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順志,李開陽
(赫章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53200)
非洲豬瘟病毒作為一種急性、傳染范圍較廣的疾病,會對動物養殖產業的發展造成阻礙。因此,需要對非洲豬瘟的流行特點進行有效分析,同時提出全方位的防控手段,以便推動養殖產業的持續性發展。
非洲豬瘟病毒傳播方式具有多樣化,致死率高,潛伏期相對較短,以往的生豬養殖模式并不科學,只是依靠個人經驗進行分散養殖,加劇了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同時因為缺乏特效疫苗,致使整個防控工作處于尚未完善的狀況下,在這種情形下,需要對生豬養殖模式進行不斷創新,以便構建新型的安全防范機制,嚴格按照衛生消毒機制推動生豬養殖產業的高速發展,完成現代化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變革。現階段,大部分生豬養殖基地的產業發展受到了非洲豬瘟病毒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小型養殖場,這種疫情傳播方式對其生豬養殖產業的良性發展造成較大影響。因為生豬群體之間出現了更復雜的傳播新途徑,導致非洲豬瘟病毒傳播的速度加快,部分養殖場在實施防控重大疾病方案的過程中,對非洲豬瘟病毒防控檢疫工作投入進行了過多的關注,忽視其他高傳染性的疾病,致使其出現交叉感染,加重了疾病擴散的風險,造成了更嚴重的經濟損失[1]。
非洲豬瘟病毒作為一個單核苷酸分子線狀結構的雙股DNA 病毒,病毒中能同時編碼多種核酸蛋白質,和彩虹病毒的細胞外表形狀十分相似,目前該種病毒雖只有一個血清型,但病毒基因型種類達到了200 多種。豬群和非洲豬瘟病毒接觸后,會先在整個豬群中的豬口腔黏膜和豬鼻腔組織當中被定植,然后通過鼻腔黏膜滲透到豬機體細胞當中,攻擊單核的吞噬性細胞系統,最終造成豬單核的吞噬型細胞系統的自我識別病毒能力逐漸變差,大量的細胞會死亡,最后也會釋放出大量的新病毒,病毒會通過血液循環進入豬淋巴結組織當中和進入其他的細胞群體當中,臨床診斷上患病豬的主要病癥表現為急性、高度接觸性。
生豬很容易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同時豬科類的動物都有可能感染此類病毒,包括家豬、野豬、疣豬等,都是對此類病毒的易感群體,其中家豬的感染概率最高,此外在生豬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性別群體中,都存在感染此病的可能性,非洲豬瘟病毒在不同地區形成差異性的傳播途徑。因為中國部分養殖場因靠近大森林,部分生豬和野豬產生頻繁的接觸,造成中國非洲豬瘟病毒流行的疫情進一步傳播蔓延,通過對流行性病學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在國內非洲豬瘟病毒流行的擴散傳播主要是依靠帶毒豬、相關產品的調運,以及可能受到病毒污染變質的動物飼料等[2]。
生豬在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初期,主要是以急性發病和急性死亡為主,個別最急性型的患病豬一般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病癥,出現突發性死亡。急性型的患病豬具有7 d 以內的發病期,年齡越小的生豬發病率越高,仔豬的致死率比較高。非洲豬瘟的臨床病癥和急性豬瘟病癥十分相似,表現為體溫上升、高燒不退、體溫最高可以達到43℃,飲食量逐漸降低,食欲減退、在四肢以及腹部等位置的皮膚表面出現出血點,眼睛內部出現紅血絲,且鼻腔部位會流出很多的膿性分泌物,出現嘔吐、便秘以及腹瀉等癥狀,糞便表面附著大量的血液。患病豬表現出精神不振、呼吸急促、咳嗽不斷的現象。無法正常行走,總是左右搖擺。亞急性型的患病豬在臨床癥狀方面比較輕,病程時間比較長,致死率相對較低,生豬在發病后血小板會在短時間內減少,白細胞數會持續不斷地減少,甚至出現出血性淋巴病變,臨床表現為頸淋巴結增大和腎臟充血。慢性型臨床表現為體重突然下降、飲食量大幅度下降,同時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呼吸道癥狀,豬體表還會有潰瘍發炎的現象,四肢關節出現明顯腫脹,不能維持正常姿勢行走,胸膜纖維黏連時可直接形成纖維素性胸膜肺。
通過對患病豬的尸體進行解剖分析,發現豬全身多個器官組織出現廣泛性的充血或出血現象,此外豬脾臟會出現較嚴重充血,脾臟周圍腫脹為原來的4~5倍,患病期間豬全身淋巴結出現較為明顯的腫脹與出血等現象,特別是豬腎臟、肺臟、消化道黏膜腺和頸部等淋巴結出現紅腫出血的現象,且其心包腔和整個胸腔淋巴結里有很多積液。通過對死豬進行的病理檢查,發現豬瘟病的各種典型病征[3]。
為了降低非洲豬瘟病毒對生豬養殖場造成的經濟損失,在生豬養殖過程中要為其提供足夠的營養飼料,確保其可以滿足生豬的生長發育需求,同時要做好通風換氣工作,避免豬舍養殖密度過高繼而對內部空氣造成污染,對圈舍內的病毒進行有效清除,可以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制霉菌素,嚴禁向豬群投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和帶有污染物的飼料,保證飲用水的衛生安全。
對預防非洲豬瘟的傳播非常重要。此外,結合目前生豬養殖中防控非洲豬瘟的需求,還應做好喂養的關鍵管理和優化,提高養殖過程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使生豬群體的免疫力得到有效提升。
