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措次仁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朗縣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站 860400)
羊絳蟲病是一種很常見的寄生蟲疾病。羊絳蟲病是由莫尼茨絳蟲等寄生蟲寄生于羊只小腸而引發的疾病,各類寄生蟲中以莫尼茨絳蟲最為嚴重,就年齡階段而言,羔羊易發,患病羊只不僅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甚者會發生死亡,給畜牧業發展及人類健康帶來極大危害[1]。此外該病在我國分布較廣,呈地區流行性發生特點,嚴重降低了羊養殖業的效益。鑒于此,本文以該病為例,就該病臨床癥狀與防治措施做詳細論述,供大家參考。
在羊體內的莫尼茨絳蟲長度為1~6 m,呈扁平狀、乳白色,寬度在1 cm 左右。整個蟲體由不同數量節片、頸節以及頭節幾部分組成,對于機體的營養物質,利用體表就可以進行吸收。蟲體具有十分發達的生殖系統,在整個蟲體上這些不同數量的節片,每片都具有1~2組雌雄生殖器官。在病羊體內脫落的節片能夠自動破裂并逸出蟲卵。
羊莫尼茨絳蟲具有地方性流行特點,在我國各區域分布十分廣泛。羊莫尼茨絳蟲的發病受活動季節、地螨數量的直接影響。地螨懼怕強光,通常生活在潮濕環境,生命周期較長,這些特點與蟲卵的生存要求相似,使地螨經常會食入動物性食物,包括蟲卵、節片等,明顯加大羊的感染幾率。寄生在小腸內的成蟲(一般可寄生2~6 個月)不斷隨糞便排出含有大量蟲卵的孕卵節片,并隨糞便散布。蟲卵被地螨吞食后,在螨體內約經26~30 d,發育成具有感染力的似囊尾蚴,螨在夏季多雨潮濕時鉆出地面爬在飼草上或地表面,羊吞食這種飼草后,似囊尾蚴吸附在羊的小腸黏膜上,約經40 d 即可發育為成蟲。成蟲的生存期為2~6 個月,由腸內自行排出。任何日齡、品種羊都會感染莫尼茨絳蟲病,特別是羔羊感染率最高,一些青年羊也會發病或死亡,而那些成年羊由于自身免疫力較高,發病情況相對較少。當羊患病后,無論是感染成蟲還是幼蟲都會出現相關癥狀,成蟲通常寄宿在機體消化道內,而幼蟲則是寄宿在機體的腦部、肺部、心臟、肝臟以及肌肉等地方,與成蟲相比,幼蟲致病更加嚴重,會極大的損害機體。當蟲體處于機體腸道內部,會導致腸管擴張,阻礙食物通過,出現腸卡現象,并誘發腸破裂、腸套疊以及腸扭轉等情況,最終造成病羊死亡[2]。
某養殖廠內飼養本地山羊,其中有38 只羔羊在6月齡以內,羊群在飼養過程中,選取的是自繁自養繁育模式以及放牧方式。但在6 月中旬以后,羊群存在一些不成形的軟糞,而羊只卻沒有出現明顯的食欲不振、精神異常情況,故而未對此事予以重視,當7 月有羊只呈現出腹瀉、腹脹現象,養殖人員結合養殖經驗認為羊只已患胃腸炎,在治療時采取了磺胺與土霉素藥物,但取得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隨著病情的反復,患得此病的羊只逐漸增多,到8 月份已有17 只羊發病,同時腹瀉情況加重,甚至出現死亡現象。通過對具體情況進行了解后得知,該羊群在3~4 月按照養殖規定已免疫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疫苗(C87-1 株)、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四聯干粉滅活疫苗、山羊痘活疫苗、口蹄疫(O 型-A 型)二價滅活苗以及小反芻獸疫活疫苗,并在4 月對羊只進行了伊維菌素注射,已達到驅蟲效果。
