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吳婷

“我們的島嶼正在一個接一個被海洋淹沒。”在第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馬爾代夫總統薩利赫表示,“如果我們不扭轉這種趨勢,馬爾代夫在本世紀末將不復存在。”
在印度洋一個綠寶石色的潟湖中,一座漂浮城市輪廓初現。這個城市由5000 個建筑物組成,包括房屋、餐館、商店和學校等,17公里的漂浮道路穿越其間。這座漂浮城市或將成為數十萬馬爾代夫人的新希望。
漂浮城市預計可容納2 萬人,從馬爾代夫首都馬累乘船到此只需5~10 分鐘。按計劃,從2023年開始,平均每年將會有1000 個房屋運輸至潟湖,整座城市將于2027 年完工。
設計該漂浮城市的荷蘭建筑公司Watertudio 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科恩·奧爾修斯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圖景:彩虹般的房屋、沙石鋪成的小路、水上出租車……建筑師將作為“城市醫生”,“通過荷蘭漂浮建筑的技術,建造漂浮城市,讓馬爾代夫人從氣候難民變成氣候革新者”,以水為良方,以生態友好、可持續、綠色的方式在水上延伸城市。
漂浮城市會與一個巨大的水下船體相連接,船體下方通過可伸縮的高蹺結構固定在海床上,“高蹺”將允許城市在一定范圍內垂直移動。這種設計使得城市免受洪災之擾,即便面臨海嘯,漂浮城市也如同一張漂浮的毛毯。他們還會將潟湖700 米深、5℃的海水抽出,以冷卻城市。
不過,漂浮城市仍面臨種種挑戰:在一無所有的印度洋上,如何確保原材料的供應?為了保護潟湖生態環境,所有建設工程都將在馬累附近的干船塢上進行,如何將建設、組裝好的漂浮模塊運輸至潟湖也是一個重要議題。
2022 年8 月,這座“藍色城市”的首批漂浮公寓迎來開幕式,而在2024 年居民開始住進漂浮城市前,其是否真的能贏得馬爾代夫人的喜愛仍是未知數。
這座漂浮城市不是人類的首次嘗試。
20 世紀60 年代,美國建筑師巴克明斯特·富勒設計了一個大膽的烏托邦,被稱為“特里頓城”。它由四面體模塊組裝而成,有一個容納5000 人的漂浮社區、一所小學、一家超市,還有幾家特色商店。
幾乎與此同時,日本建筑界興起新陳代謝派,極力主張用新技術解決問題,其中有建筑師提出“海洋城市”“漂浮城市”等計劃。
韓國釜山港也在建造漂浮城市。這個城市的底座采用一種特殊的生態巖石制成,比水泥更堅硬,足以抵御洪水、海嘯,甚至5 級颶風,項目有望于2025 年竣工。
在擁擠的城市環境里,法國里昂政府也將目光轉向了水上,這里正在建設一座漂浮劇院。
2021 年,專注于適應氣候變化的全球適應中心總部搬進迄今為止最大的漂浮辦公室。該辦公室位于荷蘭鹿特丹。鹿特丹曾推出世界上首個漂浮畜牧場,可飼養40頭奶牛,為城市供應牛奶、奶酪、酸奶等。
現在,從大部分漂浮建筑項目中都可以看到荷蘭建筑師的身影,在這個歐洲海拔最低的國家,荷蘭人學會了與水斗爭并共存,也率先大膽構想出可持續的漂浮建筑。眼下,全球各地都面臨氣候變化和城市病的挑戰,漂浮建筑正悄然出現在世界各個角落。或許,漂浮城市將成為人類未來發展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