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認知遷移圖式角度探究“給予”類英漢雙賓結構

2023-12-18 10:21:02孟慶娟
關鍵詞:結構英語

孟慶娟,張 蕾

(山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給予”類英漢雙賓結構在表現形式上均包括兩種模式:雙及物結構模式[謂語predicate→間接賓語indirect object(IO)→直接賓語direct object(DO)]和介詞結構模式[謂語→直接賓語(DO)→介詞preposition→間接賓語(IO)]。 漢語中,雙及物結構模式使用更為頻繁。 漢語介詞結構模式中的介詞短語的位置有任意性,比其在英語中靈活甚多。 漢語中說話者更注重詞匯意義,一般不通過結構模式的選擇來傳遞認知重點。 英語雙賓結構注重詞序,較多情況下,使用哪種模式由認知邏輯焦點確定。 在“給予”類英漢雙賓結構中,不同模式顯示說話者認知焦點不同。 鑒于“給予”類英漢雙賓結構在語義、語用上的差異性和相似性,本文將從認知遷移圖式角度對比解析其差異本源。

一、研究回顧

英語雙賓結構研究源于直接成分分析法[1],其主要內容是確定句中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并描述它們與動詞的關系。 直接成分分析法并未對雙賓結構的形式過程進行進一步解析說明。 有些語言學家從認知角度分析,認為雙賓結構詞序排列遵循舊信息早于新信息出現的原則[2-3];有些認為這種排列是從聽者理解過程需求出發的自然選擇[4]。 聽者在接收到新信息前收到舊信息可以幫助聽者有效喚起前情記憶,從而增加溝通效率。 如果新信息早于舊信息,新信息的接收要等待聽者將相關舊信息記憶喚起甄別匹配后接收,從而增加了溝通阻礙。 另外一些語言學家則從說話者角度考慮,認為說話者對于舊信息的可獲得性要高于新信息[5-6]。 說話者可以在先給出舊信息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時間考慮并選擇表達新信息的策略。 Clifton 和Frazier[7]對舊信息早于新信息的原則在介詞結構模式上的解釋提出質疑。 他們通過實驗發現在介詞結構模式中新信息出現一般早于舊信息,認為應該更深入地探索新信息早于舊信息出現的認知原因。

現代漢語中,傳統語言學家黎錦熙在《新著國語文法》中提出雙賓語這一術語[8],他認為漢語雙賓語的介詞結構模式是雙及物結構模式的變式。 馬慶株認為雙賓結構是一個復雜結構,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帶雙賓結構的賓語的位置和動詞的分類及意義上[9]。 在動詞的分類上,動詞可以分為給予類、取得類、表稱類等十三類。 胡學文認為取得類雙賓語的意義是致使狀態改變,賓述補類雙賓語的意義是補充說明,給予類雙賓語的意義是致使直接賓語經歷動作過程[10]。 還有學者把雙賓句式的生成解釋為動詞配價機制[11],有的則解釋為“從意向內容到表達的推演過程”[12]。

從目前研究來看,英漢雙賓結構的研究呈現多元化,并沒有統一的認識,從認知角度分析對比“給予”類英漢雙賓結構的研究也不多。 多數研究將雙賓結構進行復雜的賦義解釋,僅停留在詞匯語法、語義分析上。 對于雙賓結構的分析實際上應通過雙賓句式的表象,挖掘原初性生成過程,探索深層認知模式圖式在兩種語言上的不同,進而得出英漢在雙賓結構中表層的差異。

下文從認知遷移圖式角度對比“給予”類英漢雙賓結構,首先分析英語雙賓結構遷移圖式,其次分析漢語雙賓結構遷移圖式,并描述和解釋遷移圖式中的三個子類目:物理和抽象遷移、有益遷移、隱喻遷移。 “給予”類英漢雙賓結構遷移圖式分別在子類目中進行詳盡比較分析。 最后,將對“給予”類英漢雙賓結構的認知建構進行評價總結。

二、“給予”類英語雙賓結構認知結構

英語中,有些動詞可以和兩種結構模式的任一模式連用,有些則不能。 實際上,兩種模式的認知結構存在深層意義差異,其表現出的邏輯模式是兩種不同的遷移圖式。 此外,英語句尾重心也會對結構模式的連用產生重要影響。

(一)英語中帶間接賓語的動詞分類

Cowan[13]對有間接賓語的動詞進行了分類,具體為以下三類。

1.既能連接雙及物結構模式又能連接介詞結構模式的動詞,但介詞結構模式中一定帶有介詞to 或for,例如動詞give(給)、fetch(拿來)等。

(1)①Give him a good toy.

