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峻 ,冷智輝 ,許 磊 ,鄒 慶
(1.空裝駐南昌地區軍事代表室,江西 南昌,330024;2.航空工業洪都,江西 南昌,330024)
空中驅離是指為保護敏感空域、海域不受偵查或騷擾,使用航空飛行器,綜合采用多種非武力技術手段和飛行動作,干擾目標飛行器任務開展,迫使其遠離敏感空域、海域的一種空中對抗戰術。空中驅離實施過程中,常與空中截擊、空中巡邏、空中護航、空中阻擊、空中封鎖等戰術緊密結合、靈活運用。面對日益緊張的周邊環境,空中驅離已成為航空兵部隊的常規任務,提升空中驅離的作戰效能迫在眉睫。
1987 年9 月,北約空軍的一架P-3B 型反潛巡邏機,在巴倫支海上空的前蘇聯沿岸執行偵察任務,前蘇聯派出一架蘇-27 飛機前往驅離,該飛機在第3 次逼近P-3B 時,從P-3B 的右翼下方高速掠過,用垂直尾翼在P-3B 右側的一號發動機上,像手術刀一般劃開了一個大口子,P-3B 差點墜毀,而蘇聯戰機也因垂尾損壞很快返航。這就是著名的“巴倫支海上手術刀”事件。

圖1 “巴倫支海上手術刀”事件
2019 年8 月,俄羅斯國防部長乘坐的專機在途徑波羅的海上空時,被一架北約F-18 戰機試圖攔截,護航的蘇-27 隨即緊急出動,直接從F-18 的下方切入,逼迫F-18 只能左轉,但是F-18 在轉向之后,卻依然在監視俄羅斯專機,蘇-27 只好亮出導彈進行鎖定警告。 F-18 最終被成功驅離[1]。

圖2 北約F-18 戰機被蘇-27 驅離
2014 年8 月,一架外軍P-8 偵察機闖入東海上空偵察,我軍派出一架殲-11 飛機進行驅離。 外機無視我機電臺喊話警告,我機以90 度角從外機機頭掠過,向其展示機腹掛載的武器,發出嚴重警示,外機最終掉頭返航[2]。

