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發微信朋友圈?
那天,我忽然找到了點感覺。那是去年教師節,外出散步時孩子給我拍了張照片:一身白色運動裝,看起來神清氣爽。興之所至,我也第一次嘗試發到朋友圈。讓我沒想到的是,身邊的、遠方的、國內外的,居然有幾十位朋友紛紛給予關注,有點贊、有評論:精神,好酷,老帥了,太棒了,神清氣爽,精神抖擻,老當益壯,還有不少節日的祝福!
什么感覺?一種被關注感,一種存在感,一種幸福感!
凡事有了好的感覺,就容易激發熱情。于是,國慶節后,我們老兩口去南京玩,雨花臺、中山陵、夫子廟、長江大橋,各處的留影我又連續發到朋友圈上,再次引來很多關注,有的點贊,有的評論,還有的詩詞相賀。
這回什么感覺?這回,不僅僅是有被關注感、存在感、幸福感,還有了一種自我價值感。理解了為什么那么多人把自己的生活發到朋友圈,理解了為什么那么多人鐘情自媒體。自媒體,真是一個好東西,讓每一位尋常百姓,也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而且是彼此比較接納和相容的范圍內,借助社交平臺發布自己的訊息,進而通過朋友圈的自媒體功能,彼此關注,相互點贊,從而獲得心靈的互動。
于是問題又來了:為什么人們需要這樣的互動?
人們向外尋求依靠,向外尋求共鳴,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引起更多的認同和肯定。如此說來,微信朋友圈不僅是一個實時的信息溝通工具,還是一種及時的心靈撫慰工具。它不僅可以為人提供一種暫時排遣孤獨和無聊的娛樂平臺,也可以讓人孤寂的生命源源不斷地得到外來信息的刺激和認同。因此,人們需要微信朋友圈的互動。
然而,我們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你看,有些人讓微信變成“微癮”,有事沒事總要刷刷微信,總要轉轉朋友圈,這是為什么?因為他們不想獨立地去面對和支撐那個精神生活空虛的自我,總想通過微信朋友圈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空虛和逃避自己內心的壓力,好讓自己浮躁的心得以暫時的安定。朋友圈,盡管轉,只是別轉迷了路、轉迷了自己。我們可以借助社交平臺的互動,獲得心靈上的支持和慰藉,但是,我們不能把心靈的安頓完全寄托在社交平臺上,不能對社交平臺產生病態的依賴。因為,安頓心靈這件事,可以借助外力,但是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一個人的心靈家園,最終是要靠自己來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