②Give a good toy to him.

③The father fetches the daughter a hare.

④The father fetches a hare for the daughter.

一般情況下,主語和間接賓語都是具有生命的主體時,兩種模式都是適用的。 如果兩種模式在主語或間接賓語為非有生命體的情況下也都可使用時,動詞的含義已經超出了原本的對直接賓語進行物理傳遞轉移的意義,例如動詞give(給):

(2)①The justices often give a literal interpretation to the Constitution.

②The justices often give the Constitution a literal interpretation.

(3)①The document gave enough clues to the cryptographers to enable them to crack the code.

②The document gave the cryptographers enough clues to enable them to crack the code.

例(3)中,主語document(文件)并不能進行真正的動作實施從而使間接賓語cryptographers(密碼專家)收到被傳遞的物件,give(給)的含義已經進行了轉換,具有提供、包含的意思,(3)可被寫成:

(4)①The document provided the cryptographers with enough clues to enable them to crack the code.

②The document contained enough clues to enable the cryptographers to crack the code.

2.只能連接雙及物結構模式的動詞,例如動詞bet(打賭):

(5)①He bet me five dollars.

* ②He bet five dollar to (for) me①*(星號)代表語法有錯誤的語句,下同。.

3.只能與介詞結構連用的動詞,與to 或for連用,例如動詞donate(捐贈):

(6)①She donated some money to us.

* ②She donated us some money.

通過連接英語雙賓語的動詞分類可以看出,雙及物結構模式和介詞結構模式代表著說話者對于所陳述內容的不同認知,其深層次的差異應從兩種模式遷移圖式不同點來分析。

(二)兩種模式遷移圖式差異分析

1.遷移圖式

Radden 和Dirven[14]294對英語雙賓結構遷移圖式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描述一個事物從施動者(Agent)傳遞到接受者(Recipient)的事件被視為遷移圖式,圖式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轉移過程,這一過程至少必須包含三個要素:事物、施動者和接受者。 接受者往往是間接賓語。 在只包含兩個元素(施動者和事物)的事件中,單詞順序不會引起順序問題。 在一個有三個要素的句子中,不同要素的排列會導致不同的結構。 例如:

(7)①Tom telephoned John.

(8)①Tom gave John a book.

②Tom gave a book to John.

例(7)中,Tom(湯姆)是施動者,John(約翰)是接受者,也是句子的主題(Theme),僅一種句式結構,只能觸發動作圖式認知,結構為:施動者(Agent)—主題(Theme),簡寫為A — T。 例(8)中,詞序變化,句式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8)①的結構:施動者(Agent)→接受者(Recipient)→事物[主題(Theme)],簡寫為A — R —T,動詞后依次為間接賓語和直接賓語,故被稱為雙及物結構模式。 (8)②的結構:前擁有者(Agent)→事物[主題(Theme)]→介詞(preposition)→接受者(Recipient),簡寫為A — T — p—R,介詞結構模式由及物動詞、介補短語通過使動結構(cause-motion construction)實現。 例(8)中,動詞give(給)由于連接三個要素,產生兩個不同的結構模式,據此也可以得出不同謂詞決定不同配價(valency,即謂詞后面的實參數量)的結論。 在謂語動詞價態和雙賓語兩種模式的前提下,說話者對雙賓結構模式的選擇實際上反映說話者的認知焦點。 認知焦點用遷移圖式表現的雙及物結構模式和介詞結構模式如圖1 所示[14]294。

圖1 英語雙及物結構模式和介詞結構模式的遷移圖式

語義上,可以認為(8)①和(8)②意義相同,但從(8)①和(8)②的遷移圖式可以看出(8)①的弦外之音是:說話者希望聽者關注的焦點是間接賓語[接受者:John(約翰)];而(8)②的焦點集中在事物的遷移過程,且(8)②的遷移圖式可進一步被解析為Tom(湯姆)使book(書)產生了運動,強調的是book(書)的轉移。