通過對患病羊只進行檢查后得知,在發病的17 只羊中,6 月齡左右的羔羊就有15 只,剩下兩只為青年羊。在羊患病后逐漸消瘦,精神萎靡不振,飲水量增加,但食欲卻明顯降低,皮毛粗亂不潔,可視黏膜蒼白無光,體溫與往常無異。患病羊只放牧期間行走無力,經常臥著,無法緊跟羊群;初患病羊只經常排出不成形軟糞,在病情的逐漸加重下,病羊將出現腹瀉現象,糞便中有黏液且能夠看到黃白色大米粒樣物。這些患病羊只中有一只肛門處出現一段白面樣帶狀物,細細觀察確認為多節片連成的扁平帶狀蟲體。有的病羊受長期病癥折磨,還會出現流鼻涕與咳嗽;有的出現鳴叫、回頭望腹以及胃腸脹氣等現象。當病情特別嚴重時,病羊還會仰頭倒地不起,存在抽搐、痙攣等神經性疾病,口角流泡沫,咀嚼次數頻繁,易死亡[3]。
對消瘦十分明顯的患病死羊進行剖檢后得知,腹腔滲出液相對較多,肌肉顏色較淡,可視黏膜蒼白。剪開小腸腸管其中有黃白色扁平帶狀蟲體多條,蟲體共由3 部分組成,包括頭節、頸節和許多節片,蟲體整體長1~3 m,頭節很小,但有吸盤4 個,腸壁有大量黏液且存在出血現象,水腫情況明顯,腸壁明顯增厚。血液十分稀薄,心肌變薄、變軟,各臟器顏色較淡。
在檢查羊群糞便時,采集10 g 置200 mL 燒杯中,送往實驗室檢測[4]。通常使用飽和鹽水漂浮法,將150 mL 飽和鹽水添加至10 g 的羊糞便中,并使用60目銅篩過濾攪拌后的糞便,在燒杯中加入攪拌后的糞便和100 mL 飽和鹽水,放置0.5 h,然后用蟲卵吊環蘸取上清液實施鏡檢。結果顯示有大量莫尼茨絳蟲的蟲卵存在于病羊糞便中。
結合羊只患病情況、臨床癥狀以及檢查結果,最終確認這些羊只患莫尼茨絳蟲病。
6.1.1 基于提前預防原則,將羊莫尼茨絳蟲出現概率降至最小
防疫成效是決定羊養殖收益的關鍵要素,必須得到充分重視,尤其是在規模化養殖中,看似小小的疏忽,時常會引發大范圍的養殖損失,只有做好預防措施才能減少羊患病的可能性。為此,“提前預防”理念必須深入到每一位羊養殖戶心中[5]。一方面,畜牧部門要重視對養殖場羊莫尼茨絳蟲病的防治培訓,通過下鄉演講的方式,深入養殖場內進行指導工作,將羊莫尼茨絳蟲病與相關防疫知識,向基層養殖人員進行科普,強化他們的防疫觀念;另一方面,養殖人員也可以自行上網查閱資料、購買相關的圖書加強對羊莫尼茨絳蟲病的學習,掌握更多的防疫技巧和知識,并立足于本場養殖現狀,擬定適宜的養殖規劃和防疫方案,以期讓羊少受莫尼茨絳蟲病的侵襲。日常檢疫工作應注意對羊日常狀態的觀察,在發現羊莫尼茨絳蟲病后,務必及時尋求專業獸醫進行治療,做到盡早、盡快治療,留出專門的隔離區用于隔離病畜,如若病癥嚴重要即刻上報相關部門,防范羊莫尼茨絳蟲病的大肆蔓延。
6.1.2 基于生態優先原則,促進羊養殖方式的轉變
一是推行養殖環境準入制度,養殖產業逐漸步入優化升級階段,選址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選址合理與否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周邊區域的環境狀態,為此,一定要構建起可行的養殖場建、審、批制度。在實際選址過程中,需立足于本地土質條件、建設規劃等合理調度,秉持不靠近人群聚集區、不靠近水源地的基本原則,以保證養殖廢物、廢水能夠就近消納[6]。二是重視對養殖環境的保護力度,消滅中間宿主地螨,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更新牧地、農牧輪作以及種植高質量牧草等措施。同時重視對固化養殖模式的革新,如何以綠色化手段實現羊養殖是重中之重,唯有形成生態化羊養殖模式,方可從本質層面處理好養殖過程中的污染問題,而研發推廣綠色獸藥、生態飼料已成當務之急;同時應落實好養殖過程中的諸項檢疫事宜,自根源處消除引發環境污染問題的因素,平時注意做好抽查抽檢工作,維系養殖產業同當地環境的平衡性,為羊養殖的長效發展打好根基。
