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的財富。傳統文化是民族、國家或地區的文化遺產。每一個民族都有長期積累起來的傳統文化。由于社會的發展水平不同,傳統文化有先進和落后的區別。又由于具體條件不同,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傳統文化很少是單純的。不同的文化混合成一種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經常現象。傳統文化不可能一成不變。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傳統文化,這也是經常現象。奴隸時代產生奴隸文化,封建時代產生封建文化,歷史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知道,英國的傳統文化,在古代是盎格魯和撒克遜兩種早期文化的混合;后來引進歐洲大陸文化,那是羅馬加上希臘,再加上東方(西亞)的基督教,從而形成一種東西合璧的混合文化;最后英國人自己加上民主制度和工業化。美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英國文化為基礎,多方吸收,積極更新,使工業化向新技術和信息化方向發展。
非洲殖民地一個個獨立之后,非洲的眾多土著文化也曝光了,其中不少比所謂的中世紀文化還原始,無以名之,名之曰部族文化。今天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傳統文化并存:部族文化、神學文化、玄學文化、科學文化,真是五光十色。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學為中心,吸收諸子百家以及印度和其他外來文化,從而形成的綜合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有以下的特點。
世俗性強、宗教性弱。“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這里隱含著無神論思想。2500年前就能對鬼神迷信做出如此開明的表態,在人類思想史上是了不起的先知先覺。中國憲法寫進信教自由,一點也沒有遇到困難,這在宗教專制的國家里是難以想象的。中國雖然也引進并發展宗教,但是宗教的信念在中國人的意識里比較淡薄。跟印度比一比,他們的宗教矛盾鬧得多么嚴重;再跟那些政教合一的國家比一比,他們的宗教負擔是多么沉重;這就可以明白“世俗性強”這個傳統有多么重大的意義。
兼容性強、排他性弱。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這是學術兼容的偉大開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這時候的儒家大都熟讀百家著作,形成融合百家而以儒學為中心的綜合哲學。后來佛教傳入中國,儒家在一度嘗試抵制而失敗之后,轉過身來吸收印度的有用知識和先進技術,彌補儒學陳陳相因的缺點。于是,佛教中國化,變成中國佛教;而儒學宗教化,變成儒教。儒、釋、道三圣和平共處,竟然供奉于同一個廟宇之中,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可思議的。
保守性強、進取性弱。“知足常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萬物皆備于我”“百忍堂”,這些是保守性的傳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滿招損,謙受益”“孔子,圣之時者也”,這些是進取性的傳統。可嘆的是,保守性遠遠大于進取性。華夏文化2000年來一直是東方的高峰,產生夜郎自大情緒是可以理解的。由此,日本在明治維新(1868年)之后一步步成功,中國在戊戌變法(1898 年)之后一步步失敗。100 年來,中國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機遇,終于墜入第三世界。
“現代社會”是一個動的概念,不是一個靜的概念,是一個相對概念,不是一個絕對概念。歷史在延續,現代在推移。今天的現代就是明天的古代。因此,現代社會必須有兩個特性:國際性和進步性。
國際性:現代社會是國際大家庭的成員,不是獨立于國際之外的世外桃源。為了實現國際性,需要開通跟世界各國往來的渠道,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渠道,也就是所謂跟國際接軌,不設置人為的關卡。
進步性:現代社會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基本上都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社會,而且不斷前進,避免落后。為了不斷前進,現代社會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永恒的教條,在優勝劣汰中奮斗,在精益求精中發展。現代社會是永遠走向未來的社會。
文化包含三個主要方面:哲學、科學和藝術。古代文化以哲學為主導,現代文化以科學為主導。古代只有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現代形成了國際文化,也就是國際性的現代文化。這是以科技為核心,兼收并蓄各種民族文化的精華,由世界各國的精英共同創造的新文化。現代社會是積極參與國際現代文化的社會。
我國今天實行改革開放。開放是實現國際性的前提,改革是實現進步性的條件。積極改革開放,中國就能逐步成為具有國際性和進步性的現代社會。
建設現代社會,可以拋開傳統,又可以利用傳統。傳統薄弱的國家不妨走前一條路;傳統豐厚的國家最好走后一條路。利用傳統的好處是,行遠自邇、駕輕就熟,符合習慣、事半功倍。
傳統屬于古代。傳統兩字跟現代兩字不是矛盾的嗎?是矛盾的,但是又可以統一。沒有古代,就沒有現代,現代是從古代來的。古代文化不一定到了現代就完全沒有用處。在古代文化中,有的具體做法已經失效,但是基本原理仍舊有用。有的基本原理已經失效,但是失效的原理可以給人啟發,從而引出新的原理。有時,古人只有設想、無法實現,今人利用新的科學和技術能夠實現古人的設想。沒有永恒的真理,可是有跨越歷史階段的長期真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存其原理、改其具體;古的設想、今的創造;學習原始、引出現代。這些就是利用傳統文化創造現代社會的方針。當然,建設現代社會主要依靠現代的科學和技術,不是古代的玄學。
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來的?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述而不作”,“刪詩書、定禮樂”。這是把前人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加工提煉,推陳出新,從傳統文化中發展出當時的現代文化。孔子是善于利用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現代化的楷模。
可是,利用傳統文化,必須警惕食古不化、以古害今。一提到傳統文化就情不自禁地一個跟頭墜入國粹主義的泥坑里,那是危險的文化倒退。五四白話文運動之后,不久就掀起一股文言讀經逆流。諸如此類的歷史教訓不可忘記。雖然歷史的總方向是前進,可是忽熱忽冷、忽進忽退,使中國社會長期停滯不前。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慎思明辨,事必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