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霜 高道才
摘?要: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實踐原則強調“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在新時代中國實踐中傳承、創新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須遵循雙重尺度。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確定性,要求傳承精湛的器物技能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和優良道德品質;實踐標準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要求傳統文化不斷發展轉化創新和樹立新時代的價值方向;堅持雙重尺度與實踐統一,重在把握定性取向的原則,善于從傳統文化中抽取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將其注入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文化實踐中。
關鍵詞:真理尺度;價值尺度;實踐邏輯;絕對性;精神內涵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25
黨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人精神之根,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坝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要想實現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穩步發展,必須要固其思想之本,要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必須要疏通其時代性。“馬克思主義對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的實踐再次證明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本文試圖從實踐與真理統一的理論視角,探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值得弘揚的基本的科學思想、文化精神、道德理念和價值取向,并通過新時代實踐對雙重尺度的檢驗磨合,轉化其文化方式、創新其文化內容、豐富先進文化體系。
1?馬克思雙重尺度理論與新時代中國社會的實踐邏輯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研究人類社會實踐時曾經提出過兩個尺度的理論,他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按照學術界的一般解讀,“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強調的是人對于規律的發現和科學真理的認知,它告訴人們實踐活動必須符合科學規律,符合真理性的標準,這就是我們說的“外在的尺度”(真理尺度);人又“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強調的是人按照自身需要把規律性的認知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實現人的積極欲望的滿足,從而符合價值標準,這就是我們說的“內在的尺度”(價值尺度)。馬克思這段話具有十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其核心即人們成功的社會實踐必須既符合客體的“外在的尺度”又符合主體的“內在的尺度”,也就是人的實踐活動乃“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
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只能統一于現實實踐,因為“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換言之,只有實踐才能夠把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統一起來并推動其不斷發展的現實基礎,二者辯證統一于人的現實生活,統一于不同民族發展所體現的生存方式、歷史傳統和風俗文化中。依照馬克思雙重尺度理論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全面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檢驗和發展優秀文化。
2?在真理尺度與新時代實踐的撞擊中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堅持真理尺度與時代性需要的統一,要求對待傳統文化與時代進步相一致或大體一致,從而使傳統文化既符合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又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的新要求,使之轉化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從而使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熠熠光芒和蓬勃生機。
2.1?真理具有客觀性和絕對性,啟示我們要大力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歷史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既包含豐富多彩的器物技能文化,也包括拓之不盡的精神文化、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按照“政治屬性”劃分為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兩大類別。其中,很多十分優秀的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無論中華民族處于什么樣的社會狀態,無論經歷什么樣的歷史朝代,始終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所推崇。歷史證明,優秀文化符合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和社會進步規律,即符合“真理尺度”,文明必須發揚傳承下去。
真理就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包括對自然界及其規律的認識和對人類社會及其規律的認識,具體體現在傳統文化上,包括非意識形態領域的真理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真理。對自然界及其規律的認識方面,人們“對自然界的一切真實的認識,都是對永恒的東西、對無限的東西的認識,因而本質上絕對的。”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孕育了無數優秀的器物技能文化,如天文地理、農牧水利、建筑園林,中醫中藥、禮樂詩書、戲曲藝術、武術雜技、民間工藝等,一直放射著民族文化的真理光芒。
2.2?真理具有相對性和檢驗標準的不確定性,昭示著傳統文化轉化和創新的價值方向
真理具有相對性表明,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對事物的客觀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真理的相對性向絕對性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蹦撤N文化思想的形成都是一定歷史背景的產物,由于受到當時歷史條件和封建統治的需要,思想家們宣揚的價值理念必然為統治階級服務。舉個簡單例子:中國封建社會的“禮教”文化,女子地位極端低下,人們認為她們應該“相夫教子”“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大家閨秀的“美的尺度”只能體現于“棋琴書畫”。伴隨歷史進步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提倡“男女平等”,評價女性的標準與過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伴隨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實踐的檢驗,傳統文化被一代代人傳承,又被一代代人揚棄和發展。實踐對真理的檢驗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實踐不斷發展,真理也不斷發展,發展真理的過程亦即動態開放的過程。
當然,人類追求真理尺度的原則永遠不會改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在文化實踐中必須遵循文化進步的“客觀規律和本質的真理”,即評價某種社會文化時,看其是否符合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方向、看其是否符合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看其是否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特別是新時代看其是否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意識形態需要。站在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觀的高度,縱觀人類社會發展趨向,橫比東西方國家現行體制和社會文化景象,文明發現,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目前為止最為科學的文化導向,是馬克思主義三重尺度與新時代實踐凝練而成的真理的結晶。從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而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反映了唯物史觀關于“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反映了社會文化的相對獨立性作用,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著“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體現著人類共處的文明契約,體現著“對人的本質的終極關懷”;“愛國、敬業的價值取向集中體現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誠信、友善是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基本要求,是儒家倫理的基本精神和價值追求?!?/p>