用遷移圖式對英語雙賓結構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雙及物結構模式和介詞結構模式在深層結構上的根本區別。 說話者選擇不同結構,即是在傳遞不同認知焦點。

2.句尾重心對結構模式的影響

英語中較長的表達式會被放在句尾,形成句尾重心,從而影響英語雙賓結構的構建。 由簡到繁的排列信息不僅有利于聽者進行由易到難的層進式認知處理,在有些情況下,還可以幫助避免歧義。 例如:

(9)①Mary bought a lovely new rocking doll that Ada had saved to buy all the year for her daughter.

(9)①中,her daughter(她女兒)的指代模棱兩可,既可以指Mary(瑪麗)也可指Ada(艾達)的女兒。 把句子改成雙及物結構模式結構,歧義就會消失,如例(9)②:

(9)②Mary bought her daughter a lovely new rocking doll that Ada had saved all the year to buy.

例(9)中的動詞buy(買,過去式bought)是兩種模式皆可的類型,但有些動詞是沒有與格結構模式的。 這些動詞在遇到句尾重心時,動詞后雙賓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如例(10):

(10) ① Mary demonstrates the process to Ada.

* ②Mary demonstrates Ada the process.

③Mary demonstrates the sophisticated process that Professor Zheng has taught in the Education class to Ada.

④Mary demonstrates to Ada the sophisticated process that Professor Zheng has taught in the Education class.

(10)④中由于句尾重心,出現了第三種雙賓結構模式,即前擁有者(Agent)→介詞(preposition) →接受人(Recipient) →事物[主題(Theme)],簡寫為A—p—R—T,這種雙賓結構模式在英語中是不符合語法規則的,但(10)④比符合標準語法的(10)③更易被接受。 由此可以推斷,表達式的長短會改變控制雙賓結構模式中動詞后詞匯的排列。 實際上,在漢語中A—p—R—T 更為普遍,這種英語中詞匯屬性被改變形成的新結構模式增強了英漢雙賓結構的關聯性。

綜上所述,連接“給予”類雙賓結構的動詞詞匯意義可以外延至抽象轉移;從遷移圖式角度分析英語雙賓結構模式可以看到雙及物結構模式和介詞結構模式的原初性認知差異在于說話者的話語底層邏輯焦點的不同。

三、“給予”類漢語雙賓結構認知分析

(一)漢語典型的雙賓結構遷移圖式分析

漢語語句的詞序靈活,什么樣的句式可以被定義為雙賓結構的爭論頗多,徐志林對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關于漢語間接賓語結構研究的大部分流派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指出漢語間接賓語結構的典型模式是:主語+動詞+名詞短語1[Noun Phrase(NP1)]+名詞短語2 [Noun Phrase(NP2)][15]。 典型的例子是“給”這個詞:

(11)①張紅給李平一個蘋果。

②張紅把一個蘋果給了李平。

本文將以“給”為例,對漢語雙賓結構遷移圖式進行構建分析。 在(11)中,直接賓語“蘋果”置于間接賓語“李平”前時,即由(11)①的雙及物結構模式變為(11)②的介詞結構模式,介詞“把”被加在直接賓語“蘋果”之前形成介詞詞組。 (11)①、(11)②中動詞“給”與間接賓語“李平”連接不變,其遷移圖式如圖2 表示:

圖2 漢語雙及物結構模式和介詞結構模式的遷移圖式

漢語雙及物結構模式遷移圖式(11)①:施動者(Agent)→接受者(Recipient)→事物[主題(Theme)],簡寫為A—R—T,動詞后依次為間接賓語和直接賓語。 介詞結構模式(11)②:施動者(Agent)→介詞(preposition)→事物[主題(Theme)]→接受人(Recipient),簡寫為A — p—T—R。 (11)①和(11)②相較,(11)①陳述事件發生,(11)②強調被轉移的事物,其遷移圖式對比呈現出說話者在兩種模式中關注點不同。

