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諾
在我國城市經濟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城市居民教育需求越來越高,社區教育也逐步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如今,為了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僅依靠有限的老年大學遠遠達不到預期目標,這就需要整合老年大學與社區老年教育工作。在融合教育理念下,創新老年教育模式,調動老年人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真正提高城市老年教育質量,保障老年教育水準顯著提升。
一、老年大學發展情況分析
近些年,我國老年教育蓬勃發展,引起了社會和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在老年大學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老年大學逐步向郊區輻射辦學,但仍缺少規模大、專業化強的老年大學。一些老年大學對學生的入學條件有限制,使許多老年學生難以享受大學資源。第二,政府對老年大學資金投入少,遠遠比不上其他全日制大學。多數老年大學由政府出資,缺少其他資金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建設和發展質量。由于經費投資不足,學校硬件和軟件條件較差,設備和課程資源建設也相對匱乏。第三,老年大學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存在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比例失衡的問題。兼職教師的選聘影響著師資的穩定性,很難創新老年大學教學模式,無法保障教育高質量發展。第四,課程設置單一,不少老年大學開設的課程主要以文娛類為主,沒有承擔起綜合全面的教育功能,更傾向于老年活動中心,不能滿足新時代老年人多元化學習的需求。
二、老年大學與社區老年教育的共通性
第一,服務對象大致相同。黨和國家多次提到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城市的重要舉措。構建學習型城市的主要陣地就是社區,力求做到人人、處處、時時皆學習,提升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質及心理素養,因此社區的所有居民都是社區教育的培訓對象。而老年大學的授課群體只是社區內的部分人群,即老年人。但在現實中,由于處于學齡段的孩子和中青年上班族選擇社區學習的人數并不多,因此社區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老年人。所以說兩者在服務對象也是老年人。
第二,交叉的工作內容。社區教育的工作內容主要集中在興趣培訓、文化素質和思政素質教育上。老年大學不僅要整合大學的師資力量和技術優勢,而且要根據學員的實際需求開發合理、有特色的教育課程,進行資源建設,開展政治引導與技能訓練。因此,老年大學和社區老年教育有相互交叉的工作內容,可充分利用社區教育教學資源,促進老年大學與社區老年教育深度融合。
三、老年大學與社區老年教育融合發展策略
(一)加大老年大學社區化發展力度
要加大老年大學建設力度,推動系統與合作辦學,讓更多老年人享受老年教育,豐富老年人生活體驗,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心理健康素養及興趣技術能力。對于具有一定規模的老年大學,需加大硬件投入與軟件支持,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資源與社區行政優勢,推動老年大學與社區老年教育融合發展。例如,2022年11月,天津開放大學老年大學與天津市津南區海棠街道達成共識,進行街校共建,海棠街“海棠銀發大學”作為天津開放大學老年大學的社區教學點正式揭牌。街校共建是老年大學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生動實踐,可以促使老年大學將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辦學理念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相契合,發揮學校的特色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智慧養老等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力求逐步完善分級體系建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與社區共筑街校共建的精品品牌,打造好百姓身邊的老年大學,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另外,社區要明確其職責和義務,向政府申請適當資金補助,以改善社區老年學校辦學條件。如今,在我國沿海地區,許多企業都有資金、實力和場地建設老年大學,政府可在企業未來發展、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扶持,并在初期設立專門人員進行管理,鼓勵企業在合規的前提下設立與經營老年大學,為退休職工提供繼續教育的保障。