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鳳,程建山
(武漢工程大學外語學院,湖北武漢 430223)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眾多作品對后世影響深遠,其長篇敘事詩《長恨歌》更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名篇。近年來,詩歌翻譯理論不斷豐富和完善,白詩及《長恨歌》英譯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以往對于《長恨歌》英譯本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局限于單純的譯本對比,結合語言學理論的研究較少,仍需運用語言學、翻譯學等相關理論拓展。因此,本文嘗試從系統功能語言學中評價理論視角出發,選取《長恨歌》兩個英譯本弗萊徹(W.J.Fletcher)[1]和許淵沖譯本作為研究語料,借助語料庫標注工具UAM Corpus Tool,結合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對比分析原詩和兩個英譯本中態度資源的分布特征及實現形式之異同,進一步深究其背后的差異原因,以期拓展評價理論應用的文體范圍,為詩歌翻譯質量評估及翻譯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20 世紀90 年代,馬丁(Martin)等基于韓禮德(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范式提出了評價理論,認為“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商的各種態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與讀者形成聯盟的各種方式”[2]。該理論包括3 個子系統,即態度、介入和級差系統。其中,態度系統與情感相關,是評價系統的核心,也是本文關注的焦點。態度又可進一步分為3 大類,即情感(affect)、判斷(judgement)、鑒賞(appreciate)。情感資源,涉及情緒表達、反應,通常由“品質”情感、“過程”情感和“評注”情感3 種情況來實現;判斷資源,是根據各種規范原則評估人或事物行為的資源,可分為社會尊重和社會約束; 鑒賞資源,著眼于解釋事物價值的資源,包括對自然現象和符號化(作為產品或過程)的事物的評價,可分為3 個子范疇,即反應、構成和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資源都呈現出積極與消極兩類范疇[3]。
評價理論是系統功能語言學中語言人際意義的拓展,探討的是“說話人表達、協商、自然化特定主體間的關系及意識形態的語言資源”[4]?;诖?,本文擬從評價理論態度系統視角,對比分析《長恨歌》兩個英譯本在態度系統中的資源分布特征,繼而豐富相關譯本研究,以期為詩歌翻譯研究的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長恨歌》 由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于公元806年,全詩共60 句,是一首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傳說相結合的長篇敘事詩。迄今為止,縱觀白詩英譯作品,《長恨歌》的英譯本已有17 種之多[5]。本文僅選取兩部代表性譯本,中國譯者許淵沖的譯本(以下簡稱“許譯”),共120 行,十分契合于他本人所提倡的“音美、形美、意美”準則[6-7];英國譯者弗萊徹的譯本(以下簡稱“弗譯”),共240 行,其特點表現為韻律規整,形式上采用英詩格律,內容受到約束。由此,本文選用以上兩個英譯本作為研究語料,以進行語料實證研究。
本文以評價理論為理論基礎,通過使用語料標注工具UAM Corpus Tool,綜合語料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對原詩及其兩英譯本在態度系統的評價意義資源,即相關詞匯或語句,進行文本標注,且進行二次、三次標注檢查,以確保其準確性;標注后對比原文和兩譯本的數據集,并結合數據結果及文本進行討論與分析,最終探究出相關差異原因及應對措施。
根據態度系統的3 個子范疇,筆者從宏觀層面對原詩和譯文中態度資源的分布數量及占比進行統計分析,可知原詩及兩英譯本的整體態度資源分布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征。其一,原詩態度資源豐富,共123 處,其中鑒賞資源占比最高(50 處,40.7%),情感資源(37 處,30.1%)和判斷資源(36 處,29.3%)數量占比則相對持平。這是由于原詩內容大部分都是對自然現象及事物進行描述,通過態度資源實現其評價意義的傳達。其二,較原詩而言,弗譯增加了較多態度資源,共163 處,其中情感資源 (49 處,30.1%)、判斷資源(41 處,25.2%) 及鑒賞資源(73處,44.8%) 數量都明顯增加。許譯態度資源共122處,相對于原詩態度資源數量相差不大,但與弗譯相比,兩者仍存在差別,如各類資源分布不一:情感(34處,27.9%),判斷 (37 處,30.3%),鑒賞 (51 處,41.8%)。這一結果說明兩個英譯本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了原詩的態度資源,傳達出了原詩的評價意義,但在具體文本中呈現各有不同。
