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竹
大豆根系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將茶樹與大豆套種,可提升地力,減少化肥用量。油菜根系發達,根部的分泌物能活化土壤中的磷和鉀,使土壤得到改良。她和團隊推出的“茶豆間種”模式,使茶園的土壤質量得到極大提高,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稱贊。
由于推廣種植面積大,參與茶農多,為了兌現自己親臨指導的承諾,廖紅常常凌晨5點起床,從福州包車到安溪等地,走三四個小時山路趕到茶園
2015年,作為高層次人才,46歲的廖紅被福建農林大學聘為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在福州安頓下來后,她經常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帶領團隊深入基層,把研究“搬”到田間地頭。
對于科技下鄉的緊迫性,廖紅有過兩次感觸頗深的經歷。一次,她在學術會議上分享自己讓大豆少施肥多增產的科研成果,被一位老教授當眾質疑:“您論文發得挺好,但中國的大豆種植有多少是按您的方法去做的?您的研究被農民認可了嗎?”老教授的質問讓廖紅深受觸動。還有一次,廖紅在江西看到一位老人為了讓自家大豆高產,蹲下身子一棵一棵地為大豆施氮肥。作為農業專家,廖紅知道這樣施肥反而會讓產量更低,但這種常識農民居然不知道!
到福建工作后,改良茶樹種植技術成了廖紅新的研究方向。她首先在安溪、武夷山、福鼎等地開展生態茶園研究,走訪了很多茶企、茶農,采集各類茶青樣本,收集不同土壤標本,進行大數據分析,并建立了福建省第一個科技小院(為科技助農,國家派農業科技人員下鄉所駐扎的小院,通稱科技小院)。
廖紅發現,福建茶園土壤多為酸性,重金屬超標,一旦施肥過量,發生淋失(土壤中的養分被水帶走),就會造成水體污染。一般來說,高海拔的茶比低海拔的茶好,山上的茶比水邊的茶好,就是因為受了土壤因素的影響。
廖紅開始在試驗田里用套種的方式保護土壤。大豆根系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將茶樹與大豆套種,可提升地力,減少化肥用量。油菜根系發達,根部的分泌物能活化土壤中的磷和鉀,使土壤得到改良。將油菜與大豆交替輪作,能讓茶園的土壤質量得到極大提高,還能抑制雜草生長。茶農不必再用除草劑,進一步減少了環境污染。
這種“茶豆間種”的生態模式大獲成功,2018年廖紅向社會征集合作者,準備大規模推廣。廖紅承諾,凡是合作者,她都會到茶園進行技術指導。沒想到報名者踴躍,一個承包800畝茶園的茶農一下子試種了500畝。
由于推廣種植面積大,參與茶農多,廖紅為兌現親臨指導的承諾,常常清晨5點起床,從福州包車到安溪等地,走三四個小時山路趕到茶園。完成一天的調研和指導,她趕回福州時往往已是深夜,很是辛苦。
茶農們發現,按照廖紅“茶豆間種”生態模式試種后,套行間雜草不見了,土地肥力見長了,茶葉品質提高了。那個種了500畝茶園的茶農僅此一項一年就節省了100萬元左右費用。后來,福建省農業農村廳將“茶豆間種”生態模式向全省推廣。廖紅動情地說:“科技特派員打通了科學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茶農的經驗把我們的理論水平又提升了一公里,這個制度真的非常好!”
柚農采用她提出的化肥減量辦法,增收近50%,甜度也提高了,高興地說:“聽科學家的話,沒錯!”