例如,老年大學可采取把老干部學習活動陣地向基層延伸的方式,將老齡教育推廣到社區,老年大學工作人員可到附近社區進行考察,通過實地走訪、聽取匯報、座談會等形式,了解社區居民人數、黨支部數量及黨員人數,通過建立區域黨群服務中心,將學習活動資源整合共享,實施“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即通過步行15分鐘,不僅可以滿足就醫、購物等日常生活需求,而且可以到社區看書、學習、與老師和學員進行專業交流等,達到教育方便化目的,拓展老年大學覆蓋面,增加老年教育供給,豐富社區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就近便利服務老年人。在這一過程中,老年大學要在充分利用老年教育主陣地的同時,積極探索在各社區開設老年大學講座活動,總結推廣“四就近”工作經驗和做法,統籌推進各項學習活動,不斷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和獲得感。
(二)老年大學與社區協同落實思政及心理教育工作
做好老年教育,要把提高老年人自身素質作為核心任務,教育和引導老年人積極提高身體素質和精神素養,使自身精神和身體都能得到充實與鍛煉。當前,在我國老齡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課程設計與內容是影響老年大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在傳統教育觀念下,許多老年教育工作者并沒有認識到當代老齡人群的發展需求,在教育內容設置上只注重對老人進行實操性技術訓練和體能訓練,而忽視對老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使老年人無法獲得內心滿足感與認同感。
老年思政教育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讓老年人坐在課堂上聽思政課,而是要在老年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運用混合式教學方式達到思政教育效果。這種教育方式并不僅僅局限在學校中進行,在老年大學與社區老年教育融合發展中尤其適用。在社區老年教育時應積極借鑒老年大學的專業教育內容及方法,加大對老年人的思政教育力度,通過提高老年人的思想認知水平,達到提高老年人綜合素質的目的。例如,組織老年大學學員與社區老年攝影愛好者共同舉辦書畫攝影作品展、藝術黨課、云上茶會、唱紅歌、講黨史故事等系列活動;在聲樂教學中選唱優秀革命歌曲“頌歌獻給黨”,在書法教學中書寫廉政、家風等主題,在攝影教學中采風城市美景、歌頌祖國建設成就,在健康養生教學中倡導健康和諧的養生理念等。2021年,天津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推出“四史”教育進社區,得到全市16個區社教辦、社區學院、老年大學的積極響應。2022年,“四史”教育社區大講堂獲得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稱號。
老年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樣是老年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據調研,現在很少有老年大學和社區教育部門專門為老年人開設心理輔導類課程。2022年,天津開放大學老年大學面向全社會老齡群體獨家推出備受老年人關注與喜愛的《幸福密碼》情感系列公益課程,每期課程一個主題,圍繞老年人在親情、愛情、友情等方面的情感心理和在人際關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展開討論與剖析,引領溫暖正能量,提供有力的觀點與價值。此課程的開設填補了過去以興趣實操性課程為主的老年教育,更關注老年群體的精神需要,從內心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及時緩解老年人的焦慮情緒和滿足老年人抒發表達內心情感需求的愿望。此類針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適時地走進社區。比如社區掌握所屬居民的家庭情況,要對獨居老人或有情緒問題老人作重點關注,通過專業的心理健康指導對其進行正面的情緒疏解,避免老年人把“心結”藏在心里,對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結合國家對老齡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老年大學要將老年教育看作一項社會責任,要做有溫度、有深度、有內涵的老年教育。
(三)共同開創多元化教育形式
目前,在我國老年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多數教育采取的是簡單課堂教學形式,此種教學方法很難調動老年人積極性,老年大學應推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老年大學需與社區融合發展,探索新型老年教育模式,促進老年教育與社區教育同頻共振及共同發展。老年大學可在社區建立書法、攝影、聲樂、茶藝、繪畫等老年教育體驗中心和活動中心類型的體驗基地。在具體發展時,社區人員和老年大學教育工作者應聯合組織“室內+戶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把老年人的學習與各種形式的文化體育活動結合起來。社區人員和老年大學教育工作者要聚焦“康養學游”等教育項目,樹立精品意識,開發優質老年教育產品,依托系統辦學優勢整合各類資源,引進優勢項目,不斷提高老年教育辦學層次和品質,從而持續完善老年教育的服務功能。同時,社區人員和老年大學教育工作者應建立多層次、開放式、綜合性及大眾化的教育體系和培訓體系,在社區開展各種形式的老年教育培訓,確保老年大學及社區老年教育活動聯動,激發老年人參與的積極性,使老年人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得到持續提升。同時,社區可以定期與老年大學組織老年人聯誼活動,定期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展現老年大學教學成果和社區老年學員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例如,舉辦乒乓球、象棋比賽等文體比賽,使其在老年教育活動有更深刻的體驗。