從(11)①來看,第一,漢語雙及物結構模式的認知底層邏輯是對事物轉移的陳述,同英語雙及物結構模式的遷移圖式(8)①相比,語句焦點沒有在間接賓語(接受者),而是在遷移事件的陳述上。 第二,英漢介詞結構模式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是A—T—p — R,后者可以是A — p—T—R,介詞詞組位置的變化使英漢在介詞結構模式中認知焦點產生了不同。 在介詞結構模式(11)②中,整個介詞短語“把一個蘋果”的位置在主語之后,強調突出直接賓語(事物),而英語介詞結構模式(8)②強調的是遷移過程,并沒有介詞短語跟在主語后的現象。 另外,漢語兩種模式中謂語動詞始終在間接賓語之前,而英語兩種模式中謂語動詞始終在主語之后,這體現出英漢雙賓結構中謂語的認知重點也存在差異。

在語義層面上,英漢雙及物結構模式和介詞結構模式都可以互換。 但是,當具體的被傳遞的事物變成抽象的想法或概念等詞語時,介詞結構模式都很難在英語和漢語中使用。 因此需要對“給予”類英漢雙賓結構遷移模式在物理與抽象遷移、有益遷移、隱喻遷移層次上進行更深入更細致的辨析。

(二)物理和抽象遷移

1.物理遷移

英語和漢語中大多數能使事物發生物理轉移的動詞用法是相同的,如give(給)、offer(提供)、send(送給)、pass(遞)、bring(帶)、sell(賣給)、lend(借給)和pay(付給)。 但donate(捐贈)是一個特殊的動詞,在英語中只有介詞結構模式,如:

(12)Tom donated money to the charity.

英語中donate 和其它表示送予的動詞,如send(發送)、fax(傳送)、e-mail(電郵),都傾向使用介詞結構模式,因為在介詞結構模式中,間接賓語(接受者)并非人物個體,而是團體組織,遷移活動對組織的影響有限;另外,和遷移過程相比,組織受關注度少,所以強調遷移過程的介詞結構模式才更易于滿足認知需求。 在英語中,donate 在內涵上只能和貨幣或者具有一定價值的東西連用。 漢語中則不存在這種情況,“捐贈”是donate 的對應翻譯,但內涵卻大不相同。漢語中,金錢和受贈人(人類或機構)都可以跟隨“捐贈”之后,只要受贈人隨即被介詞引入,形成p—R(介詞—受贈人)結構即可,例如:

(13)①他捐了100 元給小明。

②他給小明捐了100 元。

③他捐給小明了100 元。

(14)①他捐了100 元給慈善機構。

②他給慈善機構捐了100 元。

③他捐給慈善機構100 元。

(13)①和(14)①,句式嚴格遵循A — T —p—R 模式。 (13)②、③和(14)②、③中,介詞短語(p—R)改變到動詞“捐贈”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形成A—p—R—T 的結構,增加了與雙及物結構模式A — R — T 的相似性。 漢語中,雖然作為間接賓語的接受者是人或者團體組織,但間接賓語(接受者)必須跟在介詞后面,形成介詞短語。 由介詞引導的介詞短語是句子核心。由于介詞短語屬于附加結構,所以位置自由。 在漢語中,附加結構本身就是句子的核心,和介詞連用構成介詞短語的部分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句子的核心。 如果句中沒有附加結構,則用雙及物結構模式表達遷移變化,陳述事件的發生。

英語中的靜態動詞owe(欠)在雙及物結構模式或介詞結構模式中,用法同give(給)相同。然而,在漢語中,owe(欠)只有雙及物結構模式,例如:

(15)①He owes Mary 100 $.

②He owes 100 $ to Mary.

(16)他欠瑪麗100 元。

綜上所述,從物理遷移圖式角度對比英漢雙賓結構,在雙及物結構模式下,漢語更傾向于將認知重心放在遷移過程的陳述,對與動詞連接的間接賓語的要求比英語低,結構中謂語動詞如果是靜態動詞,則只有雙及物結構模式;在介詞結構模式下,英語的重點在于陳述遷移過程,而漢語則聚焦間接賓語(接受者)。

2.抽象遷移

思想、知識、概念等抽象的事物可通過教學、交流、展示、呈現等方式進行傳遞。 在英語中,一些抽象的事物只能用雙及物結構模式的遷移圖式來表達,例如:give,begrudge,display 等,另一些既可用雙及物結構模式也可用介詞結構模式,例如:teach,explain,show 等。 例如:

(17)①He gives me the idea.