情感指情緒上的反應和性情,也通過心理反應過程和關系過程來表現。據馬?。∕artin)的分類,情感意義中,品質情感包括積極與消極的情感;過程情感主要為心理過程和行為過程,可劃分為反應型和欲望型,也包含積極與消極兩方面;評注情感也有積極與消極之分。
據《長恨歌》原文及兩英譯本情感資源分布,情感系統下細分的3 大子范疇的原文與譯文態度資源呈現以下特征:(1)原詩及兩譯本消極情感資源都相對較多,其三者對比值為原文33 處、弗譯36 處、許譯25 處,占據情感資源的大多數,且在過程情感中較為凸顯;(2)品質情感中,弗譯分布數量(11 處)明顯高于許譯(5 處),特別是消極品質情感相比原文翻了一番,如例1 中原文和弗譯使用品質情感,而許譯使用過程情感;(3)過程情感中,反應型過程情感弗譯和許譯的分布數量高于原文,而兩英譯本共性上,消極過程情感明顯多于積極過程情感,其數量比為弗譯25∶9,許譯22∶7;(4)評注情感中,弗譯在原文無評注資源的基礎上增加了3 處,而許譯則并未增加,具體文本如例2 所示。
例1:行宮見月傷心色(情感—品質—消極),夜雨聞鈴腸斷聲(情感—品質—消極)。
弗譯:When from his tent the Moon he sees,
His breast is charged with woe (情感—品質—消極).
The rain of night,the watches' bell,
Like torments(情感—品質—消極)through him go.
許譯:The moon viewed from his tent shed a soul-searing light(情感—過程—反應),
The bells heard in night rain made a heart-rending sound(情感—過程—反應).
例1 中,原文“傷心色、腸斷聲”這兩個詞屬消極品質情感,表現的是經歷馬嵬兵變、貴妃之死后,唐玄宗的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思。該詩句以酸惻動人的語調,借景抒情,用月色和鈴聲描繪了玄宗悲痛的心情。在兩英譯本中,弗譯并未描述月色、鈴聲等景物,而是使用“woe、torments”兩個表示消極品質情感的詞,直接傳達出了原詩句中玄宗的悲痛之情,符合原詩品質情感的實現;許譯則通過“soul-searing light、heart-rending sound”兩個短語,屬過程情感中的反應型,也表現出了原詩句中的景物描寫,但相比于原文及弗譯而言,表達的情感相對弱化。
例2: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弗譯: The nights of Spring are short, alas (情感—評注—消極)!
Too soon(情感—評注—消極)the sun-lit dawn!
From then no longer held the
Prince His Court at early morn.
許譯: She slept till the sun rose high for the blessed(情感—過程—欲望) night was short.
From then on the monarch held no longer morning court.
由例2 可知,弗譯增加了幾處原文并未出現的消極—評注—情感,如“alas”“too soon”等詞或詞組,“alas”作感嘆詞,表悲傷、遺憾、恐懼等情感,“too soon”這一詞組用程度副詞“too”增強了“遺憾”的程度,這些都符合原文悲情的氛圍,增添得恰到好處;許譯則未添加,而是保留了原文形式與內容。
判斷系統主要基于一系列制度規定、規范,其分析語言使用者對于他人的態度、行為方式等的評價,分為社會尊重和社會約束,其中含積極與消極評價意義。社會尊重包含正常、能力和可靠,社會約束又分為真實和正當[8]。據《長恨歌》原文及兩英譯本判斷資源分布,判斷資源在原文及兩英譯本中的數量及各子范疇的占比無明顯差異。三者的共性體現為社會尊重資源數量占判斷資源的大多數,而社會約束資源只占少數。具體而言,正常資源這一項弗譯(30處)和許譯(31 處)數量幾乎一致,且數量居多,如例3;能力與可靠資源則弗譯(7 處,4.3%)多于許譯(2處,1.6%);原文、弗譯和許譯文中僅有正當資源,且弗譯與許譯兩者數量相等,都為4 處,都略低于原文的數量值(7 處)。
例3:天生麗質(判斷—尊重—正常)難自棄(判斷—尊重—正常),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判斷—尊重—正常),六宮粉黛(判斷—尊重—正常)無顏色(判斷—尊重—正常)。
弗譯:A lovely (判斷—尊重—正常) form of Heaven's mould(判斷—尊重—正常)
Is never cast aside.