(四)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實現資源共享
第一,加強對老年人遠程教育的宣傳。在老齡化社會發展中,老年大學教育已無法適應老年人的需求,若要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則需拓展教育渠道,這是實現老年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新時期,老年遠程教育是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對提升老年大學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進一步加強社區教育和老年大學的交流合作,實現兩者資源全面共享。老年大學通過不斷交流合作,共同探討發展規律,積極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以促進老年教育生態健康發展。老年大學和社區教育應協同落實國務院《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的精神,積極推進“互聯網+老年教育”,建設老年教育“空中課堂”,為老年人提供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等新技術服務。
一是師資共享。充分利用老年大學教學網絡及現有的師資隊伍等,將社會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構建科學的老年遠程教育網絡,不斷滿足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另外,現在有些社區已經建立社區教育的“師資庫”,聘請專家、教師和志愿者定期為社區居民進行教育普及。而目前不少老年大學面對的難題就是開設各類班級多、專職教師少,需要從校外聘請教師進行授課。如果兩者融合共享,可以從社區積累的“師資庫”中調任符合條件的教師到學校任課,能有利于兩者之間師資的穩定性。此外,要重視社會發展需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一些辦學成熟的老年大學應面向社區工作者舉辦針對老年教育的專業師資培訓,逐步形成一支更加精干、高效率的師資隊伍,以適應新時代要求。二是課程資源共享。老年大學可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在信息技術發展背景下,通過互聯網進行互動式教學,推動老年大學與社區教育相結合。依托互聯網為媒介,在進行老年教育過程中共享課程資源,優化教育形式,創新原有教育內容,不僅能為老年學員帶來新鮮的體驗,而且能切實擴大老年大學教育輻射,推動社區老年教育發展。例如,老年大學幫助更多老年人應用互聯網技術,跨越“數字鴻溝”,做到“智慧助老”。三是優化網絡課程設計,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老年大學從加強遠程教育網絡建設開始,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進行資源制作,通過組織社區居民收看老年大學遠程教育視頻,反饋教育信息,加強教育系統性工作,不斷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強化老年大學和社區老年教育統籌協調發展力度。2020年,天津市社區指導中心聯合老年大學推出“戰疫微課程”“居家微課程”“公益直播課堂”“聯合行動、樂學好課”等微視頻,通過天津終身學習網和老年大學網站分享,讓更多社區居民享受老年教育課程資源。天津開放大學老年大學持續開展在線直播錄播教學,在微信公眾號開設“玩轉手機”“快樂攝影”“聲樂互動”“幸福密碼”等特色課堂,制作誦讀天津黨史、原創歌曲、書法、繪畫、舞蹈、瑜伽、常見病預防、法律知識、育兒寶典、居家生活小竅門等近300節視頻課程,累計服務社區受眾達13萬人次。因此,在老年大學發展過程中要重視聯合社區開展遠程教育工作,共享老年教育資源,為更多老年教育學員提供優質的學習體驗。
如今,傳統教學方式已無法促進老年大學高效發展,老年大學需要改變傳統老年教育模式,實踐中需適應時代發展趨勢,與社區老年教育之間的聯系將更為密切,“社老融合”融合勢在必行。老年大學通過加大社區化發展力度、共同推進思政及心理教育、共同開創多元化教育形式、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實現資源共享等策略,推動與社區老年教育的有機結合,讓老年人能隨著時代發展而進步,在教育中安享幸福晚年。
注:本文系2022年度天津市終身教育研究計劃項目“情感心理教育融入老年教學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233)的研究成果。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