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暉

摘?要:建設高效運轉的綠色金融體系是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內在要求。基于對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梳理,發現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頂層設計已經日益完善。在一系列制度和法規的指引下,中國的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規模不斷擴大,但仍面臨綠色金融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完善、綠色金融的風險管理市場不足、碳交易市場金融化水平較低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功能,從而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綠色金融體系;碳達峰;碳中和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05
0?引言
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保障“雙碳”目標順利實施的基礎和保障。當前我國“雙碳”目標戰略下的綠色金融發展水平仍然不高,與“雙碳”目標順利實施的金融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與傳統融資方式相比,綠色融資普遍面臨成本高、期限長、收益低等問題,其發展也會受到更多因素的干擾,因此科學分析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現狀、面臨的實際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雙碳”目標下建設綠色金融體系的政策建議具有重要的意義。
1?“雙碳”目標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
1.1?綠色金融發展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
“碳達峰”的過程必然是減排成本持續增加的過程,高度市場化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需要強有力的政策引導。當前,引導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制度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中國人民銀行提出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思路,“三大功能”指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功能,“五大支柱”包括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強化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逐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積極拓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空間。至此,“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發展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1.2?綠色信貸與綠色債券的融資規模持續增加
我國綠色貸款余額穩步提升(見圖1),綠色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呈現出大幅的上升趨勢(見圖2),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綠色貸款存量規模已居世界第一。綠色信貸主要集中在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節能環保三大領域,服務形式逐步由單一的信貸投放向多元服務升級。
在綠色債券方面,2021年2月,“碳中和”債券開始啟動發行,碳中和債更加聚焦于清潔能源、清潔交通、綠色建筑、碳匯林業等綠色項目;根據Wind數據庫中碳中和債券指數成分債券數據統計,“碳中和”債券發行7個月以來,截至2021年9月30日,已有114只碳中和債券發行,總發行規模達到1645億元。截至2022年6月底,綠色債券整體發行規模超速前行,發行規模達4100.6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7.21%。綠色債券主要投向清潔交通、清潔能源、污染防治等領域。
1.3?碳交易市場從區域試點走向全國市場
碳交易是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和峰值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將技術和資金導向低碳發展領域。從2011年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北京、天津等七個省市地區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2013年始,七地碳市場陸續啟動,2021年2月正式實施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開啟全國碳市場的規劃構建,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開始上線交易,至此碳交易市場從區域試點走向了全國市場。
1.4?綠色金融節能減排貢獻度逐步提高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能源需求尚未達峰,能源消費結構以碳排放強度最高的煤炭為主,實現“雙碳”目標仍面臨艱巨挑戰。在“雙碳”目標下,我國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將發生深刻轉變,特別是清潔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以及電力基礎設施產業的加速發展;建筑業、鋼鐵、水泥等在內的傳統工業的綠色升級轉型;煤炭、冶煉、石化等傳統高耗能行業的淘汰和退出。發展綠色金融,既要滿足資金總量需求,又要保證投資結構符合“雙碳”變革的系統性需要,同時要創新機制保證碳交易市場的穩定高效運行,對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和運行效果提出了巨大挑戰。
2?“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2.1?綠色金融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完善
綠色治理的本質是將經濟活動的外部效應內部化,因而需要建立起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由于技術、規模、周期、用戶習慣等因素的制約,綠色融資和投資往往面臨期限長、收益低、資金占用多、不確定性大等問題,預期社會和生態效益明顯,經濟效益可能不足以支撐財務上的可持續性,因而綠色金融仍然會在較大程度上存在收益缺乏競爭力的情況,需要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當前,我國的綠色金融以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為主,綠色投資不足,大中型商業銀行在綠色金融方面參與程度較高,但存量占比仍在低位,其他金融機構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
2.2?綠色金融的風險管理能力不足
當前綠色金融業務在風險控制方面仍然從短期視角出發,重點關注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短期風險,對氣候和環境的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等長期風險認識仍顯不足,需要更加關注氣候變化的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對金融機構資產質量和業務模式的影響。事實上,綠色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關系到融資和投資效率,當前應該關注保險在綠色金融風險控制方面的作用,保險是承擔社會風險管理功能的重要金融工具,目前保險機構對“雙碳”的支持主要體現在資產端,在負債端仍處于探索階段。
2.3?碳交易市場的金融化水平較低
當前,我國的碳交易市場處于發展初期,面臨市場活躍度低、碳價低迷、金融化水平低等困境。2021年全年碳配額均價為42.85元/噸,遠低于歐盟碳市場的均價,目前北京、天津等部分地方試點碳市場和金融機構雖然已經打造了多元化碳金融產品體系,但是整體規模仍有待提升,缺乏持續性動力,各地發展狀況存在較大差異,仍然缺乏完善的碳金融交易場所。參照國際先進的碳交易市場建設經驗,碳金融與碳市場的發展應是相輔相成的,碳金融為碳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和風險管理工具,吸引更多的專業長期資金參與。
