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揚
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價值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藝術來源于生活,閱讀與生活有著密切關系,將生活元素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可以提高閱讀教學水平,還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提高生活實踐能力。隨著現代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將閱讀教學與學生生活體驗相結合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一、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樹立閱讀生活化的理念
(一)運用生活化的閱讀教學語言
在注重素質教育的當代,尤其應該將“應試閱讀”轉變為“生活閱讀”,用生活化的閱讀教學語言不斷引導學生錘煉語言的藝術,感受閱讀在生活中的魅力。學生從幼兒開始就一直在進行語言學習,從幼兒園的口語交際過渡到小學書面語言的學習,學生的閱讀語言能力不斷提升,但是有些學生的理解和適應能力有限,在進行閱讀時很吃力。為了有效解決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生活化語言,引導學生感悟文本。例如,在進行六年級下冊《伯牙鼓琴》一文閱讀教學時,本篇文章是文言文,且篇幅較短、語言簡練,對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感情卻刻畫得非常細膩,但學生的經歷和資歷較淺,很難理解伯牙鼓琴中高山流水的意境,導致其不能理解“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這一舉動。此時教師就需要運用生活化的語言魅力,仔細雕琢,將此篇文言文翻譯成通俗易懂且富有感染力的生活化語言,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難能可貴的友情,從而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知音難覓的情感。除了有聲的語言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無聲的肢體語言,通過視覺信息渲染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形成具體、形象的思維,這種趣味化的肢體語言富有童趣,更容易被小學生所接受,使其理解閱讀中的新知識和新內容。語言的藝術在閱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語文教師要特別思考語文閱讀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用貼近生活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勾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生活化的閱讀情感體驗
小學生的年紀較小,生活情感體驗相對匱乏,而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是由具有豐富人生經驗和文學知識的作家所創作,所以小學生有時會存在理解上的困難。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蘊含豐富的情感內容,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比如《飛向藍天的恐龍》《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等課文帶領學生走進科技世界,讓學生感受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盤古開天地》《普羅米修斯》則將千百年前的神話故事徐徐展開在學生面前,富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豐富自身的生活情感體驗,以飽滿的熱情去影響學生,引導其去感悟生活中的情感,加深文本印象。以四年級下冊《飛向藍天的恐龍》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通過日常的動畫片或玩具大多數學生已經了解過恐龍這一生物,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標題想象一下飛向藍天的恐龍的形象,通過文字描述或簡筆畫的方式展現,然后帶著自己的理解閱讀課文,走進恐龍世界。教師在學生進行閱讀時不要過多闡述自己的情感,而是結合教材特點加以引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其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學生的情感領悟和表達能力是在不斷的閱讀與生活感悟中提升的,只有熱愛生活,愿意將自己的生活與閱讀相融合,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最佳體驗,在不斷的閱讀中參透生活的本質,從而用更飽滿的熱情去生活與閱讀。
二、關注語文閱讀教學各類“生活”
(一)關注學生生活
學生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審美情趣各有不同,教師要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準,時刻關注學生的生活動態,制定合適的方案,提升其閱讀水平。簡單來講,教師要有意識地鍛煉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感受、欣賞文章所體現的精神和價值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時,母愛一直都被稱作最偉大的情感,飯桌上熱騰騰的飯菜、洗得干干凈凈的衣服以及收拾得整整齊齊的家等,學生每天都會被母親的關懷與照顧圍繞,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喚起他們對這篇課文贊揚母愛的中心思想的感知。教師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進行課前導入,通過詢問學生與母親有關的話題引起學生對母愛這一問題的討論,讓學生分享媽媽為自己做過的最感動的事以及自己最想對媽媽說的話等,營造一個充滿感恩的課堂氛圍。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分享和飽滿的情感閱讀此篇課文,感受文章主人公母親對自己孩子質樸無私的愛和期望,思考文本所體現的母愛和自己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來自媽媽的愛的共通之處,同時將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記出來,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探討。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對一篇課文是否能夠理解和欣賞很大程度上源于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所以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閱讀時從喚起他們生活經驗的角度出發,讓其在閱讀中積累生活經驗,同時通過日常的生活感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關注作者生活
入選語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經過仔細挑選和斟酌的,作者的背景和閱歷自然也是豐富和不凡的。學生只有關注作者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理想抱負及其在某一領域的愿望和主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然而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對作者并沒有太多了解,教師也只是在必要時略微提一下作者的創作背景或生活經歷,以致于學生對作者的認知往往比較膚淺,缺乏自己的主觀思考,從而對教師表達的意思和傳遞的思想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例如,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這一課文選自著名文豪魯迅先生的《故鄉》,本文主要講述作者小時候與少年閏土相識、相惜,一起度過美好童年的故事,表現了兒童之間純真、質樸的友情及追求自由快樂的生活情趣。教師在帶領學生認識作者時,要結合文章中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及整個人生經驗和社會背景進行闡述說明。比如,魯迅小時候生活在怎樣的一個家庭,使他對與自己有著明顯差異的少年閏土產生如此深厚的情感,他又是在何時以何種心情寫下這篇文章來懷念他們之間的情感經歷。在學生眼里,魯迅先生一開始也許是嚴肅、莊重的形象,但在了解他的一些人生經歷之后便會發現平時一本正經的大文豪也有可愛、知情識趣的一面,打破了學生的刻板印象,對文章也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文章背后也許有作者波瀾壯闊的一生、也許有許多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這些都是通過對課文的簡單閱讀體會不到的,只有深入解讀作者的生活,走進關于作者的第一視角,才能理解課文、深入感知,完全吸收和消化文章中隱藏的思想情感。
三、創建富有生活氣息的閱讀課堂