And so this maid was chosen
To be a Prince's bride.
分配階段的用藥錯誤是指發生在藥品調劑流程中,由藥師審核醫師處方、調劑藥品、護士對患者用藥的動態過程中產生的用藥錯誤[5]。分配階段的用藥錯誤主要是藥師在調配處方時出現差錯,其原因:處方識別錯誤、沒有嚴格遵守操作規范和核對制度;調劑藥品品種、劑型、規格、數量錯誤;藥品名稱混淆;藥品外觀混淆;藥品分裝錯誤;藥品稀釋錯誤;藥品配伍禁忌;業務不熟、缺乏責任心等。
If she but turned her smiling,
A hundred loves(判斷—尊重—正常)were born.
There are no arts,no graces(判斷—尊重—正常),
But by her looked forlorn.
許譯:Endowed with natural beauty (判斷—尊重—正常)too hard to hide(判斷—尊重—正常),
She was chosen one day to be the monarch's bride.
Turning her head,she smiled so sweet (判斷—尊重—正常) and full of grace(判斷—尊重—正常)
That she outshone (判斷—尊重—正常)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判斷—尊重—正常).
在例3 中,原詩兩句中運用諸如“天生麗質、難自棄、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等詞組,其屬于社會尊重—正常資源,描繪了故事女主人公楊玉環絕頂美艷與萬種風情,形象地暗示著唐玄宗的迷色誤國,造成了整個故事悲劇的根源。兩英譯本中,弗譯和許譯都分別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了原詩中的判斷資源。兩者的區別在于,語言表達及采用的翻譯策略及方法使用不同。弗譯主要采用意譯,由于古詩的文體特征,在翻譯轉換為英語語言時,則取其句子釋義,如“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等判斷資源譯為“A hundred loves were born,There are no arts,no graces.But by her looked forlorn”,偏向于對故事女主人公的描述,展現出了一個萬種風情的妃子形象,與原文內容較為貼切。許譯則采用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其譯文中“so sweet,full of grace,outshone,fairest face”等判斷資源展現出了楊貴妃絕代佳人的形象,此句通順自然地傳遞出原詩的判斷資源。
鑒賞系統闡釋的是對于事物的評價意義,尤其是我們創造出來的事物,但也包括對自然現象的評價[9]。鑒賞系統包括3 方面的內容:反應、構成(平衡性和細節性)和價值。反應與情感有關,構成包括對秩序的看法,而價值與認知有關。原文及兩英譯本鑒賞資源十分豐富,且鑒賞—反應—質量資源凸顯,而鑒賞—構成和鑒賞—價值資源方面原詩及兩英譯文均無體現。弗譯增加了較多鑒賞資源,而許譯和原文鑒賞資源分布數量幾乎持平。
例4:遲遲鐘鼓(鑒賞—反應—質量)初長夜,耿耿星河(鑒賞—反應—質量)欲曙天。
鴛鴦瓦冷(鑒賞—反應—質量)霜華重(鑒賞—反應—質量),翡翠衾寒(鑒賞—反應—質量)誰與共。
弗譯:How slowly through the dreary (鑒賞—反應—質量)night
The bell the watches tolled.
How sleepless blinked the Milky Way(鑒賞—反應—質量),
Ere dawn the light unrolled!
When chill (鑒賞—反應—質量)the roof where true love dwelt,
How thick (鑒賞—反應—質量) the frost flakes form!
When cold (鑒賞—反應—質量) the halcyon's coverlet,
Who then can make it warm?
