣班,卻極少有人愿意學習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體育課上開展的田徑、體操、球類內容也大多是奧運競技項目的簡化版;而賽龍舟、舞龍舞獅也只是在某些特定節日的時候偶有表演。 總之,中國傳統體育與我們漸行漸遠。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新時代新征程上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置于歷史文化坐標中,不難發現其對現代世界體育文化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12]。 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 弘揚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能促進中國文化的輸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將文化自信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使我國越來越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的價值。 歷史經驗證明,國運盛、體育興;體育興,民族強[13]。 過去,由于缺乏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良好傳承和發展,使得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出現流失,國人對傳統體育的不了解導致未能建立起良好的價值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今天,我們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拓寬傳統體育文化宣傳平臺。 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網絡、微信等現代化多元信息傳播手段,進行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宣講、展示,使民眾便捷地認識中國的傳統體育,增強對傳統體育文化的了解,接受傳統體育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進而樹立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體育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民眾的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成效顯著,文化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14]。 體育領域要想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應挖掘優秀傳統體育項目作為傳承載體,以百花齊放、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并將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引入學校體育和全民健身的實踐中。 學校要以繼承傳統體育文化為導向,豐富校園體育活動的內容。 根據傳統體育項目內容開展難易程度的不同,分層次引入學生體育學習的不同階段,打造分層有序、因地制宜的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體系[15],作為現行體育教學內容的補充。 全民健身運動中也應適當加入中國傳統體育的內容,讓優秀的傳統體育重新回到中國人的健身行列。 以社會生活實踐為路徑,深化傳統體育文化認知,使人們在踐行傳統體育文化過程中,不斷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形式和內涵,提高文化自信。 鼓勵具有傳統體育文化素養的教師和社會體育工作人員加入弘揚傳統體育文化的行列,為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西方體育之所以能夠取代中國傳統體育的位置,一是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很快被學校等機構所接受;二是通過舉辦公開比賽將某項運動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觀看并逐漸了解這項運動怎么進行。 西方籃球、排球等運動項目傳入中國時就是以表演賽的形式進入人們視野的。 今天也是如此,溫哥華冬奧會的電視轉播讓中國觀眾初次見到了冰壺運動并喜歡上它;觀看北京冬奧會谷愛凌、徐夢桃的比賽又讓很多觀眾知道了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礙、U 型池、空中技巧這些在中國開展度很低的冰雪運動項目。 所以要利用好賽事傳播的力量。 對于我們的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我們不光要自己繼承和開展,還要讓優秀傳統體育項目走出國門、推向世界。 在中外文化交流時通過表演、友誼賽的形式,擴大展示面,讓更多的人得以認識和了解。 在文化互鑒交流中展現中國優秀體育文化,推動文化共享,促進以文化人,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彰顯文化自信。
在人類文化史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文化形態,也沒有適用于所有歷史時期的文化發展形式[16]。 事物的生存發展總是離不開時代的影響,體育事業也是如此。 戰國時出現的蹴鞠是中間填以毛發的實心球,以在地上挖出的洞為球門;唐朝時出現了充氣的球,并將球門立于地上,提高了球的彈性和觀賞性。 排球運動最早進入中國時是每隊16 人,分站成四排,打球前需要先排好隊,故而中國稱這項運動叫排球,后減少為3 排9 人,今天固定為2 排6 人。 面對我們的傳統體育文化,我們應像魯迅《拿來主義》中講的那樣,既不能做關門躲避的“潺頭”,也不做消滅主義的“昏蛋”,而是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揚棄,才能使我們從古代傳統體育中去粗取精、優中取優地繼承中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 并根據時代的變化,通過創造傳承機制和創新發展形式,與時俱進地進行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一種具有高度自信的文化,總是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借鑒、吸收各種優秀文化[17]。 這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 我們應根據時代變化,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時期與時俱進地進行再創造,引領文化自信。
七十多年來的發展已使中國變成了今天的競技體育大國。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黨和政府提出到2035 年實現體育強國的目標。 體育強國的標準,不僅是在世界范圍的競技舞臺上爭金奪銀,將我國的體育文化廣泛輸出,并對世界體育具有一定影響力也應是體育強國的標志之一。
中華民族追求的偉大復興,不僅是物質文明等硬實力的復興,更是文化軟實力的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是文明夢[17]。 正視并珍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我們的文化自信才有更堅實的基礎、更深厚的底蘊和更廣闊的視野。 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來推進文化自信建設,可以更好地使中華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促進世界共進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