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 雯 陳 霄
上一期,我們說,浙江剛剛出臺了耕地保護二十條新政。
“嚴保嚴管”的耕地保護整體態勢是浙江“拼經濟”的基礎。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在守住耕地、生態底線的前提下,著力做好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助推高質量發展。
重大項目建設是穩投資、增后勁的主力軍,用地審批是項目落地的第一道“關口”。今年3月,浙江已經啟動了2023年“百大”項目用地報批集中攻堅行動,繼續讓項目落地速度快起來、效率高起來,超常規做好建設項目用地保障工作。
很多人誤以為,這些大項目的用地審批,離我們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事實上,修高速、筑水庫、建機場,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大項目,最終的受益者還是我們老百姓。
今年3月開工建設的杭城最后一道防洪屏障——余杭西險大塘達標加固工程,涉及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
因為這個項目的用地審批權限,在自然資源部,辦理過程需要國家、省、市、縣四級部門聯動,如果不采取超常規的舉措,項目用地審批時間可能較一般市縣級項目要長,開工進度可能受影響。
工程落地,如何少占或不占永久基本農田,如何主動服務、壓減審批時間?解決這些問題,迫在眉睫。
省自然資源廳聚焦關鍵環節,主動破題,運用“浙地智管”場景開展“空間適配”,將空間布局矛盾協調、部門管控要求協同,提前至項目立項階段,做到先適配再立項,為大幅提高后續用地審批效率打好基礎。
同時,優化迭代在全國首推的用地預審與規劃選址“多評合一”,在項目立項階段,推進規劃用地管理從“物理整合”到“化學融合”。統籌歸并了重大項目規劃選址論證、耕地保護暨占用和補劃永久基本農田踏勘論證、不可避讓生態保護紅線論證、節地評價論證,統一編制一個論證報告,開展一次技術論證。
今年以來,省自然資源廳已組織召開“多評合一”論證會議近30場,在減少用地審批前置環節、優化論證流程、提升論證效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國家、省、市、縣四級高效聯動和“空間適配”“多評合一”手段加持下,余杭西險大塘達標加固工程僅用了9天就獲得了用地預審批復,創造了浙江報部用地預審時效的新記錄。
此外,在杭州灣南岸交通大動脈——杭紹甬高速(杭紹段)工程的建設過程中,省自然資源廳為了讓工程盡快開工,主動對接,上下聯動,加快推進項目先行用地審查報批,獲批時間較以往同類型項目提前半年,獲批面積74.4公頃,占用地預審控制規模的13.7%,保障了項目盡快開工、盡快形成實物量。
還有,浙東大水缸——寧波奉化柏坑水庫擴容工程,省自然資源廳根據國家規則,簡化了用地預審階段審查內容,縮減了預審組件時間,在一周內完成組件并上報自然資源部審批,僅用半個月時間獲得用地預審批復,為項目盡快開展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創造了條件。
下一期,我們將聚焦杭州老百姓最關心的地鐵四期建設,繼續聊聊用地審批提速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