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寧,程 芮
(徐州市公園管理服務中心 221000)
梅花鹿(學名:Cervus nippon)屬偶蹄目鹿科真鹿亞科。是一種產于亞洲東部地區的特有種類,主要分布在俄羅斯東部地區、日本和中國。主要以草、水果、草本植物、樹芽、農作物為食。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鹿類,體態優美緊湊,梅花鹿的頭很精致,臉頰很長,鼻子很長,眼睛又大又圓,框下的腺體有裂痕。梅花鹿的耳朵又長又直,脖子很長,四肢勻稱而纖細,尾巴較短。梅花鹿的被毛呈季節性變化,冬毛厚,呈褐色或栗棕色,無斑點;梅花鹿的夏毛是棕色或暗紅色,在它的背上和身體的下部,有很多像梅花一樣的白色斑點,梅花鹿的名字由此而來。母鹿無角,公鹿頭上長有實角,生長完全的鹿角上有三個叉。成年公鹿體高95~105 cm,體長約100 cm,體重120~150 kg。成年母鹿體高80~95 cm,體長75~8 cm,體重70~80 kg。梅花鹿壽命17~20 年。
徐州動物園的梅花鹿飼養場地,選址為朝陽且通風,地勢稍高的空地。場地為長80 m,中間略寬(約為50 m)兩邊略窄的月牙形空地。場地面積約為900 m2,四周用3 m 高的加強鐵網圍欄圍住,防止梅花鹿逃竄。梅花鹿飼養場地主要為沙土基質和水泥地為主。飼養場地里植有松樹、女貞、三角楓等樹木,可以在炎熱的夏季為梅花鹿提供綠蔭,樹木的樹干部分要有保護措施,防止梅花鹿啃食樹皮。飼養場地里建有內籠舍,產仔房,飼料房。內籠舍為長14 m、寬6 m、高2.2 m 的棚舍,頂部為一面坡房頂。內籠舍正面朝陽不封墻,左、右及后面皆用磚封墻。這樣可以讓陽光照入舍內,有利于保持舍內干燥衛生,同時又能為梅花鹿提供一個遮風避雨的環境。舍棚下的基質用磚鋪地,然后在地面上鋪上20 cm 厚的熟土夯實,內籠舍高度略高于外運動場5 cm,以保證地質堅實、干燥,有利于清除糞便和不影響鹿的蹄部發育。飲食設備方面設有三個干草槽,三個精料石槽,兩個水槽。每個槽上方均建有大的傘形篷頂,下方為水泥平臺,既可以防止雨雪天氣飼料飲水被污染,又能為梅花鹿提供一個可以遮陽、避雨的環境。在梅花鹿場的西南處建有一個長10 m,寬6 m,高0.5 m 的水池,水池周圍備有排水系統,防止水溢出時與土壤造成泥濘。水池會在夏天蓄滿,天氣炎熱時,梅花鹿喜歡在水池中浸泡消暑。
粗飼料是梅花鹿春冬季節的主要飼料。主要為青干羊草。梅花鹿是復胃的草食性動物,梅花鹿的消化器官適宜使用粗飼料。
多汁飼料主要包括青草、塊根、塊莖、豆類等。多汁飼料的含水量較高,干物質含量較少。它具有粗纖維含量較低,適口性好,消化率高的特點。在夏季時,梅花鹿主食為每天現割的新鮮青草。同時配給新鮮樹葉。多汁飼料主要為胡蘿卜、熟黃豆、玉米。多汁飼料,常年供給。
精飼料的特點是體積小,含水量少,營養物質豐富,是圈養條件下養殖梅花鹿必不可少的飼料,保證營養全面。徐州動物園采用的日常精飼料為自制顆粒料(具體配方見表1)。

表1 自制顆粒料配方
徐州動物園用的礦物質飼料為舔磚。盡管我們飼養梅花鹿所用的草料中也含有一定數量的礦物質,但仍然存在礦物質含量不均衡,不全面的問題。而且其中的礦物質,尤其是某些微量元素,往往以有機鍵緊密結合在一起,不易為梅花鹿的身體所吸收。而舔磚不僅可以更好地保持梅花鹿體內的電解質平衡,從而促進梅花鹿的生長,增加對飼料的吸收,還能促進梅花鹿的繁殖,同時預防異嗜癖、幼畜佝僂病、營養性貧血等微量元素營養缺乏癥。
梅花鹿是一種季節性的發情動物。雄鹿一年交配一次,性成熟期約為18 個月,發情時間為9~11 月,此時的公鹿性情暴躁、好斗、眼角裂開、食量下降、體型瘦弱,偶爾還會用爪子抓地或者用頭撞擊樹干。雄鹿之間會發生打斗來爭奪交配權。在梅花鹿的發情和交配期間,要提供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以促進其自然繁殖行為。同時,要給予適宜的飼料,保證其營養充足。注意母鹿在配種期膘型不要太肥,盡量保持中膘,這樣有利于母鹿發情和配種。
