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佳木斯市委統戰部
2023 年9 月,在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 周年的重要節點,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東北地區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實施固邊興邊富民行動指明了方向。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對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佳木斯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多點發力打出“組合拳”,努力做好“思想安邊、項目固邊、教育興邊、產業富民”四篇文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凝聚邊境治理強大合力,堅決守好祖國“北大門”,全力維護邊境地區和諧穩定。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以黨建引領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努力使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一是強化基層堡壘。把黨的建設延伸到邊境最前沿,織密建強各級黨組織,實施“國門黨建”工程,推行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管邊控邊,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活動、機關黨建“七聯”活動,叫響“華夏東極黨旗紅、最東最紅最忠誠”黨建品牌,讓黨旗在邊境高高飄揚。二是強化宣傳教育。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大格局,構建常態化長效化教育機制,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體系,建立市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基地,組建由12位佳木斯大學專家學者組成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家智庫,設立研究項目17 個。建立同江市八岔赫哲族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打造各族群眾“家門口”的宣傳教育陣地。三是強化機制創新。聚焦主責主業,扎實推進深化能力作風建設“工作落實年”活動,創新實施“雙周十個一”工作機制,穩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機關干部雙周一次下沉邊境地區走流程優服務、化矛盾解民憂、查隱患破難題,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實行兩周一調度、一月一通報、季度一督查、半年一總結的閉環管理方式,以狠抓落實、晉位爭先的工作作風,推動固邊興邊富民提質增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改善邊境地區基礎設施條件,積極發展邊境旅游,更好地促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佳木斯市圍繞服務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謀劃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提高邊境地區承載功能,加速釋放“一橋一島”優勢,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一是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依托同江中俄黑龍江鐵路大橋,加強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的進口,建設國家能源戰略儲備基地,切實維護能源安全。進一步完善邊境地區風電等新能源基礎設施、新興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配套產業園區,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二是完善交通運輸體系。構建內暢外聯的立體交通網絡和降本增效的現代物流網絡,激發對外開放潛能。加快“‘醉美’龍江331 邊防路”國道G331 撫遠至同江段建設,推進新建同江通用機場、同綏松花江大橋和佳同鐵路電氣化改造,加快建設進出口商品交易市場和倉儲園區,集聚一批規模化現代物流企業,搭建區域性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讓內外貿各類商品疏轉有序、貨暢其流。三是加速建設平臺載體體系。積極申建中國(黑龍江)自貿試驗區佳木斯片區等進出口商品交易市場和倉儲園區,吸引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集聚,打造跨境產業鏈和產業聚集帶,建設境內外聯動、上下游銜接的跨境產業合作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支持在邊境城市新建職業教育院校,幫助縣城和小城鎮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佳木斯市把教育擺到固邊興邊富民工作的突出位置,依托教育引人留人,讓教育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一是深化合作辦學。推進黑瞎子島中俄國際合作示范區中俄國際教育基地、撫遠市中俄文化交流教育基地建設,深化與俄羅斯高校合作,建立中俄合作人才培養機制,通過課程共享、教師互派、文化交流等方式,培養俄語、旅游和企業管理等方面人才,提升邊境地區教育事業國際影響力。二是整合教育資源。做好邊境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吸引高等教育資源向邊境城市傾斜、高校向邊境入駐。抓住同江市人民政府與大連民族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有利契機,探索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特色教育實踐基地路徑,積極推進民族領域基礎理論和政策研究,為加快邊境地區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三是推進產教融合。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進中俄職教城建設,面向國內國際市場,新建和引進高質量本專科院校,促使形成一城多元、產教融合的復合功能布局。構建內外循環全產業鏈體系,創建省、市共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示范區,真正把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優勢、競爭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中積極履職盡責。佳木斯市充分發揮邊境地區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著力揚長補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文旅產業和綠色生態產業,讓邊境地區各族群眾富起來、產業強起來、人氣旺起來。一是突出“糧倉”屬性做優現代農業。圍繞保障糧食安全,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和創新示范區,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踐行大食物觀,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增值轉化,重點建強糧食加工、畜牧加工、食用菌、中藥材、果蔬、冷水魚6大產業鏈,打造千億級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二是探索生態優勢轉化做強特色產業。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工程,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忠誠實踐地。深化北方邊境地區生態安全屏障能力建設、三江平原區域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修復與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生態安全屏障能力監控平臺系統,實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城市水系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打造“銜山擁江、藍綠交織”的北國生態江城。三是挖掘特色元素做精文旅融合。圍繞“赫哲文化”“華夏東極”“兩國一島”等元素,在特色文旅上做文章,大力發展赫哲民俗游、漁獵美食文化體驗游、冰雪旅游,打造以赫哲族烏日貢大會、冬捕節、開江節、三江旅游節、冰雪旅游節等為代表的旅游節慶品牌,規劃“沿著總書記足跡 赫鄉民俗體驗游”“赫哲故里”等特色旅游線路,持續完善旅游供給,彰顯佳木斯市邊境地區地域特色文化,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