* ②He gives the idea to me.

(18) ①Professor Bai taught me Cognitive Grammar.

②Professor Bai taught Cognitive Grammar to me.

Hovav 和Levin[16]在單一意義方法中說明了有些動詞兩種結構都適用,而另一些不能的原因在于不同論述過程而產生的表面差異(surface difference due to different argument realizations)。即,動詞的配價與對抽象名詞的認知感知要一致,才能產生最恰當的結構。 (17)②中“give the idea to me(他把想法給我)”,idea 是在腦中的無實體存在的抽象概念,不能像實物一樣被傳遞,所以(17)②不能被接受。

例(18)中,動詞與抽象事物連接,兩種結構的含義不一樣。 (18)①表現出來的是Professor Bai(白教授)的講座對接受者是有意義的。(18)②只表示接受者去聽了Professor Bai(白教授)的講座,沒有對講座作任何評價。 英語中可以與抽象事物聯系起來的動詞可以分為兩類:關注接受者的動詞和關注信息傳遞的動詞。 前者僅用雙及物結構模式表示,后者僅用介詞結構模式表示。 對于一些可采用兩種模式的詞語,其含義明顯不同。

漢語中,與抽象事物相關的表達同英語中的情況相似。 首先,由于動詞的配價和抽象名詞感知程度,一些抽象名詞只能用雙及物結構模式來表達。 其次,如果一個抽象名詞可以連接兩種模式結構,其形成的兩句的意義差異與英語中的兩句的意義差異相同。 但由于漢語表面結構中出現的介詞結構總是p — R 結構,且介詞結構是句中核心,如圖2 所示,間接賓語(接受者)為語句的認知焦點。 (17)(18)的漢譯(19)(20)如下:

(19) ①他給了我這個主意。

? ②他把這個主意給我了①? (問號)代表有語病,但在交流中可被接受的話語。。

(20) ①白教授教我認知語言學。

? ②白教授教認知語言學給我。

根據現代漢語規范,(19)②、(20)②屬于病句,但它們在交流中仍以被接受。 同英語相似,語句可接受度由動詞的配價和抽象名詞認知范圍的匹配程度決定。 (20)①、(20)②意義的細微差別同(18)①、(18)②間的意義區別類似。在涉及抽象名詞時,漢語中沒有必須使用介詞結構模式的特殊動詞。 介詞結構模式中,介詞同接受者連用形成的介詞短語在物理遷移和抽象遷移中的作用相同。 例如:

(21)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我。

在(21)中,介詞結構緊接主語,并強調了直接賓語。

綜上所述,在抽象遷移中,動詞的配價和抽象名詞的認知感知范圍都可以限制介詞結構模式在英語和漢語中的使用。 圖1 中英語遷移模式限制了一些動詞在與抽象名詞連用時,只能使用一種特定的結構。 圖2 中漢語遷移模式不會限定雙賓結構模式,但結構的選擇取決于接受者對抽象名詞的認知范圍的考量。

(三)有益遷移

接受者往往是物件遷移中的受益方。 在英語中,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受益權轉讓:買賣和讓渡。

1.買賣有益遷移

雖然買和賣互相矛盾,但買和賣都對接受者有利。 例如:

(22)John bought me a bike.(A—R—T)

(23)John sold me his bike.(A—R—T)

(22)(23)中me(我)是bike(自行車)的接受者和受益人。 但雙及物結構模式中的受益方并不像介詞結構模式中受益方一樣被明顯地表現出來。 介詞結構模式中最常用的介詞是to(給、對)和for(為)。 To 有達到目標的意思,for有更多人為意圖的含義。 因此,to 的目標性更強,與事件的核心概念更匹配。 例如:

(24)John bought a bike for me.(A —T—p—R)

(25)John sold his bike to me.(A — T — p—R)

對比(24)(25),使用to 可以更強烈地表達有益程度,可以把(24)理解成兩個句子的連接:John bought a bike(約翰買了一輛自行車),John did it for me(約翰為我做了這件事)。 但不能將(25)解釋為(26):

*(26)John sold his bike and he did this to me.