梅花鹿的孕期平均為30 周,每胎1 仔,采取站立時分娩姿勢。6 月初就到了母鹿的產期,仔鹿出生前要將母鹿送入產仔房,產仔房的由兩個門組成,一個是可以讓成年鹿和人通過的大門,一個是只能讓小鹿通過的小門,門的寬度為20 cm。此時將兩個門都關閉只留一個可以通風的窗戶,避免游客以及其他鹿的打擾。可以在產仔房墊上柔軟的干稻草或者干樹葉,讓母鹿更好的休息。生產前幾日每天加滿料槽和水槽,盡量不要過多地打擾,避免母鹿受到驚嚇。等到分娩時,讓母鹿舔干仔鹿身上的黏液,因為母鹿唾液中的活性酶對仔鹿皮膚具有消毒作用,所以不宜人工擦拭黏液。仔鹿出生后可以將大門繼續關閉,小門打開,讓仔鹿隨意進出,而其他鹿進不去。這樣可以讓仔鹿在此期間既能充分活動身體,又能減少其他成年鹿對仔鹿的傷害,便于仔鹿健康成長。產仔房內要保持清潔、干燥,可以每天打掃一次。梅花鹿幼崽的培育是其生命周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時期,因此,對幼崽的培育和管理尤為重要。新生小鹿不久即能直立,飼養人員應該在這個時候多加注意,盡早幫助仔鹿吃上母乳。母鹿的乳汁中含有仔鹿身體所需的免疫蛋白質,能夠順利吃上母乳的仔鹿成活率會大大提高。
剛出生的仔鹿是不會吃東西的,只有通過哺乳攝入營養。等到了18 d 大的時候,便能開始食用顆粒飼料。此時,可將顆粒飼料添加到產仔房的料槽中,并將干凈的飲用水添加到水槽中。從仔鹿可以吃顆粒飼料的那一刻起,就必須保證在產仔房里有24 h 不間斷的飼料和飲水。仔鹿的飼養方法可以用“充足飼料、營養均衡、線性培育”來概括。在這段時間里,仔鹿的精料日糧配方見表2。

表2 仔鹿精料配方
同時,額外添加切碎的胡蘿卜,占總飼料的40%,為仔鹿提供新鮮的青草與鮮嫩的樹葉,使幼鹿日夜都可以自由食用。所謂“充足飼料”,便是讓仔鹿隨意采食,保證營養,快速發育。營養搭配全面,晝夜要有精料、鮮樹葉與水,使仔鹿體重直線增加。梅花鹿在生后18 d 開始飼喂精飼料,母乳和飼料都要保證,才能營養均衡。開始時,每只仔鹿每日可攝取0.1 kg 的精飼料,然后逐步增加直至斷奶。在前期主要以母乳為主,中期主要是以母乳和精飼料相結合,而在后期則主要是以精飼料和青草樹葉為主。幼鹿的哺乳階段通常是3 個月。
4.1 在梅花鹿的飼養管理過程中,要對梅花鹿做好標記。給梅花鹿建立檔案,進行管理。這對梅花鹿的種群育種有重要意義。注意加強馴化調教。每天檢查梅花鹿的身體健康狀況,包括體溫、呼吸、心跳、眼睛、耳朵、鼻子、口腔等方面,以及定期進行驅蟲和預防疾病的疫苗接種。對每只梅花鹿的身體情況做好記錄,如發現梅花鹿有生病跡象,及時對生病梅花鹿隔離,并配合獸醫治療,建立終身病例體系,讓每只梅花鹿的健康狀況數據化。
4.2 梅花鹿的飼養場地應滿足地勢高,排水好的條件,面積盡量寬敞,保證梅花鹿有足夠的運動空間。圈舍要做到夏季避暑、防雨,冬季防寒。場地內盡量保持安靜,因為梅花鹿是神經質動物,膽小,容易受到驚嚇,對環境噪聲比較敏感,因此場地除了對游客的觀賞區外,要給梅花鹿留有游客打擾不到的隱私區域。
4.3 嚴格把控好梅花鹿的飼喂頻次以及飼喂時間段。梅花鹿一般每天的投喂次數3 次為宜,在生產季節的投喂次數可以增加到4 次。形成多次少量的投喂模式。每餐的飼喂量以投喂2 h 內基本吃完為準,如果2 h 內吃完,下一次的投喂量可以適當增加,如果2 h 內剩余量比較多,下一次投喂可以適當減少。每天的投喂次數和規定的時間應保持相對的固定,這樣可以讓梅花鹿形成投喂的條件反射消化機能。每天在投喂結束以后,必須將食槽清理整潔、保持衛生,避免蠅蟲繁殖。
4.4 保持梅花鹿飼料量及飼料種類的相對穩定。梅花鹿對采食的飼料具有一種習慣性和適應性。梅花鹿日糧成分突變,不僅會導致采食減少,還會引起瘤胃內微生物群落的改變,導致其消化功能障礙、營養不良,從而影響其健康。所以,在更換飼料時,一定要逐步更換,讓梅花鹿充分適應。
