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紅
摘 要: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多元化并存的社會生態使人們逐漸淡化了對傳統節日的重視。而中國傳統節日是承載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能夠對幼兒的心靈和道德觀念起到引導作用。這種社會生態的形成,不利于幼兒繼承弘揚傳統文化。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需要重新審視當前幼兒教學中關于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的相關問題,注重文化宣揚、情感傳達,這能夠對幼兒園活動課程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進而促進幼兒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文化;活動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5-0004-03
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幼兒園工作規程》等文件中可以看出幼兒教學時期讓幼兒感受到節日氣氛、節日文化、民俗習慣、社會規范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方向,能夠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情感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同時,它也可以引導教師和家長關心社會發展,弘揚傳播傳統文化,進而改變教育現狀,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中華民俗傳統美德,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更好地推進幼兒素質啟蒙教育。
1.幼兒節日活動現狀
(1)節日活動西化
社會的發展和人民思想的進步,多元文化共存已經成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在自媒體的宣傳、電子設備的普及中,人們受到西式文化的沖擊,這導致了中國傳統節日逐漸被人們遺忘。如果與幼兒進行溝通就不難發現,幼兒對西方的文化節日比較感興趣,但是對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寒衣節、清明節等知之甚少。這是因為社會風氣的影響,幼兒周圍的人盲目跟風,過西式節、行西式禮,加之幼兒通過電子設備觀看自媒體視頻,受到深度影響,中國傳統的節日逐漸被人們淡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思想自然無法得到發揚和宣傳,這不利于幼兒的健康發展,容易歪曲幼兒的價值觀念。
(2)對節日認識單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當前中國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發生了改變,“吃大餐,送禮物”這種刻板的印象成了幼兒對節日的唯一認知。不管什么節日,幼兒總是認為“過節等同于吃喝玩樂”,不了解節日的內在意義和由來,這使節日的文化內涵逐漸淡化。在這種物質享受取代精神傳遞的傳統節日中,不僅無法對幼兒的觀念形成產生正面影響,反而會讓幼兒形成“享樂主義”,甚至在一些氛圍嚴肅的節日中做出不當的行為,這極其不利于幼兒的進步和成長。
(3)節日教育形式化
節日活動的設計是一項嚴謹的教學工作,但是在當前的幼兒園教育中不難發現,有些幼兒園對節日教育缺乏計劃性和系統性。在幼兒園懸掛標語、通過廣播介紹節日由來這些常規手段很難起到應有的效果,“花架子、走過場、造聲勢”,使幼兒對節日的了解不足,并未從中國傳統節日活動教育中感受到應有的文化傳代,忽視了傳統文化中的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同時,家長對這方面關注較少,認為對“節日文化”的理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東西,不需要特定的教育來完成,但是家長的言傳身教會對孩子帶來極大的影響,這也是造成幼兒不重視節日傳統文化的重要原因。
2.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學中家校共育方向分析
(1)教師轉變理念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重視的問題。在過去的教學中,傳統節日文化的宣傳效果差,是因為教師選用的教學方式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在幼兒教學中,通過語言講解進行知識傳授,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因為幼兒的思維尚未成型,認識的事物較少,在教師的描述中,幼兒很難通過個人的想象力完成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幼兒很難對傳統文化達成深刻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完成理念的轉變,從教學形式的改革開始,在教學中多加入實踐性的活動,在教學活動的延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傳統節日元素滲透到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同時以幼兒喜聞樂見的一些形式完成知識滲透,比如,講故事、做游戲、課外實踐等,這樣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產生較高的積極性,也對幼兒進一步理解和內化傳統文化中的內涵具有積極的幫助。同時,教師需要全面結合幼兒的身心特征,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更為有效地應用好我國優異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任課教師在開展相關節日活動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聽取幼兒的實際想法,運用有針對性的方式提升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深化幼兒的整體思維,以真正意義上實現增進幼兒在活動參與過程中的創造力。
(2)家長加強行動
家庭作為幼兒的第二教育場所,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幼兒有著巨大的影響。目前,有大部分的家庭因為工作的原因,不重視對幼兒的早期教育,在傳統節日時間節點,習慣采用吃飯、游玩、購物等形式來滿足幼兒的要求。這誤導了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有很大一部分幼兒認為節日就是用來“享受”的。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傳統節日活動舉行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強化個人行動,帶領幼兒做一些與節日有關的事情,同時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促進幼兒正確觀念的形成,以此呼應教師在校園中對幼兒進行的傳統節日活動教育。
3.傳統節日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探索
(1)知其由來,了解傳統節日發展起源
讓幼兒感悟傳統節日中的文化情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單靠講解文化節日的起源和發展遠遠不夠的。但是,為了讓幼兒對傳統節日的錯誤印象發生改變,留下深刻的記憶,就需要教師注重發展起源的講解。為了讓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感興趣,教師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對傳統節日進行講解,同時可以放大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教學的趣味性,而且以故事為媒介的傳統節日講解,也能夠加深幼兒的記憶,讓幼兒深刻了解傳統節日的發展起源。