(22)至(25)對應漢語分別是(27)至(30):

(27)約翰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 (A — p—R—T)

(28)約翰賣給我一輛自行車。 (A — p —R—T)

(29)約翰買了一輛自行車給我。 (A — p—R—T)

(30)約翰把他的自行車賣給我了。 (A—p—T—p—R)

以上四句中,漢語句子(30)在離主語最近位置加入p—T 介詞詞組結構,引導認知到直接賓語“自行車”上面。 介詞結構模式通過p — T結構強調了直接賓語的同時又通過p — R 結構強調了接受者。 漢語將兩種結構(p—T,p—R結構)相結合,是英語雙賓結構模式所不具備的。

綜上所述,雙賓結構中接受者受益是漢語買賣遷移圖式中自然語法化的一部分,兩種模式中都存在p — R 結構,而英語則需要在介詞結構模式中才能突顯。

2.讓渡有益遷移

英語中最佳類型的受益情況是代理人為受益人創造東西[14]296。 雙及物結構模式和帶有for的介詞結構模式可以體現施動者所做的貢獻,例如:

(31)John composed a poem for Mary.(A —R—T)

(32)John cooks Mary a dinner.(A — R —T)

*(33)John moved out Mary the furniture.

(34)John moved out the furniture for Mary.(A—T—p—R)

(31)(32)中,a poem(一首詩)或a dinner(一頓晚餐)之前并不存在,它們的出現代表著施動者的創造性活動。 (33)(34)中,furniture(家具)本來就存在,John(約翰)的工作是搬動家具,為接受者做出了貢獻,所以(34)是沒有語病的語句。 說話者通過常識,感知主題(直接賓語)的被創造性程度,在達到對接受者有利的效果時,選擇雙及物結構模式或帶有for 的介詞結構模式。

在買賣有益遷移中提到,漢語因自帶p—R結構,強調接受者,漢語遷移圖式結構在受益主體方面自帶的屬性,當涉及到一個動詞有創造性的指示時,是由作為直接賓語的名詞或代詞聯合指示,在表層結構中體現創造性內涵,并由漢語中不同的介詞來滿足這一要求。 例如,(35)至(37)是(31)(32)(34)的對等漢語翻譯:

(35)約翰為(給)瑪麗創作了一首詩。 (A—p—R—T)

(36)約翰為(給)瑪麗做了晚餐。 (A — p—R—T)

(37)約翰幫(給)瑪麗搬了家具。 (A — p—R—T)

從(35)(36)(37)可以看出,漢語介詞結構模式中的介詞具有多樣性。 “為、給、幫”可以在句中相互替換。 “為”體現了行動的特殊目的,蘊含著對接受者付出更多的勞動和創造。 “給”在行動中比“為”的努力程度小,是一個暗示動詞行動對象的中性詞表示對接受者有一定的付出和努力。 “幫”有幫助和施動者部分付出的意思。 為接受者付出的努力越多,遷移行為越有創造性。 通過上述對比可以看出,漢語是通過介詞的變化來實現有益遷移中的創造性表達,而不是像英語那樣通過遷移模式的選擇來體現,這說明漢語的詞匯表達能力豐富性優于英語。

綜上所述,有益遷移中,要突顯受益人,英語傾向于用介詞結構模式表達。 漢語本就以受益人為重,運用不同介詞短語表現施動者的創造程度,從而達到使受益人感受到獲得更多利益的效果。

(四)隱喻遷移

隱喻遷移是從遷移圖式的構成自然延伸而得出的。 遷移圖式最初描述的事物是在施動者、接受者間的遷移,在遷移圖式中可以把具體物體的轉移擴展到抽象的無形的概念等的轉移,比如思想、聲音、情感等。 抽象的、無形的概念被具體化,從而獲得被傳遞的能力,即為隱喻遷移[17]。前文中已對抽象遷移進行了詳細分析,抽象遷移和隱喻遷移都是將概念等從一個領域遷移到另一個領域,都需要對概念進行適當的調整和轉化。 它們的區別在于,隱喻遷移注重的是遷移領域之間的類比及其相似性,而抽象遷移注重的是被遷移概念的普遍性。

英語傾向于用雙及物結構模式來表達抽象的事物遷移。 有些被遷移對象本身就是抽象事物或者是由其他詞類轉換而來的抽象名詞,例如:

