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學生德育培養以及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與重要影響。然而,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理念與教學策略的落后,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教學內容難以深入學生心中。基于此,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樹立創新理念,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制定科學的教學策略,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高效課堂。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原則
(一)學生主體原則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逐漸深入人心,教育不再將應試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而是更關注學生自主性與核心素養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教育目標,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身份,讓學生在學習與探索中獲得真實有效的學習體驗。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下,課堂教學往往呈現出“師主生從”的局面,即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而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順應教師的教學要求。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自主性的培養,還有可能會打擊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遵循學生主體的原則,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自由探索,大膽提問,而教師則起到主導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優化學生的學習成果。
(二)實踐性原則
優秀的教學從來不應當只拘泥于“照本宣科”這一種形式,實際上真正的教育應當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讓知識成為一種能力,尤其是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而言,知識的實踐性格外重要。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方面,與學生的成長息息相關。基于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秉持實踐性原則,通過情境構建提升學生真實的學習體驗,讓課本知識在課堂上“活”起來,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連,讓道德與法治學習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三)激勵原則
“嚴師出高徒”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教育理念,也是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遵循的教育原則。然而,太過嚴厲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進步,還有可能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良好的師生關系才是推動教學效果優化的最佳方式。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遵循激勵原則,多一些鼓勵與贊揚,少一些批評與指責。同樣的問題用不同的話語說出來可能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師的激勵能讓學生在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的同時樹立信心,增強學習動機,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路徑
(一)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根基,教學設計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并以實現教學目標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教學目標的設定對教學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如果教師將教學目標設計得過高,超出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那么學生很難融入課堂活動,課堂參與率較低,成了教師一人的“獨角戲”;如果教學目標設計得過低,那么學生會因為課程內容較為簡單等原因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致使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成果不佳。基于此,作為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的科學的教學目標。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是班級的主人》為例。本單元的核心目標在于讓學生樹立起責任意識和班級觀念,主動承擔起班級責任。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通過走訪調查了解班級學生的思想狀況,絕大多數學生擁有一定的集體意識,能夠為集體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少部分學生集體觀念較為淡薄,不愿意因為班級犧牲自己的個人時間,學生整體對班級責任的意識流于表面,只知道“我應該為班級奉獻自己的力量”,卻不知道“我為什么要為班級奉獻自己的力量”。基于此,教師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為班級所做的貢獻,以及收獲的情感。學生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通過回憶與傾聽,充分認識了班級活動能夠給人帶來的自豪與快樂,從而進一步明確班級服務的意義與目的;二是讓學生說一說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努力,讓班級越來越好。這個教學目標的設計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能夠為班級做什么,哪些方面對班級的責任還沒有盡到;三是選出你心中最理想的班委,這一目標的設定能讓學生通過思考選擇出對班級有積極貢獻的學生,從而樹立榜樣意識,同時讓學生意識到班委的責任與義務,在每學期競選班委時能夠更公正地投出自己手中寶貴的一票。
在“教師引導,學生主導”的教學過程中,具有針對性與實踐意義的教學目標有利于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提高課堂效率,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真實體驗
要想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應當在教學中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真實體驗,并在教學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知識不是死板的,而是具有靈活性的,作為教師,不僅應當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讓學生明白學到的知識如何運用,應當運用在什么場景,讓學生收獲真實的學習體驗。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活動常常以興趣為主導,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學習特點進行活動設計,讓學生模仿、演繹生活小劇場,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落實學習成果。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安全護我成長》中的《心中的110》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本課中“不要上當受騙”這一主題設計真實的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一場情境演繹,教師扮演“壞人”,讓學生置身于真實情境中,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例如,教師可以模擬放學場景,請學生上臺與自己一同表演。教師可以對學生說:“我是你媽媽的朋友,你媽媽今天工作很忙,要我來接你回家。”當學生提出給自己的爸爸打一個電話進行確認時,教師百般推脫,還要拉著學生上車。這時,學生大喊:“有壞人,抓壞人!”嚇得“壞人”逃之夭夭。確保自己安全后,學生可以找門衛叔叔或學校教師借手機,打電話給爸爸媽媽確認情況,再撥打110,向警察叔叔說明今天的情況,并詳細描述“壞人”的衣著特點與外貌特征。通過真實演繹,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課本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提高安全意識,收獲真實的學習體驗。
(三)運用激勵的話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已經初步建立,他們很在意教師對自己的評價,教師的批評有可能會打擊到他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從而產生挫敗的心理感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多使用激勵性的話語,對學生優秀的地方予以贊揚,將批評的話語用激勵的方式說出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以小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為例,在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筆者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通過繪制警示語、制作手抄報的方式來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工作中去。然而,在手抄報制作過程中,有一位叫明明的同學對這一工作表現出應付的態度,寥寥幾筆畫完手抄報后,拿起主科作業自顧自地寫起來。一些教師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會感到憤怒,對明明進行批評教育。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只是拿起明明繪制完成的手抄報說道:“你畫得很快,也有自己的想法,手抄報的內容很吸引人,但是我相信如果這張手抄報的色彩更豐富一些、制作更精細一些,會影響更多的人,幫助他們樹立起環保意識。”聽完,明明低下了頭,重新拿起手抄報進行了完善。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構建高效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應當從教學理念與教學策略方面進行革新,在教學中遵循學生主體原則、實踐性原則及激勵原則,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目標,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用激勵性的話語鼓勵學生進步,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優化教學成果,切實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