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龍峰 張偉俊
首先,我們要對“領導”一詞的含義做一下澄清。人們經常把它跟“管理”一詞搞混。那么,究竟何謂領導?何謂管理?
關于“領導”與“管理”的區別,許多教科書都喜歡羅列出許多條目進行比較,但在我們看來,有必要從詞源本身出發,從根本層面把握這兩者的差別。畢竟,這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詞、不同的概念。
manage(管理)的詞源是“manus”,意思是“手”,指的是用手處理事務,使之井井有條。lead(領導)一詞來自印歐語系詞根“leith”,意思是“跨越界限”。也就是說,領導意味著改變現狀,到別的地方;而管理是基于現狀,讓復雜事物處于一種有序狀態。
由此,對“領導”的定義是“引領眾人去他們從未去過的地方”,而“管理”則是“對有限資源的有效利用”。相應地,對“領導力”的定義便是“引領眾人去他們從未去過的地方的能力”,即領導是一種行為,而領導力是一種能力。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領導”是“引領眾人去他們從未去過的地方”。這個地方領導者自己也從未去過。如果去過的話,領導干的就是導游的活兒,但領導的工作更像是探險。
這一條看似天經地義。恐怕沒有誰會否認“指明方向”是“一把手”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你真的會指明方向嗎?
有的老板認為,方向是老板一個人的事,大家跟著干就好了。但倘若被問到“如果讓下屬對方向性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執行力會不會更高呢?”恐怕很少有人會給出否定答案。領導力常常是這樣一類問題:沒有誰認為自己做得已經足夠好,但也沒有誰愿意承認自己不行。
領導者認為自己沒問題,但其實有問題,背后常常是由下述3種情況導致的。
情況1:領導者認為下屬已經對方向性問題足夠清楚了,但事實上他很可能高估了下屬的理解能力和自己的溝通能力。
情況2:領導者認為,戰略問題無須達成共識,戰略主要就是老板一個人的事,其他人做好執行就夠了。但事實上,這類公司往往最容易出戰略性問題。
情況3:方向未被指明,不是話沒有說清楚,而是事情沒想明白。這表面上看似是溝通問題,實際上是戰略問題,即戰略需要進一步清晰化。
關于公司的發展方向,領導者想清楚了沒有、說清楚了什么,有沒有讓大家參與進來?領導者真的把方向指明了嗎?還是老板個人有方向,整個公司沒方向,方向只在老板的肚子里?
在領導力三要素中,“影響眾人”居于承上啟下的位置,它所關心的是領導者對人情世故的把握,關乎領導者的人際影響力。
領導者要讓自己的人際影響力上一個臺階,常常非要改變一些過去的思維慣性、行為慣性不可。首先要在認知假設層面鬧革命,充分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然后再以新的習慣替換舊的習慣,把新的行為方式固化下來。否則,就有可能導致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有不同的結果,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不能在下述3 種認知假設層面做出調整,就很難指望一位領導者的人際影響力水平能達到較高段位。
認知假設1:領導者與成員間的關系,到底是你在上面,他在下面,還是你從內心深處認為,你們之間是平等的?
權力不等于影響力。不是說身居高位,人們就自然服從你,你就能掌控一切;不是說成為領導之后,你就可以無拘無束。真正為你贏得尊重的,是你自己的行為。
權力是一種職位權力,真正的領導力卻主要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權力,或稱人際影響力。越是在好的企業里,人們越是感受到自己是在跟人打交道,而非與制度相處。
認知假設2:領導者與成員間的關系,到底是你是對的、他是錯的,還是你可以首先承認對方可能是對的、有道理的?
如果只在自己的立場上想問題,就永遠都覺得真理在自己這邊,真理與我同行。只有首先假定對方可能是有理的,才有可能看到另一邊的道理。
人們常常對自己的人際理解力有一種“理性的自負”,但實際上每個人的同理心都十分有限。有的領導者常喜歡跟下屬講“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很可能是“你不知我,我不知你”。只有下屬說出那句“你真的理解我”,才是對你領導水平的最高肯定。
領導者如果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實際上是帶領不了一流人才的,因為對方可能比你更需要得到尊重,甚至無論道理是不是真的在你這邊。有時候,領導者就是要放下自己的虛榮心,去滿足下屬的虛榮心。這不是由個人好惡決定的,而是由領導行為的有效性決定的。只要你是領導者,就常常要面臨這樣的處境,你必須處理好這類問題。
認知假設3:領導者都會說要把人當人,而非工具。但一回到業務場景,就把人當成了工具。對此,你到底怎么看?
阿里巴巴有一個管理理念叫“借假修真”。其對應的真假之辨:業績成長是假的,團隊成長才是真的;團隊成長是假的,只有團隊中的個人成長才是真的。這便是說,管理的核心在于成就員工,最終的一切都要回歸于人。人是原因,也是答案。
領導者不妨捫心自問3 個問題:你愛你的團隊成員嗎?你的愛他們感受到了嗎?你的愛有效嗎?我相信,連續追問下來,許多事關“影響眾人”問題的答案就找到了。
“以身作則”是一條再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的領導力準則,以至于我們可以將任何忽視這一準則的領導力理論都視為胡扯。
盡管領導者要展現出自己的勇氣與態度,但任何一支成熟的軍隊,都不會需要它的統帥總是沖在前面。領導者不是士兵,也不是勇士,領導者最需要以身作則的是堅守理念,捍衛制度,監督行為。
“偉大是管理自己,而不是領導別人。”這句話說得很實在。如果領導者開會總是遲到,那就別指望其他人能準時;如果領導者總喜歡把目標往大了喊,好大喜功,那就別指望整個公司能形成一種“指標嚴肅性”的文化。反過來,如果領導者總是嚴于律己、全情投入,其他人就是想偷懶也會有些不好意思。事實勝于雄辯,身教勝于言傳。
尤其是涉及變革問題,領導者必須帶頭下水,起到表率作用。對領導者而言,在沒有開出第一條路之前,你所有關于變革的熱情,都只是假象;你所有關于變革的力量,都只是虛幻。你必須讓改變真正發生,其他人才會有所行動。
從這個意義上講,領導力不是魅力,也不是處好關系,更不是完成表演,它是始終如一的行為,并因此而值得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