2.4?綠色金融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不足
對涉足該領域的金融機構而言,綠色金融所涉及的環境風險的評估、環保項目的審查、綠色融資產品定價等,均需要較強的復合型專業技術能力。例如,目前的綠色金融評價更多傾向于一般性地認為支持產業目錄內項目的綠色金融活動作用是正向的,在融資存量、增量、增速、比例等方面設計指標以評價綠色金融發展。因而需要培養金融和環保方面的復合型的全面人才,加強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的專業化水平,完善綠色金融業務實施效果。
3?“雙碳”目標下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3.1?加快構建完善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
首先,金融機構應從戰略高度出發,積極建立實現“雙碳”目標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全方位參與國家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投資結構和人民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轉變,加強綠色金融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完善綠色低碳業務標準,持續健全支持體系,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資金保障,積極推進和落實央行提出的“五大支柱”政策,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加強政策激勵約束、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進一步發揮金融市場配置資源功能,引導資源向綠色經濟方向集聚。
其次,積極探索并構建多元化的綠色金融體系。針對不同階段的企業開發能夠充分滿足其特定需求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推動全產業鏈向綠色低碳轉型。當前我國正處于碳中和加速布局階段,在此階段中,政府補貼和優惠、政策性銀行的傾斜以及政策的引導均有助于加速高能耗企業的低碳轉型以及低碳轉型相關的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另外,私募股權投資對綠色創新型企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鼓勵地方引導基金、綠色產業基金等一級市場股權投資向綠色產業傾斜。
3.2?完善綠色金融的風險管理功能
首先,鼓勵金融機構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業。對環境風險的考量可以降低金融業的長期風險,例如ESG評價較高的公司通常比同行更具競爭力,更擅長制定長期的業務計劃和對高管的激勵計劃,因此ESG評價較高的公司盈利更高,更高的盈利帶來更高的股息;近5年綠色信貸的不良貸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遠低于同期各項貸款的整體不良水平。因此,金融機構應該從長期角度出發,發展綠色金融業務,調整業務結構,對沖氣候與環境風險帶來的長期風險;同時考核評價制度和獎勵激勵機制也應該從長期角度進行調整,避免考核期限過短帶來的短視行為。
其次,重視并加快綠色保險業的發展。在傳統產業結構升級、構建綠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需避免環境風險責任產生的賠償,這為保險公司開發創新綠色產品、發揮市場化風險管理作用并承保相關保險風險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此外,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不斷推進,未來環境督查力度將不斷增強、企業環境合規運營要求將持續提高和環境損害賠償成本也將呈現攀升趨勢,企業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意愿將大大加強,保險公司應抓住機遇發展環責險,為企業提供更好產品和服務。總體來看,強制保險、評估掛鉤、保費補貼是推動綠色保險發展的三大要素。
3.3?多方協作加快推動碳金融市場發展
首先,優化對碳金融市場的認知理念。在碳期貨的基礎上進行碳金融衍生品創新并規模化,為碳金融市場的發展與創新提供合適的外部環境。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發展碳期貨等衍生產品,通過交易為碳排放合理定價。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無論是出于服務客戶還是自身避險的出發點,都更為迫切地需要參與到碳市場中。參與碳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交易,對于碳市場的發展和成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為碳金融市場帶來巨大的流動性,也為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開發更為豐富的碳金融衍生產品以及涉碳融資等碳金融服務創造了條件,有助于碳金融體系的深化和多元化發展。
其次,圍繞碳排放計量定價這個中心環節,培養整合綠色產業各領域專業人才,形成一批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智庫。開展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有效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投資,在項目推進中借鑒和吸收國際經驗,提高綠色金融供給專業能力。金融體系內部應加快培養綠色金融專業人才,在綠色金融產品設計、收益成本分析、風險評估管理、市場定價等方面發揮專業優勢,與產業專業知識及智力有效銜接。優化綠色金融效果評估,在現有總量評價體系基礎上,開發結構評價模式,建立減碳量化指標與融資數量的關聯,精準評價綠色金融發展效果。以科學評估為基礎,關聯激勵機制,發揮政策聯動作用。
3.4?建立綜合激勵機制,優化綠色融資結構
首先,堅定推進綠色項目直接融資,充分利用綠色發展作為發展方向的引領帶動作用和雙碳戰略帶來的長期發展契機,把綠色股權市場的發展打造成融資結構調整的示范區和領頭羊。借助債券市場的規模和深度,發揮債券市場產品種類豐富、期限多樣、流動性好的特點,有序銜接信貸和股權融資結構變化,提供穩定的債務類直接融資渠道。加強綠色項目的信息披露機制建設,配合資本市場改革,增強透明度和可信性,吸引社會資本敢于長期投資,獲得適當收益。支持傳統產業、既有融資項目采用多種方式參與綠色發展,進行綠色轉型,循序漸進,逐步過渡,保證其合理資金需求,使其在實現雙碳目標中起到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
其次,設立綠色金融發展基金,以政府資金帶動社會資本共同出資,對重點綠色產業項目進行融資支持,也可采用引導基金模式,對于綠色技術創新和初創企業進行早期風險投資。在科學評估綠色項目減碳等方面效果基礎上,對于符合標準的綠色融資業務給予貼息、獎勵、減稅等正向激勵。發揮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作用,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不匹配或者收入在時間分布上不確定等情況下,設計適應實際的結構化綠色金融產品,合理分擔收益和風險。商業性金融機構應當建立綠色發展理念,在內部考核機制上向綠色金融條線傾斜,將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內化為經濟利潤計量。
參考文獻
[1]劉滿平.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意義、基礎、挑戰與政策著力點[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02):813.
[2]Alan?Gregory,Rajesh?Tharyan,Julie?Whittake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firm?value:?disaggregating?the?effects?on?cash?flow,risk?and?growth.J.Bus.Ethics,2014,124(4):633657.
[3]游佳,張保帥,曾美林,等.綠色金融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21,(28):3435.
[4]樊亞平,周晶.“雙碳”目標下中國特色綠色金融理論:歷史鏡鑒與踐行指向[J].經濟問題,2022,(09):1800.
[5]錢立華,魯政委.“雙碳”目標下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發展模式探析[J].清華金融評論,2022,(04):6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