福建不僅是茶鄉,還盛產蜜柚。2016年,廖紅和團隊在平和縣建立了科技小院,經常到現場指導柚農科學種柚。
一天,廖紅在平和縣坂仔鎮五星村考察,看到滿山的柚子樹套著“白色項圈”,很驚訝,一問才知道,原來柚農怕在樹冠內施肥會傷根,就在樹冠滴水線外圍施肥。柚農們很苦惱,告訴廖紅,雖然他們每年施肥都很足,但果實依然長得不好。
廖紅挖開土層后發現,柚子樹的根須主要分布在距離柚子樹主干20~80厘米處,柚農在樹冠滴水線外圍施肥,樹根難以吸收,相當于把飯喂到了鼻子里。隨后,廖紅帶著科技小院成員走遍全縣15個鄉鎮,采集了3600余份土壤樣本開展研究,發現90%的表層土壤樣品pH值低于5.0,而適合蜜柚生長的土壤pH值為5.5~6.5。這讓廖紅找到了平和縣土壤酸化、板結嚴重的原因:柚農施肥量過大,超過了柚樹養分吸收范圍。
經過多次試驗,廖紅和團隊提出“減肥壓酸,補鎂增效”的蜜柚綠色提質增效技術,在坐果期、穩果期、壯果期、采果期根據不同的養分需求定量施肥,嚴格控制氮、磷、鉀肥使用量,同時適量補充鎂肥。廖紅團隊把這套方案稱為“減肥套餐”,來到五星村科技小院推廣。柚農們紛紛前來咨詢,但對這位女科學家提出的蜜柚化肥減量辦法有不少顧慮。一個叫林新民的柚農提出了很有代表性的疑問:“化肥下少了,柚樹苗吃不飽,不掛果咋辦?”廖紅說:“虧了算我的,我承擔你的損失!”有了這句話,林新民吃了定心丸,決定拿出110棵蜜柚樹給廖紅團隊做化肥減量試驗。
第二年,林新民用來試驗的蜜柚收成比原來增長近50%。林新民當眾掰開蜜柚給鄉親們品嘗,大家都說水分足,沒有木質化。林新民拿去一測,甜度達到13以上(蜜柚甜度一般為10~12)。這是林新民第一次種出這么甜的柚子,他向村民們宣傳:“聽科學家的話,沒錯!”
同樣采用了廖紅團隊“減肥套餐”的柚農賴國永,蜜柚一掛果就被數家企業訂購一空,價格從往年的每斤2.9元漲到3.46元。賴國永扳著手指頭一算,自家500棵蜜柚樹增收2萬多元。他喜滋滋地說:“下一年再加把勁兒,收入還會往上躥,日子就像蜜柚一樣甜!”
“要想把科技創新推廣到田間地頭,就得和農民打成一片,讓自己比農民更像農民。”
身為一名農業科學家,廖紅深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也知道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團隊的力量才能做成更多的事情。她的團隊有近50名研究生,她經常對他們說:“要想把科技創新推廣到田間地頭,就得和農民打成一片,讓自己比農民更像農民。因為鄉親們一看你握鋤頭的姿勢,就知道你是不是真把式。”
廖紅最喜歡下到田間地頭,一邊干活一邊講,向學生們分享自己數十年來的研究經驗與成果。同時,她還樂于向當地的“土專家”“田秀才”請教,因為他們的一些土辦法往往能發揮奇效。在她的實驗室,本科生從三年級開始就會定期到田間地頭實習,接觸土地、接觸農民,了解生產一線的情況。廖紅每次帶學生去茶園實踐,即便到了飯點兒也要和學生一起先把試驗做完。
2019年,博士生劉楊記憶最深的有這么一件事:有一次,他跟隨廖老師去安溪茶園取樣,廖老師親手去挖茶樹根,并給大家示范技術要領。中午快要吃飯時,突然下起了雨,廖老師怕采集的土壤樣本被淋濕,就把那袋樣本抱在懷里,即便滑倒了也抱著不放。在廖老師看來,土壤樣本就是她心中的寶,也是她科技創新的來源。
比起發表論文,廖紅更看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她認為對于一個學生的評定應該采用更多維的考核體系。在廖紅的實驗室,每學期都會有一次全體師生參加的學術大比武,每個學生準備10分鐘的演講,由現場評委老師和學生進行打分,分別考核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態度、思想品德等,既保證評定的公平公正,又能展現學生的綜合能力。
平時教學中,廖紅很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她的實驗室,研究生研二之前可以在實驗小組之間自由流動。廖紅認為,學生多跟幾位導師學習,有利于準確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更好地把興趣融入學習中。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廖紅作為科技特派員向總書記匯報了她和團隊為推廣“高效生態茶園建設方案”所做的努力。總書記聽后,肯定了她和團隊所做的工作,并叮囑大家,鄉村振興要靠科技創新,科技人員就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總書記的話讓廖紅非常振奮,也更加堅定了用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信念。
2023年,廖紅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對于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決心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在田野里繼續奮斗,讓更多科研成果在祖國大地上生根發芽。
【編輯: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