6.1.3 基于管理維護原則,將日常養殖事宜逐一抓好
一是要抓好藥物防控事宜,此舉是開展羊莫尼茨絳蟲病防控的關鍵手段,可以切實高效地控制羊莫尼茨絳蟲病出現和蔓延的速度,在實際施行時,立足于場內養殖現狀設置完善的防控機制,依循技術方案的相關要求推進藥物防控事宜,強化羊的免疫機能;二是要抓好消毒殺菌,常用到的消毒液主要有氨水、燒堿水等,除了定期按時對場內環境進行充分消殺外,為提升消毒成效還要注意消毒液的交替使用,不留任何死角,將圈舍每一個角落逐一進行消毒;三是要抓好飼喂管理事宜,羊唯有具備強健的體魄才能更有效地應對疫病的侵擾,應盡量少喂洼地、溝邊或常被羊糞污染的飼草。養殖場可以采用“以放牧為主、補料為輔助”的養殖模式,既可以讓羊進食更多天然飼料也可在進食的同時多多運動,繼而強化體質。
6.1.4 實行預防性驅蟲
羔羊放牧的第30~35 d,進行第1 次驅蟲,隨后于15 d 再實施第二次驅蟲。給羔羊驅蟲的同時,也要對成年羊進行驅蟲,因為成年羊往往是帶蟲者。驅蟲后的羊不要在原地放牧,要及時轉移到清潔過的安全牧場。感染家畜糞便表面存在的黃白色孕卵節片較為明顯,涂片鏡檢可見灰白色特征性蟲卵較多,飽和鹽水浮集法檢查糞便時亦可發現蟲卵。鑒于幼畜在早春放牧時極易遭受感染,所以可在放牧后4~5 周時用吡喹酮和阿苯達唑等藥物驅蟲,2~3 周后可再進行第2 次驅蟲。驅蟲后應及時將羊群轉移至清潔的牧場和圈舍,進而有效減少莫尼茨絳蟲病的發生。
6.2.1 西藥治療
在具體治療過程中,按羊體重使用藥物,吡喹酮10~15 mg/kg 用藥,最佳服藥時間為傍晚,于次日清掃羊圈后,運用5%的克遼林溶液或消特靈對整個羊圈實施消毒工作,集中堆放羊糞便,第二日傍晚使用80 mg/kg 的硫酸二氯酚,也可以用水稀釋后對病羊進行喂服。若在羊患病期間存在腹瀉且較為嚴重,可采取口服補液鹽與肌肉注射慶大霉素的方法。如果病羊營養十分缺乏,可對其靜脈注射10%葡萄糖,大約在300 mL 左右,連續注射3 d,每天1 次,并配合注射0.2 mg 維生素B12、2 mL 含硒的牲血素,以此來保證治療效果。
6.2.2 中藥治療
中藥不同于西藥治療,更注重藥物間的科學搭配。第一種配方:取鶴虱、檳榔、蘇木各6 g 和貫仲9 g 以及南瓜子30 g,將這些中藥混在一起研成細末,加水沖服。第二種配方:鶴虱、皂角6 g 和貫仲、馬鞭草、使君子9 g 以及川椒30 g,將這些中藥混在一起研成細末,加水沖服。這些配方沖服后可以直接對病羊進行灌服,也可以添加至小米湯內,但需要注意必須在當天服用完,可采取2 次灌服。
結合本次研究表明,羊莫尼茨絳蟲在羊群中的整體病感染幾率為34.1%,成年羊只感染較少,多存在于0~6 月羊只中,感染比例為51.1%,而6~12 月的羊只感染率則為35.5%。此病傳染源多為帶蟲羊及已患病羊只,羊莫尼茨絳蟲能寄生于牛、羊小腸內,隨著糞便的排出,孕卵節片或蟲卵將會被帶出,被中間宿主地螨吞食,隨后逐漸發育為帶感染性的似囊尾蚴,在羊群食后便會被感染,若此時預防與治療不及時,極易導致患病羊只死亡。所以,必須加強管理,做好提前預防,積極轉變羊養殖方式,重點為日常養殖,實行預防性驅蟲,同時科學運用中西藥治療手段,將羊莫尼絳蟲病的發生幾率降至最低[7]。
綜上所述,羊莫尼絳蟲病的防治主要對圈舍及放牧環境實施管控,通過嚴格執行驅蟲措施,在杜絕“病從口入”的同時,全面降低該病的發生幾率,從而保證羊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