許譯:Slowly beat drums (鑒賞—反應—質量)and rang belk,night began to grow long;
Bright shone the Starry Stream(鑒賞—反應—質量),daybreak seemed to come late.
The love-bird tiles grew chilly(鑒賞—反應—質量) with hoar frost so strong;
His kingfisher quilt was cold (鑒賞—反應—質量),not shared by a mate.
在鑒賞資源這些方面中,評價意義尤其與事物及自然現象有關,處于美學范疇內的價值意義。如例4 中,原詩句中對于如“遲遲鐘鼓、耿耿星河、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等細致景物的描寫,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玄宗失去貴妃后的孤獨、凄楚與悲傷。弗譯和許譯兩者翻譯風格差別較大,但就其句中鑒賞資源而言,兩者都準確地識別并實現了恰當的表達。弗譯不僅把原文的景物描寫在文中展現,如“chill,thick,cold”等呈現“冷,重,寒”此類鑒賞資源,實現了評價意義的對等,也通過一些詞組短語,如“sleepless,true love dwelt”等,表現出玄宗內在的情感。許譯則順應原文,以更加寫實的風格,還原了原詩以悲涼的景色烘托人物悲思的做法,同樣傳遞出了鑒賞資源的評價意義。
由上文可知,《長恨歌》 原詩豐富的態度資源在兩英譯本中得以呈現,而在具體文本中存在差異,其原因可概述為以下3 個方面:價值主客體、譯者主體性、表達與現實。
其一,評價意義下的價值主客體異同,不同的評價形成的作品存在較大差距。在《長恨歌》文本研究中,共有原詩作者—作品、譯者—譯作、讀者—譯作三組價值主客體[10],在兩英譯本中,弗譯與許譯文本作為價值客體,基于兩個價值主體即不同譯者在其譯作中呈現出不同的價值意義。如例2 中,弗譯認為該詩句中應該增加評注情感,使得文本的感情更加強烈,而許譯則基于原文并未做任何添加,這是由于兩者作為不同的價值主體,其主觀上的評價意義體現得不同,譯作中的評價資源呈現得也有所不同。
其二,不同譯者為實現各自的翻譯目的而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不同,最終譯作也存在差異。由上文例3 分析可知,許譯在處理原詩豐富的態度資源時,遵循其提倡的“音美、形美、意美”的翻譯原則[11],采用直譯和意譯的翻譯方法,使英文讀者感受到原詩的態度資源及其意義。弗譯則遵循英詩格律,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也實現了原詩各類態度資源的傳遞,甚至達到了更甚的效果。
其三,表達與現實方面,在英語語言的不同語法特點下,其表達方式豐富各異,導致翻譯活動中的譯文文本差異明顯。就《長恨歌》兩英譯本而言,弗譯和許譯兩個文本中用于表達態度資源的詞匯短語并未出現較大重復,語言表達豐富。如例4 中,判斷資源和鑒賞資源都得以在譯文中體現,而語言詞匯表達卻各有不同。弗譯表達力求押韻,用詞嚴謹,而許譯語言表達緊扣原文,也注重押韻和意境美,此時兩者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華古典詩詞外譯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相關古詩詞英譯實踐進行研究與反思意義重大。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評價理論的態度系統,對白居易敘事詩《長恨歌》及弗譯和許譯兩英譯本的態度資源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許譯和弗譯在一定程度上傳遞出了原詩豐富的態度資源,表達出了評價意義中的語言人際意義。繼而,筆者發掘了弗譯和許譯對于原詩態度資源傳達存在差異的原因,為詩歌翻譯研究及譯者提供一些啟示和參考。譯者作為翻譯主體,應加以區分辨別各類態度資源,把握不同價值主客體下的各種評價意義,充分發揮其譯者主體性,考慮到中西方文化差異,尋求貼切的詞匯短語表達出原文的態度資源,傳遞出其評價意義,以實現語言人際意義傳遞。此外,評價理論系統下仍有介入、級差資源尚待研究,后期的研究應對此方面進行改善,繼而豐富詩歌譯本研究,以期拓展評價理論研究應用范圍,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