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妃
2023 年10 月16 日,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三強先生誕辰110 周年紀念日,也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59周年紀念日。當天,錢三強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暨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1936年,錢三強從清華大學畢業后,抱著科學救國的思想留學法國,師從諾貝爾獎得主伊雷娜·居里。1947年,在物理學領域的卓然成績讓34歲的錢三強成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最年輕的研究導師之一,他也是第一個獲得該職位的中國人。
在科學研究的高光時刻,錢三強毅然放棄國外的優渥待遇,回到貧窮落后的祖國。“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他說。
新中國成立后,從組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到主持建成“一堆一器”(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再到組織“兩彈”攻關,他為我國原子能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回國伊始,錢三強就以一個戰略科學家的洞察力認識到原子能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他認為“只有進行基礎研究才能根深葉茂”。1950 年,錢三強主持成立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擔任所長期間,他與副所長王淦昌、彭桓武等一起,提出發展我國核科學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一批既有相當學術水平又有很高實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培養了我國第一代核科學技術人才。
1959 年6 月,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專家全部撤走。此時,眾多物理學家所做的工作在我國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彈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早做科學儲備,總比臨渴挖井好。”錢三強曾這么說。
氫彈研制更能體現錢三強的科學預見性和戰略思維。1960年,在原子彈攻關最緊張的時候,他先行一步組織創建輕核反應理論組和實驗組,讓黃祖洽、于敏等一批理論物理學家研究熱核反應機理,為氫彈研制做了理論準備。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我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速度之快創造了世界奇跡。
“錢三強先生不僅是一位科學大家,更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戰略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說。
錢三強曾說:“國家的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都要有自己的研究基礎,靠別人終究是靠不住的。”
為了讓原子能科學在中國生根,在組建近代物理研究所之初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他提倡全所上下學習“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建立起一批儀器設備,使我國的核物理領域各項研究工作得以開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煥喬記得在“兩彈”攻關期間,1962年夏天的一個深夜,他從工作區回到生活區的路上碰到錢三強,錢三強問起他的工作進展。他答道:“我們剛測出鈾235裂變截面比國外僅有的一個數據大5%左右,似乎我們的結果可信。”錢三強回答:“做科學研究,一定要反復推敲,提供可靠的數據。重要的數據不要輕易相信國外的,要自己做工作,相信自己。”
錢三強一生為培養核工業隊伍付出了大量心血。
1950年,近代物理研究所創辦初期,錢三強曾說服自己的老師吳有訓先生擔任所長,又請來彭桓武、王淦昌作為左膀右臂。他還在國內外延攬人才,兩三年間,朱洪元、楊澄中、楊承宗等一大批知名科學家紛紛加入。到1956年,近代物理研究所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600 多人,一大批青年骨干后來成為新中國核工業及核科技事業的領軍人物。
在研制原子彈的關鍵時期,錢三強調兵遣將,知人善任,先后推薦朱光亞、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程開甲、于敏等一批科學家擔任重要崗位。
在用好人才方面,錢三強曾說:“要顧全大局,打破本位主義思想……舍得把最好、最頂用的人,用到最需要、最關鍵的地方去,不分是你的還是我的。”
錢三強領導全國核科學事業時提倡“全國一盤棋”,排兵布陣,挑選人員、組織團隊,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沒有顧忌所謂的單位利益、個人利益,這在今天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錢三強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勤勤懇懇的實干家。他一生秉持“做什么,就好好地去做”。
留法期間,錢三強與夫人何澤慧合作發現并證實了三分裂、四分裂現象,對鈾核三分裂原理也做出了解釋,引起當時世界核物理學界的高度重視。錢三強提到這個發現時說:“在暗淡的視野里,搜索那些令人捉摸不定的徑跡,沒有足夠的恒心和耐心、沒有敏銳而細致的觀察力,是不行的。”
1960年到1961年,我國科學技術領域曾出現一場“超聲波化”運動,有人建議用超聲波產生核輻射。錢三強認為超聲波能量太低,不可能產生核輻射,就堅決反對走這個所謂“中國式”道路。他還讓相關研究者開展試驗,最后否定了這個建議。
“他嚴謹的工作態度、堅定的科學信仰和大無畏的科學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孫昌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