(38)He gives me astonishment.(A—R—T)

(39)He astonished me.(A—T)

(38)與(39)相比,(38)在使用雙及物結構模式時,施動者故意為之的意圖被削弱了。 遷移減輕了事件的強度和突然性。 語句構建的重點是接受者而不是施動者,而(39)中施動者意向性明顯。 與英語相比,漢語中施動者的意向性不是通過動詞來實現的,而是通過添加新詞來實現。 英語中包含抽象事物的雙及物結構模式在漢語中沒有對應的雙及物結構結構模式。 此外,漢語許多具體化的抽象名詞并不是完全由動詞衍生而來。 即使動詞和名詞間存在一一對應物化關系,漢語通常也沒有雙及物結構模式同名詞結構句式并存的現象。 例如,(38)和(39)的漢譯同為(40):

(40)他嚇了我一跳。 (A—T—Goal)

例(40)的結構為A — T — Goal[goal(目標),代表動詞‘嚇’引起的接受者(我)運動方向],沒有雙及物結構模式和介詞結構模式。 如果要在(40)中表達施動者的意圖,(40)中需要添加情態動詞“要”以示施動者是故意為之,如(41):

(41)他要嚇死我。 (A—T)

英語中,包含抽象事物的介詞結構模式往往用于下列情況:其一,當接受者為機構或團體等,用法類似于donate(捐贈);其二,需要突出轉移行為;其三,描述人物在公共場合的表現,如演講等。例如:

(42) They gave a big counterattack to the ruling party.

(43)They gave help to those suffering from hunger and cold.

(44)The president gave a speech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漢語中,含有抽象事物的介詞結構模式往往只用于強調主題,而不考慮主題是否為人類,不考慮主題的公共性質,這與前文中詳細描述的物理遷移的情況類似。

另外,像“聲音”這樣的抽象事物的傳遞在隱喻轉移中不需要提及接受者,因為無形的聲音傳播到空氣中是看不到的,屬于隱喻的范疇,這點英漢沒有什么差別,例如:

(45)The audience gave long time applause to the conductor.

(46)他對天大叫了一聲。

英語和漢語中,隱喻遷移中使用具體事物代替被遷移的抽象事物,并且遵循圖1、圖2 所示的英漢遷移模式圖示,例如

(47)He gives me a hand.(隱喻遷移)

(48)給我搭把手。

(49)He gives me some help.(抽象遷移)

(50)他給了我一些幫助。

四、結語

本文從遷移圖式角度討論了英語和漢語中的雙賓結構深層認知結構,首先,通過對典型的“給予”類雙賓結構的雙及物結構模式和介詞結構模式的比較和分析,發現英漢遷移圖式中的差異本質是認知焦點差異。 這說明英漢雙賓結構的底層結構邏輯不同。 其次,在介詞結構模式中漢語豐富的詞匯更加游刃有余,并且可以通過語義范疇同句式結合展現出更多的認知重點。 英漢雙賓表面結構相似,表達含義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于不同的英漢雙賓結構的底層邏輯、詞匯含義和范疇,及以上兩項不同搭配形成的差異。

遷移圖式屬于事件圖式的一個方面,可以對事件圖式中其他圖式在英漢中進行進一步認知分析比較,從詞匯認知感知范疇同認知圖式相結合的角度探討研究英漢語言差異根源。 遷移圖式的比較研究也可以進一步推廣到其他多種語言,利用這條軌道來進行語言對比分析,捕捉不同語言的根本差異,提升對語言認知的高度,從而推進語言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猜你喜歡
結構英語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玩轉2017年高考英語中的“熟詞僻義”
論《日出》的結構
讀英語
創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持續成長
現代企業(2015年9期)2015-02-28 18:56:50
酷酷英語林
基于BIM的結構出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欧美午夜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久久美女精品| 极品国产在线|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五月天天天色| 成人在线第一页|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色网站|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黄色| 色婷婷成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资源|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老司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特级毛片|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夜夜爽免费视频|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亚洲91精品视频|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99久久精彩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自拍|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香蕉精品在线|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精品青青| 国内精品91|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国产99视频在线| 亚洲香蕉在线|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va|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国产在线97|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成人午夜|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