圖3 殲-11 飛機驅離P-8 偵察機
1) 對抗行動非武力
空中驅離一是多發生于和平時期,雙方未進入交戰狀態;二是對抗多發生于靠近驅離方的領土、領空、領海或公海演習區的敏感空域,卻未構成對主權的實質侵犯;三是被驅離方多使用不攜帶武器的飛行器進行偵察和騷擾,不構成直接武力威脅。因此為防止事態擴大和沖突升級,驅離方會最大限度保持克制,盡可能不使用殺傷性武器。
2) 對抗事件敏感度高
空中驅離的雙方軍事實力基本旗鼓相當,都具有較為成熟的指揮系統和空中對抗裝備。特別是在熱點地區和關鍵時期,空中驅離是大國對抗的最前線,驅離頻次多,新聞關注多,對抗過程一旦失控,極易引發軍事、外交事件,造成較大國際影響,2000 年南海撞機事件就是典型負面案例。
3) 對抗措施揚長避短
空中驅離在實施過程中,通常分為跟蹤、伴飛、監視、取證、警告、警戒、干擾等多個對抗階段,視情逐步升級。 從我國周邊的形勢來看,被驅離的空中目標多為外軍中遠程偵察機、反潛巡邏機、中大型無人機等特種飛機,該類飛機通常裝備大型渦槳或渦扇發動機,機體平臺較大、飛行穩定性較高、航時航程較長,中低空和低速性能好,電子戰和偵查設備多,但速度不快、機動性較差、基本不攜帶武器。我軍執行空中驅離任務多為第三代戰斗機,高速高空性能良好、機動性能優秀、可攜帶攻擊武器,但低空低速性能一般、航程航時相對較短。 因此,空中驅離的對抗雙方都會充分利用各自裝備的技術特點和不對稱優勢,在空中斗智斗勇斗法,力爭以最小的代價完成既定任務。
空中驅離過程中,飛行員根據不同的對抗階段,靈活運用國際通用標準的飛機肢體動作,結合己方飛行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機載裝備,采用多種方式向對方施加壓力,以達成驅離目的。比較常見的驅離方式主要有:
1) 電臺喊話
驅離方在雙方電臺通信距離內,采用國際公用的無線通信頻道,以電臺話音方式向目標方宣告驅離要求。該手段簡單、安全、便捷,但存在不同語言文字需翻譯且易被誤解、喊話無實質對抗壓力、聽而不聞等缺陷。
2) 飛機攔截動作信號
驅離方在雙方視距范圍內,以信號告警和動作告警的方式[3],向目標方表明驅離意圖。該手段直觀、清晰易懂,但存在威懾力度不足、目標方視而不見等不足。
3) 光電磁干擾
驅離方使用機載干擾設備,在作用范圍內向目標方發射強光、激光、電磁波等干擾,影響目標方飛行員目視能力,飛機光電探測設備和通訊、導航、雷達、偵察等設備,干擾目標方飛行員信息的獲取和判斷。該手段威懾力度較大,對抗壓力較強,對設備要求高,使用復雜,存在一定不可預見后果。
4) 模擬攻擊和警告性射擊
驅離方一是使用機載火控雷達照射,并持續鎖定目標方,表明已做好開火前準備;二是在被攔截目標的側方,平行略靠前,用單炮向前方射擊[3]。表明可隨時開展攻擊。上述手段威懾力度極大,對抗壓力極強,但也存在易泄露雷達特性信息,易導致誤傷等不良后果。
5) 飛行阻礙
驅離方利用己方裝備的技術和性能優勢,占據空中有利位置,對目標方施加多種飛行阻礙,影響其正常操縱。常用做法包括外逼、迫降[3]、釋放燃油、尾焰噴射、尾流擾動等。上述手段威懾力度和影響不一且各有利弊,如釋放燃油范圍難以控制,且減少飛機作戰半徑;發動機尾焰噴射危險系數高,效果不易控制;飛機尾流擾動不直觀,條件嚴苛,易被躲避;動作外逼要求雙方飛行器近距離產生干涉,實施風險很大,易導致飛行器安全事故。
根據以上研究,和平時期進行空中驅離任務,驅離方應盡量采用非武力的方式,對目標方施加強烈干擾,促使盡快飛離任務空域。但傳統的驅離手段和方法存在諸多不足,驅離過程存在一定安全風險,要求驅離方飛行員具備較高的對抗技能,同時也對未來執行空中驅離任務的飛行器和專用驅離裝備提出了更高要求。
執行空中驅離任務的飛行器應具備以下特征:一是飛行包線能夠全面覆蓋對方飛行器,基本飛行能力無短板;二是操縱靈敏、機動性好、航程航時較長,與目標飛行器對抗能力優良; 三是具有高速飛行能力,便于迅速到達對抗空域;四是裝備經濟性好,設計采購維護使用綜合成本較低。
飛行器掛載的專用驅離裝備應具備以下特征:一是驅離方式直接有效,威懾力度大;二是驅離過程安全風險低,效果可控、使用成本低;三是可根據任務要求靈活裝卸,不影響載機其他系統工作,通用性好。
根據空中驅離裝備的使用需求,結合我國目前現有裝備的情況,采用某型飛機掛載煙霧干擾吊艙進行空中驅離,可在保證飛行器安全的基礎上,達到“傷害性不高,侮辱性極強”的驅離效果。煙霧干擾吊艙采用飛行表演所使用的液體拉煙器技術改進,可在空中形成100m 左右的煙霧干擾區,干擾區中的有色煙霧作用于目標方飛行器,即嚴重影響其飛行視線,又影響其發動機穩定工作,可對目標方造成巨大的工作壓力,從而迫使其遠離指定空域。經分析,這一空中驅離手段方式新穎、安全性高、威懾能力強,驅離效能高。
煙霧干擾吊艙掛載于某型飛機機體的腹部,噴液管路沿機身蒙皮到發動機尾噴口附近(見圖4)。飛機到達目標方飛行器的前方,啟動煙霧干擾吊艙噴出拉煙液,拉煙液經發動機尾焰加速擴散出煙霧帶,并在空中形成較為穩定的煙霧區。驅離方飛行員根據雙方飛行器位置關系和煙霧區范圍,操縱飛機將煙霧區覆蓋目標飛行器,可連續噴射煙霧以加強干擾威懾,也可斷續噴射煙霧以延長干擾時間。

