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響
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建于1907年,目前位于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羅的密西西比河岸邊。該館擁有3.44萬平方米的空間,包括一個929 平方米的臨時展廳、多個永久展廳、一個零排放科學館,以及一個可轉換圓頂綜合影院。博物館通過實地參觀、學校活動、在線體驗、巡回展覽和影院電影等形式,每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萬名觀眾。
在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的一層,有一個名為“庸醫博物館”的展區,展示著很多曾經被認為可以用來治病的儀器。
策展人表示,早期人們對“電”的理解有限,一度覺得充滿神秘的電總是能帶來神奇的效果,并且相信給人體通電可以治療很多疾病。“庸醫博物館”展區收藏了大量可用來給人體通電的儀器,還有一些用來拉伸、擠壓人體的設備,人們曾相信它們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這些展品很多可以供觀眾直接體驗,親身感受科學研究曾經走入怎樣的誤區。例如展區中外觀像頭盔一樣的“心理測繪儀”,是亨利·拉維里發明的自動顱相學測量裝置。
18世紀90年代,維也納醫生弗朗茲·約瑟夫·加爾發展了顱相學。他認為可以從人類顱骨的外部解剖結構推斷出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他提出人類有27種心理官能,而每種心理官能都對應著大腦內部特定的器官,并且他進一步宣稱可以通過測繪顱骨形狀來探測大腦中這些特定器官的大小。顱相學在19世紀風靡一時,普通大眾和文化名人中都能找到對此理論深信不疑的擁護者。
這個“心理測繪儀”就是拉維里基于加爾的理論發明的。當然,此理論后來被證明難以實現目標效果。
通過儀器展示及對觀眾的體驗引導,“庸醫博物館”展區傳達著這樣一種理念:科學并不總是一成不變的正確,科學研究的過程既是生產新知識的過程,也是不斷糾錯的過程。
人們相信科學是破除迷信的關鍵利器,理性的認知和實證的方法往往能夠讓愚昧的觀念遁形。但是,當迷信披上科學的外衣騙取公眾時,人們往往難以招架。盡管諸如人體通電、拉伸等奇異的治療手段,后來已經被證明實際上對人體有害,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有人頻頻利用這些看起來很“科學”的儀器進行詐騙。
這正是“庸醫博物館”展廳試圖傳達給觀眾的第二層含義:科學教會人們的不僅是知識,而且還有反思,并非所有被冠以“科學”之名的東西就是真科學,因為它們很有可能是偽科學。
“庸醫博物館”展區曾受到非常大的爭議,數次被討論是否保留,因為策展人和工作人員們擔心:觀眾有辨別科學真偽的能力嗎?一旦他們在參觀該展區后錯誤地相信人體通電真的可以治療疾病,會導致怎樣的嚴重后果?又該怎樣應對這些可能發生的情況?
經過反復爭論,博物館還是決定保留這一展區,希望通過工作人員的耐心講解來盡可能降低觀眾對展示內容的誤解。
同時,也是向公眾傳達第三層含義:大家需要正視科學真實的歷史,傳達正確的科學價值觀。也就是說,用科學的態度來面對科學研究曾經出現的錯誤,并且勇于坦誠地向公眾公開事實,引導他們用更加理性、客觀的視角看待科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