比如,很多幼兒對“中元節”這一節日并不熟悉,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選用繪本《傳統節日知多少》,教師與幼兒一同閱讀繪本,了解關于中元節的知識。中元節是為了慶祝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這個時候就會祭奠先祖,用新稻米進行祭祀,向已逝的祖先報告收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繪本通過主人公“小玲”穿越歷史觀看中元節的起源,一步步地帶出了關于中元節的相關知識,這能夠讓幼兒的閱讀興趣得到激發,讓幼兒在學習之初就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這能夠提升教學效果,繪本以圖帶文的形式,也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傳統節日文化核心。除了講解,教師還可以模擬情景劇,比如,在介紹端午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屈原憤投汨羅江”的故事制作成舞臺劇,讓幼兒進行演繹,而后再轉而介紹端午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傳承愛國精神的節日。通過這種靈活多變的方式,讓幼兒知道傳統節日的由來,豐富幼兒的情感,讓幼兒對傳統節日的固有印象發生改觀,為情感滲透和精神內涵傳遞建立良好的外部基礎,對幼兒的核心素養成長具有積極的幫助。
(2)動手實踐,感悟傳統節日精神內涵
傳遞傳統節日中的精神內涵,是幼教階段重要的課題。但是因為幼兒的年齡尚小,情感感悟能力不足,教師如果采取語言引導,效果不佳。所以,教師應當嘗試讓幼兒進行動手實踐。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幼兒首先能夠認識到傳統節日中的文化習俗,其次則可以在動手中提升個人的實踐能力,與教師和其他幼兒進行交流,有助于提升交際能力。最后,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幼兒對傳統節日的感悟,通過實踐學到與傳統節日文化息息相關的各類元素,這比語言講解更加有震撼力,能夠加深幼兒的感受。
比如,在了解端午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在端午節包粽子,為幼兒準備好活動相關的各類道具,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打大屏幕,播放人們如何包粽子的視頻,與幼兒一同進行包粽子。又如,在度過重陽節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幼兒在課后探望一次家中的老人,因為在重陽節,敬老是中國人一直傳承的一種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幼兒探望老人,在周末一家人一起進行登高祈福的活動,還可以組織幼兒到敬老院給老人表演節目,讓幼兒感受重陽節的深刻意義和價值。再如,在清明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幼兒陪同家人一起祭拜先祖。在這種實踐性的活動中,幼兒會從身邊人的節日行為中感受到傳統節日對人們生活的意義,而在實踐過程中的行為,能夠讓幼兒提高動手能力,在氛圍中陶冶個人情感,了解傳統節日當中的內涵。教師可以用一些自制的道具營造氛圍,搭建出節日情境,同時運用多媒體,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的方式,帶給幼兒身臨其境的體驗,同樣可加強幼兒感受,有助于幼兒領悟傳統節日精神內涵。
(3)突出文化,創設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傳統節日活動的重心,在于對文化的表達,尤其是傳統文化傳播。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通過緩慢滲透的形式抓住傳統節日的文化核心,通過多元的活動形式讓文化核心在各類活動中得以凸顯。同時,要確保幼兒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并且感受到傳統節日當中的特有元素、地方民俗等,這樣更加有助于文化的滲透和傳播。
比如,在進行中秋節的講解時,教師要舉行關于中秋節的相關教學活動,需要在節日到來前做好相關準備。教師可以運用家園共育這一渠道,在節日到來之前,讓家長在家中與幼兒一起進行月餅的制作,并且通過布置家中的環境,讓幼兒提前感受與中秋節相關的元素。而在幼兒園活動中,教師則可以與幼兒一起制作花燈。看花燈作為中秋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為了增加其趣味性,可以在花燈上面畫上幼兒喜歡的圖案,在制作完成后,懸掛在教室中,與幼兒一起觀看花燈。而在幼兒園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家長在課后與幼兒一起觀看中秋晚會,并且與幼兒一起賞月,進一步完善整個活動過程。在這種系統化的活動組織中,幼兒通過前期的活動鋪墊,中間的實踐活動,以及活動后的延伸活動,能夠始終感受到中秋元素縈繞在自己的身邊,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教師的教學指導、電視節目的宣傳講解,能夠對中秋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文化觀念,做月餅、看花燈、賞月,這些元素能夠在幼兒腦海中與中秋節建立起對應關系,幼兒會逐漸意識到中秋并不是一個“吃月餅”的日子,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寄托思念故鄉、思想親人之情的日子,這能夠進一步凸顯中秋所附帶的人文情感,讓幼兒深入地理解傳統節日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對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4)注重展示,搭建學習成果展示平臺
幼兒需要鼓勵,為了激發幼兒的自信心,教師可以搭建學習成果展示平臺。在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過程中,幼兒會做出很多關于傳統文化的作品,比如,特色的食品、特色的道具等,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作為展示的元素,在班級中制作一個“成果臺”,選出優秀作品,通過優秀作品激勵其他幼兒努力學習。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演講、歌唱比賽,讓幼兒通過競賽的形式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以此為幼兒提高展示自我的機會。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鼓勵,發掘幼兒的閃光點,讓幼兒能夠了解自身的長處,通過活動促進幼兒個性化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成長。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演出,讓不同班級的幼兒進行成果展示,以傳統節日為創作素材,為幼兒編排舞臺劇、話劇、情景劇,通過不同班級的匯報演出,讓不同的節日在幼兒的心中產生印象。劇目的形式生動靈活,趣味性能夠加深幼兒的記憶,驅動幼兒對傳統節日產生熱情,并且能夠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演出過程中幼兒能夠逐步改變對傳統節日的刻板印象,這對幼兒能力發展和素質提升有著積極的幫助。在演出結束后,教師要選出優秀的表演節目進行公開展示,增強幼兒的信心,讓幼兒提高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想要開展傳統節日教學活動,需要循序漸進地滲透傳統文化,轉變教學的重點和核心,以實踐化的活動為重心,讓幼兒能夠在傳統節日活動中感受節日的價值,從而提升教學有效性,促進幼兒的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盧妙珠.淺析如何在幼兒園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與實踐[J].教育界,2021(21).
[2]涂遠娜.基于文化傳承背景的幼兒園節慶教育活動的實踐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