4.5 注意公鹿的營養供給。公鹿會在每年的3 月下旬至8 月中旬開始長角。這段時間,必須保證飼料的質量和數量,增加蛋白質飼料占比,保證公鹿的身體消耗。在此期間,每頭公鹿的每日精料要達到3~3.5 kg。一天以4 次精飼料投喂為宜。
4.6 保證梅花鹿得到充分的運動。梅花鹿有黃昏時來回走動奔跑的習慣。適當運動可以增強梅花鹿的身體機能,促進食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對不愛運動的梅花鹿,飼養員可以每天做1 h 的驅趕運動,這樣可以促進梅花鹿的生長發育。
4.7 做好防寒保溫工作。特別是處于冬季的仔鹿與幼鹿,它們身體弱小、抗寒能力差,要采取必要的防寒措施。冬季可在內籠舍敞口處掛上棉簾來抵擋寒風侵襲,只留可以供梅花鹿進出的大小即可。在內籠舍地面鋪上足夠的墊草有利于梅花鹿的保溫。
4.8 每天檢查周圍設施,特別是圍欄。梅花鹿是一種好奇心很強的動物。尤其是雄性梅花鹿,平時有頂撞圍欄的行為習慣。必須每天檢查四周圍欄是否有破損情況,以防動物逃逸,對游客造成危險。
梅花鹿屬于易馴化的野生動物,適應性強,自身免疫能力強,一般很少生病。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保持環境衛生。保證飼料飲水衛生,場地糞便尿液及時沖刷,場地內須定期進行消毒,每半個月對地面、食槽、水槽、水池和工具消毒1 次,疫病流行期增加消毒次數,每周消毒1 次[1]。可以選擇生石灰和84 消毒液作為地面消毒的藥物。食槽、水槽、水池和工具消毒可以用聚維酮碘、百毒殺等。如果發現有鹿出現異常,應立即對異常梅花鹿進行隔離,通知獸醫及時診斷、治療。新引進的梅花鹿需要經過嚴格的檢疫,同時還需要進行結核菌素檢測和糞便檢驗(寄生蟲卵)。定期、有計劃地對梅花鹿進行接種疫苗。本文就梅花鹿的幾種常見病和治療方法進行了綜述。
雄鹿在發情期經常會有劇烈的爭斗,這很容易對它們的肉體造成傷害。在治療過程中,對損傷的梅花鹿,我們采取針對措施,如用聚維酮碘對傷口進行消毒。為避免公鹿因斗毆而受傷,公鹿在每年的6~8 月份要做一次“鋸茸”工作,以避免因斗毆而受傷。
得了出血性腸炎的鹿,會變得非常虛弱,它們會躺在地上發呆,體溫會升高到40℃。在最初的幾天里,病鹿的胃口會變得很差。但是飲水量增加,會出現腹瀉,喝水后會排出稀水便,最后還會伴有膿血,出現脫水癥狀。病鹿的呼吸急促,心臟跳動得很快。會漫無目的的奔跑,病程很短,嚴重時兩天就會死亡。一旦發現病鹿,要將其絕食2 d,然后按照一天兩次喂一周的痢特靈,這樣會有很好的效果。假如口服的效果不理想,也可以選擇注射金霉素、新霉素等。
梅花鹿的結核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病原體為結核桿菌。患病鹿淋巴結腫大、化膿、咳嗽氣喘、日漸消瘦,食欲逐漸降低。由于該病對梅花鹿的危害巨大,且缺乏迅速、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對該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預防方法是給梅花鹿皮下注射卡介苗,每次注射0.75 mg,一年1 次,連續3 年[2]。
梅花鹿的常見寄生蟲主要為線蟲與絳蟲。要消滅梅花鹿的寄生蟲病最有效的措施是有計劃的驅蟲。一般在春季與秋季這兩個季節進行兩次全面普遍驅蟲。驅線蟲藥常用阿苯達唑,抗絳蟲藥常用的有氯硝柳胺、吡喹酮等。廣譜驅蟲藥常用的有硫苯咪唑、丙硫咪唑等。對胃腸道的線蟲、絳蟲、吸蟲等都有效。
梅花鹿的飼養是一個涉及多種學科的工作,涵蓋了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動物保護等相關學科。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切實掌握養殖技術的核心,可以更好的保證梅花鹿的健康成長,提高繁殖率,將梅花鹿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