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琪欣
“個人賬戶里少的錢去哪兒了?”“個人醫保賬戶的錢越改(革)越少,是不是國家醫保基金池沒錢了?”近日,多地陸續啟動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改革,引發網友熱議。
個人賬戶的錢“縮水”了多少?
目前,全國各省份都已就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改革實施細則發文,不過個人賬戶劃減的要求有別,“縮水”的幅度并不完全一致。
對于在職職工的個人賬戶,各省份的大體方向基本相同,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8%)計入統籌資金,而職工個人繳納的2%仍計入個人賬戶。
針對退休人員個人賬戶的劃轉方式,部分省份按比例劃入,每月向其個人賬戶劃入全省市基本養老金平均水平的2%~3%,也有地方按當地數據測算后采取定額,規定向其每人每月劃入70~120元。而此前,退休人員個人賬戶的劃入比例是其個人養老金的5%左右。
個人賬戶里少的錢去了哪兒?
“此次改革的核心關鍵詞是‘權益置換’,即將原劃轉進醫保個人賬戶的約一半資金,放入大的統籌基金池,共同提高門診保障水平。”東南大學醫療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張曉教授介紹,改革后,增加的統籌基金主要用于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逐步實現門診住院待遇水平的統一。
根據《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門診共濟保障將覆蓋職工醫保全體參保人員,改革后,門診里多發病、常見病等過去由個人賬戶直接支付的范圍,將納入醫保統籌基金報銷,報銷比例從50%起步,此外,費用高、治療周期長的疾病門診費用也將逐步被納入醫保統籌基金的支付范圍。同時,除了在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參保人可以持醫院外配處方,在定點零售藥店結算和購藥,符合規定的納入統籌基金的支付范圍,相應的定點零售藥店也將被納入。
為何要在此時推行改革?
“我國的醫保體系建立于1998年,設立的初衷是醫療互助共濟,無論大病、小病都能報銷。在過去沒有互聯網的年代,設立個人賬戶是為了減少小病、小痛報銷的審核流程,有了個人賬戶,參保人遇到小病、小痛就可以拿著醫保卡自行支付,無須再走審核流程,而與之對應的,則是門診疾病不納入報銷范圍,因為個人賬戶就是用來支付這部分費用的。”張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