以往的分散養殖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的物質發展需求,需要采取規模化的養殖模式,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對生豬養殖場加強管理,降低生豬與野豬的接觸概率,對生豬養殖場以及周邊豬的環境進行持續的清洗消毒。防止豬圈出現鈍緣軟蟬。嚴禁使用餐廚垃圾水或是泔水。在防疫監督管理過程中,養殖戶應采用多樣化的防疫方案,降低疫情出現的概率,尤其是在隔離、申報和消毒方面,不了解動物的死因或死亡細節不清楚,應堅持不屠宰、不消費、不銷售、不轉運并且對病死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非常有必要。如果非洲豬瘟疫苗無法成功免疫,應在第一時間通知當地獸醫部門,并提前采取適當的對策進行防控。而且,非洲豬瘟的防控需要多個部門協同合作開展,其中包含飼料、生豬運輸等內容。疾病的防控是需要多個部門一同管控,積極應對疫情。此外,應加強生豬檢疫,加大對非法攜帶動物和產品的檢查力度。在人流量大的地區,應進行廢物管理,以便提高飼養質量。
缺乏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以及不科學的引種方式等,都是造成非洲豬瘟病毒在養殖場內流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養殖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對致病因素進行全面管控。生豬養殖場通過實施封閉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豬群對非洲豬瘟病毒的免疫能力,加強非洲豬瘟疫病的檢測能力,一旦發現疑似患病豬,可以及時采取防疫措施或進行應急處理。在有效防控豬場疫病流行的管理過程中,嚴格按照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的工作要求,增加對生豬疫區的屠宰管理,對疫區內的患病豬群應進行統一的屠宰處理。此外飼養人員需要制定科學的疫病監測制度。當確診為非洲豬瘟病毒感染之后,要全面啟動防控應急工作機制,構建重大傳染性疫病暴發的防控聯合檢查站,對養殖場餐廚剩余物料進行回收處理,從最根源上阻斷該類疫情病毒源向其他地區擴散傳播,同時對其他異常情況進行全程跟蹤,加強政府對各地生豬定點養殖情況的監督檢查[4]。
為了提高養殖戶的疫病防控水平,基層政府部門需要對非洲豬瘟疫情知識進行有效宣傳,通過多種途徑擴大宣傳范圍。在開展宣傳工作的過程中,要確保宣傳工作可以深入基層地區。促使農村養殖戶可以了解到新型的養殖知識,同時意識到疫病防控工作對于飼養工作的重要性,針對突發情況可以迅速反應并采取措施。其次,需要科學構建安全防護措施。非洲豬瘟病毒的防控和治療工作需要技術層面的支持,一旦養殖場內出現了非洲豬瘟的病例,需要對其進行撲殺處理,搭配相應的安全防控,可以有效控制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在實際的養殖工作上,養殖場要切實落實生物防控措施。在豬場管理上,應采取封閉式管理,保證生豬處于相對安全的環境中,避免引進外來的種豬。在養殖場管理中,嚴格做好消毒和人員控制。進出人員和車輛應徹底消毒。此外,養殖人員還應定期按照相關管理規定,做好消毒和清潔工作,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只有結合養豬場,合理構建安全防護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養殖工作中各種疫情的預防能力。
為了對非洲豬瘟疫情進行有效防控,相關人員需要具備非常豐富的專業知識,對非洲豬瘟的病癥情況有深刻的了解。在沒有發生非洲豬瘟的地區,需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培訓,加強技術人員對非洲豬瘟病情和應急防控措施的了解。培訓的主要對象是最早接觸疫情的人員,培訓計劃應涉及各類獸醫工作者。培訓內容應包括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和特點、防控對策和技術等。特別是要不斷提高非洲豬瘟的識別水平,增強診斷能力,嚴格按照要求處理疫情,及時消除疫情。其次,需要不定期地傳播推廣豬瘟防控措施。要確保疫區附近的相關人員和群眾有較強的防控意識,優化環境,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會降低生豬患病的概率[5]。
相關的疫病防控部門對非洲豬瘟病毒非常關注,因為其對國內生豬養殖產業的危害性極強,采取應急預案,針對發生疫情的區域進行全面排查。重點對養殖場開展疫病排查。如果有豬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死亡,必須及時上傳病況,確保疫情能盡早發現和解決。其次,在引進種豬和冷凍動物精液時,應謹慎開展相關風險因素評估。嚴禁擅自在任何高風險區域引種。對引進的種豬或者產品做好檢疫以及登記工作。引進后的動物以及產品應保證每隔最少30 d 進行高毒觀察,防止發生疫情迅速蔓延,生物方面專家應盡快掌握到完整有效的相關信息,避免隨意引進或缺乏明確種源地的動物和產品。
綜上所述,非洲豬瘟病毒傳染性極強,其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對生豬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阻礙,因此畜牧獸醫管理部門需要采取多種防控措施,健全檢疫機制,對疫病動態進行精準掌控,及時切斷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