(一)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當代教育應該是靈活的,要充分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營造富有生活化的課堂氛圍,將閱讀教學轉化成真實生動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處于具有生活氣息的課堂氛圍中。建立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師生共同進步,營造活躍的生活化氛圍,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導入部分與學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穩定學生的情緒,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例如,四年級下冊的《母雞》這篇課文,首先,作者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表達自己對母雞的討厭之情,其次轉折寫出母雞可愛勇敢的一面,表達自己對母雞的喜愛之前,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在作者筆下,我們看到作為母親的母雞教養、保護雛雞,為了自己的孩子辛苦付出的一面,充分贊揚了動物身上的母性光輝。那么教師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請問一下,你們喜不喜歡母雞呢?有沒有在現實生活或電視上看到過雞媽媽帶小雞呢?每當有人想要靠近小雞時,雞媽媽都會沖上去保護自己的孩子,非常令人感動。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課文《母雞》,一起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將對母雞的情感從討厭轉變為喜歡的。這樣的導入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抓住作者由討厭到喜歡的情感轉變這一要點,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進入課文研讀做情感鋪墊。小學語文閱讀生活化的內在需求是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閱讀課堂氛圍,所以在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力求將閱讀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創設生活化的閱讀氛圍。
(二)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
創設生活化課堂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尤其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教學、教育資源共享、現代多媒體手段技術等使課堂情境創設變得豐富多彩。因此教師可以運用聲音、影像、圖文等輔助閱讀的語言文字,讓學生的想象更具體,使其獲得更直觀、真實的生活感受。例如,在進行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的閱讀教學時,文章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地向讀者介紹了地球在全宇宙的地位及資源的有限,呼吁大家節約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播放一段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視頻,學生看到大量砍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亂扔塑料垃圾導致海洋中的生物受到不可逆轉的傷害、大量尾氣排放使天空變得霧蒙蒙等,這些直觀的影像可以讓學生受到視覺沖擊,感受到不愛護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對地球的傷害多么嚴重,從而萌生保護地球生態資源的想法和決心,對文本的中心思想也會領悟得更加深刻和徹底。同時,播放完視頻后,教師可以問問學生是否見到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如果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會如何解決?通過創設生活化的閱讀場景延伸文本內容,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使其獲得直觀的生活感受。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承擔的是傳播者的角色,所以教師要適當地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資料豐富學生的情感,開闊學生的視野,學會用生活化的角度看待問題更有助于學生領會文章主旨。
四、拓展閱讀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一)拓寬課外生活閱讀資源
學生是否能準確深入地領會一篇文章的核心內容和思想情感,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基礎,語文教科書中的文章數量有限,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必須進行課外閱讀延伸和拓展。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教材文本和學生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閱讀資料供學生閱讀,比如周刊、雜志、時文,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閱讀面,增加其閱讀量。例如,在帶領學生進行二年級下冊《傳統的節日》閱讀時,由于文本是以詩歌的形式展開,對各類節目的介紹較為簡潔,教師可以搜集一些課外閱讀資源,向學生詳細介紹相關節日的來源和習俗或相關小故事。比如七月七乞巧節的來源就是有關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教師可以在網上尋找一些文章向學生詳細介紹牛郎和織女感人的愛情故事,讓學生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萌生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除了文章介紹的幾個節日之外,我們國家還有許多節日,有的民族還有獨屬于自己的傳統節日,如傣族的潑水節等,這些都可以通過教師的資料普及來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通過課外資料的擴展,學生可以獲得一些有效信息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豐富情感體驗。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涉獵生活中的各種閱讀資料,比如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學生可以自己去圖書館翻閱資料或上網查詢來了解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相關信息,將寫得好的文章摘錄下來,在課堂上分享,從而積累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把握生活的時代脈搏。
(二)拓展戶外生活體驗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除了學習等日常生活,自然生活和人文生活也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自然生活多種多樣,四季輪回交替,春天踏春、夏天游泳、秋天感受豐收的喜悅、冬天堆雪人,奇妙的景物變換,學生自然也樂在其中。語文課本也納入了許多有關自然生活的文章,由于這是學生經常接觸到的事物,最容易對這類文章產生共鳴。但也由于太常見,有些學生往往容易忽視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尤其是對一些細微、需要足夠細心觀察才可以體會的自然生活的奇妙景觀,學生缺乏耐心,感知也比較淺顯,閱讀文章時,雖然能理解字面意思,但不能真正地產生觸動。因此,學校可以開展一系列走近自然的活動,讓學生親近大自然,學會觀察。例如,春天學校可以組織踏春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田野、草地或樹林,去親身感受鮮花的盛開、小鳥悅耳的歌聲以及人們對春回大地喜悅的心情,之后寫一篇游記來記錄今天的感受。有了這次活動經歷后,在閱讀二年級下冊課文《找春天》時,學生就可以回憶那天的所聞所感,并根據當時寫的游記來理解課文所描寫的萬物復蘇、春意盎然的景色。增加學生對自然生活的體驗,才能使其在閱讀過程中聯系自己的生活實踐,拉近與文章之間的距離。除了自然生活,學校也可以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生活開展有意義的人文活動,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人生經歷,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不能僅局限在課堂上,還需要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和體驗感悟,從而讓閱讀變得靈動,有助于學生學會健康生活、熱愛生活。
五、結語
生活化一直都是教育界一個活躍的話題,閱讀教學生活化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教師需要不斷更新理念,讓文本與學生的生活接軌,從而實現卓有成效的語文閱讀生活化教學。
注:本文系蘇州市陶行知研究會課題“生活教育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SZTY21-0012)階段性研究成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