圖4 某型飛機掛載煙霧干擾吊艙示意圖
根據某型飛機和煙霧干擾吊艙的使用特點,通過理論分析,有正前方平飛、快速橫滾機動、水平“S”形機動3 種使用方式。
1) 正前方平飛
驅離機處于目標機正前方,保持與目標機相同的速度,持續釋放煙霧,煙霧面積較小、煙霧濃度高,適用于敵機意圖進入我方敏感區域時的驅離任務。工作示意見圖5。

圖5 正前方平飛示意圖
2) 快速橫滾機動
驅離機在目標機的飛行路徑上做快速橫滾機動,持續或斷續釋放煙霧,煙霧面積較大、煙霧濃度較高,適用于警告后敵機仍不飛離敏感區域的驅離任務,工作示意見圖6。

圖6 快速橫滾機動示意圖
3) 水平“S”形機動
驅離機在目標機的飛行路徑上做水平 “S” 形機動,持續或斷續釋放煙霧,煙霧面積大、煙霧濃度較小,適用于經警告后,敵機改變航線意圖從側向進入敏感區域的驅離任務,工作示意見圖7。

圖7 水平“S”形機動示意圖
1) 煙霧噴灑干擾效果良好,滿足空中對抗需求
一是工作安全性高:驅離機使用煙霧干擾吊艙噴灑煙霧,距離目標飛行器相距約100 米,在此安全距離范圍內,可對目標飛行器施加干擾,干擾方式和時間安全可控;二是驅離效果好:煙霧干擾吊艙可根據任務需要,噴灑不同濃度和作用范圍的煙霧,影響目標方飛行員視覺觀察, 既對其產生強大心理壓力,又不對目標飛行器和飛行員造成實質損傷,最大限度避免沖突升級;三是綜合使用成本低:煙霧干擾吊艙的使用維護簡單,保障性好,無需其他設備配合,使用壽命較長,使用耗材低廉。
2) 煙霧噴灑技術成熟可靠,能夠快速形成戰斗力
煙霧干擾吊艙充分繼承液體拉煙器的技術方案,液體拉煙器主要用于飛行表演,技術成熟可靠,應用經驗豐富,僅需對拉煙液箱和拉煙液進行功能改進,吊艙對飛機平臺本身的要求較低,可快速改裝、快速訓練、快速應用。
3) 某型載機綜合優勢
一是飛機平臺優勢,某型飛機具有良好的高、低速飛行性能和高機動飛行能力,大速度優勢可快速抵達任務區,低空低速高機動優勢能夠覆蓋外軍巡邏機、偵察機等典型驅離目標的飛行包線,勝任跟蹤、伴飛、監視、取證、警告、警戒、干擾等多類任務,掛載空—空導彈后可進一步提高驅離的威力;二是教練機雙艙優勢,前、后艙飛行員可進行任務分工,前艙飛行員負責對抗飛行、實施干擾,后艙飛行員負責干擾效果評估、驅離過程取證等工作,有效減輕單人操作負擔;三是使用成本優勢,某型飛機使用壽命長、采購及使用成本低,執行空中驅離任務可有效節省戰斗機寶貴的飛行小時壽命,降低任務成本。
某型飛機掛裝煙霧干擾吊艙可用于空中驅離,總體技術成熟可靠,驅離效果優秀,戰斗力形成速度快,使用成本低、綜合作戰效能高,值得進一步開展工程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