3?價值尺度與新時代實踐撞擊中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3.1?價值尺度的主體性差異,揭示了中華民族有利于轉化創新的文化底色——集體主義的主體文化
由于社會個體的需要(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以及經歷、閱歷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客體是否具有價值因人而異,因而評價價值的標準各有不同。作為社會整體的價值文化,則表現為由每個個體組成的團體、種族、國家長期凝結而成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及其文化產物。如果按照最根本的價值認同趨向的性質劃分,可以把世界范圍的價值觀簡單地概括為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文化和東方社會的集體主義文化?!皞€人主義作為一個真正的信念體系出現后,西方社會開始嚴重依賴這種信念體系。”這種個人主義的價值追求及其衍生的“自由、民主、平等”,其根基是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東方社會特別是中國歷史形成的集體主義的主體文化,及其衍生的“忠君、報國、和諧、統一”其本質則是為“封建家族、團體和君主專制”服務的思想工具。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文化,除了“愚忠、中庸、一統”之外,根本缺陷在于忽視個人利益和個體價值,甚至造成對獨立人格尊嚴的摧殘。
3.2?價值尺度的歷史性和社會性,表明了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然趨向
一方面,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就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其中與現代價值理念相通、相融、相契合的內容進行消化吸收,并進行現代化轉化,賦予其新時代內涵。比如,針對封建社會的“忠孝”思想的現代轉化,就要剔除其對君主皇帝的“愚忠”信條,繼承發揚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孝順老人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創造性轉化為“忠于人民、忠于黨,報效祖國,孝敬父母,仁愛大眾”。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開放包容系統,必須以開闊的視野、寬廣的胸懷,既放眼世界,又展望未來,對其思想內涵不斷加以補充、豐富和拓展,從而實現創新性發展。比如文化理念的創新,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新概況就是很好例證,他將其發展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
4?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實踐邏輯
真理尺度標準既具有絕對性和確定性,又具有相對性和不確定性。價值尺度標準主體的不確定性。啟示我們在面對浩瀚無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不能簡單地武斷地給某一文化思想貼上“好與壞”的標簽,重要的是要堅持它們的定性取向原則。堅持馬克思雙重尺度的性質取向,關鍵在于抽取傳統文化中某種文化思想和觀念的精神實質,看其是否符合新時代的社會要求,看其是否吻合人民群眾的需要,這是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前提條件。
4.1?立足時代要求,以新時代實踐激活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之于我們的意義,歸根到底需要體現在我們的現實存在中。所以,時代的需要構成文化選擇的根本尺度?!蹦骋粋鹘y文化內涵“好和不好”、如何實現轉化、怎樣創新發展,歸根結底是看其是否解除阻礙社會進步的文化藩籬和桎梏、是否豐富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否滿足“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需要。其實,今天的人們通過生活實踐正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著周圍的文化,并在“潤物細無聲”中逐漸地創造性地轉化優秀的傳統文化,甚至已經將其發展成社會主義新時代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大大豐富、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新時代實踐激活的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但彰顯了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而且彰顯出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永恒魅力,彰顯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精神源泉和文化自信。
4.2?立足時代要求,挖掘優秀經典名言中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發掘和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并提醒我們,對于過去文化經典的研究,目的在于傳承和弘揚其思想精華,不能拘泥于具體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而是從具體的傳統文化中提取“神似”的精神內涵,然后把這種精神內涵注入到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生活實踐中,從而轉化成適宜今天社會生活進步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習總書記從構建新時代先進文化的高度,號召我們“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指明了方向。
4.3?立足人民需要,積極轉化創新文化新形式和文化新內容
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深入發掘甄別傳統文化,將優秀文化融入現實生活實踐,轉化發展成蘊含時代價值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新時代要求使其提升到至高境界加以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比如,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的一系列新理論,就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典范,繼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科學理念和文化基因,堅持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同發展,轉化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進而創新性發展為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理念,創造性轉化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進而發展為科學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色、低碳、協調、環保、綠化的發展理念,樹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能”,形成“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5:9697.
[3]列寧.列寧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90:18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938.
[5]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7.
[6]列寧.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人民出版社,2009:314.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3).
[8]孫熙國.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光明日報,20150108.
[9]丹尼爾·沙拉漢.個人主義的譜系[M].儲智勇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責任公司,2009:103.
[10]季羨林.天人合一,文理互補[J].科學生活,2008,(9):6.
[11]何中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亟待澄清幾個模糊認識[J].理論導報,2017,(4):2830.
[1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1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64.
[14]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