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江蘇省昆山、句容、東臺三地在不斷探索符合現代化發展的教育培訓模式的過程中,逐步打造出了“一三五”培訓模式,培養出了一大批高素質農民。
一、“一體化”培育,壯大隊伍
“一體化”培育重點在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向兩頭延伸,實現高素質農民培育前端有政策引導,后續有制度保障,探索形成一體化、全網格培育路徑,不斷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主要以昆山市高素質農民培養為例。
一是激勵競技型培育,激發農村人才干事的激情活力。通過農業知識競賽、職業技能比武、農產品評比,打造產業名人和品牌代言人,提升產業影響力和競爭力;舉辦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大賽、十佳農民創業之星、插秧機技能競賽等,激發各類農業農村人才的熱情,形成創新帶創業、創業帶就業、就業帶增收的良性互動。二是互助實戰型培育,組建鄉土專家團和田間學校。選拔專業素、產業發展、群眾基礎、服務意識均好的“五好”土專家,組建專家團,對農民進行互助幫扶;按照“科技引領、規模適中、效益顯著”的原則,建設農民田間學校,把培訓搬到田間地頭,做到操作訓練有陣地、學習觀摩有場所。三是專業素能型培育,提升農民素質能力。制定中高級高素質農民評審細則,分初、中、高三級認定高素質農民并建立名錄,分類開展培育;聯合蘇州農職院、江蘇農牧科技學院定向培養委培生,鼓勵高素質農民參加南京農大函授本科、大學班學習,取得學歷證書后給予學費補貼;聯合人社部門開展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審,注重技能和業績,可評助理農藝師和水產工程師等職稱。四是典范扶持型培育,樹立標桿給予政策補貼。開展十佳高素質農民評選,由專家及大眾評審進行評分,選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高素質農民;制定高素質農民守則,規范農民生產經營行為,提升職業道德素養,促進自覺履行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出臺利好融資政策,推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授權高素質農民特許使用,創建運營農產品網銷平臺。
二、“三維度”培育,提升能力
“三維度”培育模式重點以政策方針為引領方向,圍繞高素質農民培育關鍵流程和重要環節,通過不斷豐富形式手段培養素質高、能力強、知識豐的農民,推動教育培訓、產業發展、技術推廣、創業創新同步發展。主要以句容市高素質農民培養為例。
一是以“高度”為引領,準確把握高素質農民培育方向。堅持初心教育,成立新農人黨支部、田間支部、青年農民黨員之家等,定期組織黨日活動,培養思想政治堅定、理想信念牢固的高素質農民。堅持政策教育,開設農業農村政策類課程,邀請專家解讀農業農村領域政策文件,讓農民學員緊扣時代脈搏,找準事業發展方向。堅持綠色教育,設置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課程,引導農民學員走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道路。
二是以“精度”為要求,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育質量效果。精細制訂培育方案,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從能力提升、眼界開闊、思維拓展方面確定培育目標,從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政策服務方面設計內容,從理論教學、實踐操作、現場考察方面安排課程,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精準設計培育階段,以學員能力提升為根本,分階段進行培育,第一階段注重學員基礎技能與產業認知融通,實現生手向熟手遞進;第二階段注重學員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融通,實現熟手向能手遞進;第三階段注重學員職業能力與產業規劃融通,實現能手向高手遞進。精心配備師資隊伍,邀請土專家、田秀才參與教學,組建一支門類齊全、學員歡迎的師資隊伍。精巧設計跟蹤指導,圍繞產業發展制定生產、管理、銷售跟蹤服務方案,建立學員產業檔案,組建跟蹤服務團隊,在生產季、收獲季到田間地頭,送技術、送信息、送服務,幫助農民學員解決實際困難。
三是以“廣度”為重點,著力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育效能。注重技術推廣,通過教育培訓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并進行普及;注重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注重創業創新,通過舉辦“雙新雙創”培訓班,激發學員創業創新的激情,增強農民學員創業創新成功率。
三、“五注重”培育,促進發展
“五注重”培育模式,重點聚焦提升培育質量效果,通過強化一個中心、三大群體、兩個精準、多種途徑、四種方式,讓高素質農民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施展才華,讓他們走下舞臺能收獲滿滿的幸福感、自豪感和榮譽感。主要以東臺市高素質農民培養為例。
一是注重圍繞“一個中心”,優化培育方式。樹立以農民為中心的理念,建立農民培育對象數據庫,入庫人員均為農民自愿報名;為方便鎮村農民學員學習,選擇適用性強的教學視頻制成線上課件,公布云上智農等微信公眾號,方便農民隨時隨地都可以登錄學習。
二是注重突出“三大群體”,分類開展培育。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項目實施、重大技術推廣等內容。聚焦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市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合作社和具有農業經營項目的村干部,采取“走出去”形式開展培訓。聚焦青年農民,以“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村人才為目標,推進農民學歷提升。
三是注重明確“兩個精準”,提高培育實效。注重精準了解學員需求,堅持學員摸底調查,建設重點培育對象信息管理系統,精準掌握學員學習需求。注重精準培訓,通過座談討論、到戶咨詢等形式,掌握農民培訓需求,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制定年度培訓方案,提升培訓精準性。
四是注重開展“多種途徑”培訓,豐富內容形式。運用固定、田間、空中、流動“四個課堂”,引導農民進屋學理論、下地學技能、上網獲信息、外出長見識。建立學員交流群,以鎮或相鄰鎮為區域,組織學員建立專業交流沙龍,引導學習交流,協同解決難題,促進抱團發展。采用集中授課方式,根據不同崗位和不同產業,設置職業道德與能力要求、政策法規、經營管理、安全生產和相關專業技能等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組織學員到產業基地、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現場觀摩或生產實踐。建立跟蹤指導,健全培訓教師和學員的掛鉤聯系制度,持續幫助提高學員的專業技能和創業創新能力。
五是注重運用“四種方式”完善培訓體系。通過認定、管理、服務、扶持四種方式,使得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更加完善。結合地方認定標準,以職業素質、技能水平、帶動作用為基本條件,以年齡、學歷、經營規模為參考因素,綜合認定初、中、高級職業農民。持證農民進行分類施策,給予市場準入、土地流轉、產業扶持、金融保險、教育培訓、社會保障等扶持政策。發揮典型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定期開展“十佳和優秀職業農民”評選,多媒體宣傳報道,增強農民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一三五”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以農民為中心,以提升培育質量效果為目標。掌握實際需求,聚焦重點人群,整合各類教學資源,通過推進中高職銜接、強化跟蹤服務、開展認定管理、做好示范激勵,為學員搭建了一體化的服務平臺,形成了完整的培育工作閉環,真正提升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有能力、有素質、有活力的高素質農民。
(作者單位:中央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