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心燕 李艷菊
王文昌,現任陵城區豐澤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豐潤家庭農場主、德州市陵城區農民發展協會會長。陵城區農廣校的教師是農場的“常客”,不定期進行技術指導,通過一次次的培訓,王文昌這位“門外漢”迅速成了“土專家”、制種行家,被評為“德州市鄉村之星”“陵城英才”。“農民要想增收致富,必須打破傳統思路,提高自身素質,實現轉型升級。”王文昌說。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
2015年,陵城區組織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王文昌第一時間報了名。“通過培訓,在技術上、經營管理上對農業有了新的認識,也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交流經驗中對我們彼此都有啟發、提高。 ”王文昌說。
好種生好糧,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正值陵城區推廣良種,探索實施“全方位服務+政策扶持”的產業發展模式,王文昌敏銳地抓住發展時機,他扳著手指頭算了一筆增收賬:現在搞小麥制種,較以前種一般的小麥,畝均增收200元。此外,繁育良種政府每公斤補貼1元,按每畝用種12.5公斤計算,整個農場能節省近2萬元種子錢。王文昌成為這一模式的受益者。
下一季種啥品種,曾經是農民最愁的事。王文昌卻早已有了答案。“市場缺什么,咱就種什么。”王文昌坦言。在他的農場里,專門劃出百畝試驗田,用來觀察各個品種表現。看田選種,看種種田,莊稼人最有話語權。王文昌侃侃而談:“有的品種產量高,但后期需肥量大,適合較為肥沃的地塊;有的雖不那么高產,但適應性強,好地孬地都能種。”王文昌說。對他這樣的規模種植戶來說,種子價格是重要考量因素,“肯定選價格實惠的,一畝地種子投入能差出20來元呢。”他同六和集團、省農科院達成合作,建立小麥良種繁育基地,發展訂單農業。
參訓后的王文昌,管理水平拾級而上,經營土地面積也由一開始的500畝發展到了如今的2000多畝,種植種類也由單純的小麥、玉米,拓展到蔬菜、花生等。2022年,王文昌選用適合籽粒直收的玉米品種,提高抗災能力,節約收獲成本。除了自流灌溉系統,農業植保用的是無人機,糧食作物的播種、收割全部機械化。農場還承擔陵城區土壤肥料工作站的職能。工作站根據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村莊的土壤結構量身定制不同的肥料配比,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
王文昌先行先試,成功的經驗做法帶動更多農民加入到發展現代農業中來。
承擔項目接碩果
由于王文昌種植管理技術過硬,2021年11月承接國家級小麥制種大縣項目小麥新品種展示評價觀摩會,在合作社展示60多個小麥新品種。2022年為完善優化農業科研試驗基地+農業技術區域示范基地+基層農技推廣中心(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即“兩地一站一體”的鏈條式技術推廣服務模式,承擔德州市“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技術集成—夏玉米農機農藝融合高產高效生產技術模式試驗示范。通過核心示范區的建設,輔射帶動陵城區玉米生產100萬畝,通過該項目的集成與示范,輻射帶動陵城區玉米產業發展。
2019-2021年合作社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專項子課題任務,任務區單產較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
“農保姆”架起富民橋
2020年以來,王文昌積極對接陵城區農業生產托管項目,以此為契機把托管面積從0.7萬畝拓展到1.36萬畝,涉及3個鄉鎮。2020年4月陵城區條銹病大面積發生,他緊急調動本地20架無人機進行飛防,在條銹病面積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從江蘇、安徽等地緊急調動100架無人機在全區11個鄉鎮進行統防統治,14天時間飛防面積50萬畝,有效遏制小麥條銹病在陵城區大面積蔓延。2022年建立繁種基地7000畝,品種以山農43、齊民17為主。以供種、回收、加工、出售為一體,為當地老百姓開展全程產業服務與指導。
組建協會謀發展
2016年2月,王文昌帶頭組建農民發展協會,擔任會長職務。協會自成立以來從126人發展到現在1600余人,輻射全區13個鄉(鎮)街區。共服務陵城區土地面積35萬畝以上,其中深翻5.8萬畝、深松2.2萬畝、播種5.5萬畝、收割面積7.2萬畝,飛防20萬畝、配肥800余噸,受益農戶3000余人。
王文昌與協會會員以共同出資、合作共贏的方式新購進20輛“2104”大型拖拉機,現擁有2000馬力以上拖拉機40余臺,收割機播種機40余臺/套,70余人加入農機隊伍。2021年,與公司合作推廣在農機加裝北斗自動導航系統技術。該導航系統能使農機走線直,農機具精準播種,提高了作物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率。2022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2700畝,但在除草植保作業上卻遇到困難,王文昌親自動手研發,改裝植保機具,保證了除草的安全,解決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植保難題”,該項技術在全區6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廣并廣泛應用,每畝節約成本5元左右。
王文昌是陵城區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成效的一個縮影。2018年以來,為進一步加大高素質農民培養力度,陵城區農廣校通過建立實用人才信息庫,邀請專家舉辦農業大講堂、農業知識講座,組織人員到先進地區學習,不斷提高農業人才技術水平,補齊素質短板。同時,開展“陵城農業英才”評選活動,每年評選農業人才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20人,每人給予1萬元生活補助,讓鄉村人才受尊重、得實惠。此外,健全“五個一”人才服務體系,強化人才服務,將農村實用人才納入“人才綠卡”服務范圍,落實健康查體、生日祝福等配套服務,在全社會營造了“尊才、愛才、惜才、用才”的濃厚氛圍,讓高素質農民安心發展、大膽創業,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作者單位:德州市陵城區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