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敘帆
摘?要:村規民約是我國農村社會內的重要“民間法”,村規民約作為一種村民約定俗成、達成共識和默契的治理制度,它以自治和德治的方式,在傳統鄉村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規范鄉村居民生活的重要載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但目前來說,我國學界以及司法實踐部門對村規民約的性質、懲罰性條款的效力仍然存在一定爭議,因此本文將簡要的討論我國村規民約的內涵、意義,并對其現狀進行簡要的整理與分析,并結合我國農村發展現狀對村規民約的適用進行展望。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規民約;適用現狀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58
1?村規民約的內涵與意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把“治理有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強調要“加強農村基層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基于這一基本要求,國家將“村民自治實踐”“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列入鄉村振興的要求內容中。由此可見,村規民約是我國實現現代基層社會自治自理的一種重要途徑與重要形式,同時也是德治、自治、法治三者結合的最佳載體。因此,我們對于村規民約內涵、現狀的探索與討論,不僅僅是在學術領域豐富了村規民約的研究內容,同時也是為我國村規民約的實踐提供了一個不斷實踐與改進的樣本。
1.1?村規民約的內涵
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鄉約便早已存在我國農村,彼時的鄉約作為“介于國法與家規之間的生活規則”,在皇權不下縣的古代中國,實際上扮演著維護農村社會的最基本社會規范的角色。歷史上的鄉約雖然看起來是源于農村本土,由于古時候的農民缺少基本的文化素養且沒有相應的政治、民主權利意識,因此當時的鄉約并沒有底層農民的實際參與,而更多的是地方精英作為制定地方鄉約的主持人,他們以儒家倫理為基礎,為了維護封建宗教禮法的倫理綱常與保護自己基本利益不受侵犯而制定鄉約。當時的鄉約雖然并沒有反映底層農民的基本意志,但是在實踐中也發揮了維護治安、維護秩序的基礎作用。
著眼于當下,村規民約不再是過去僅僅反映鄉村精英意志的條文,而是逐漸演變為落實國家基本政策、規范農民基本行為且反映各地實際情況的法治規范,是協商民主的體現。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村規民約中規定的內容逐漸從農村內部的問題延伸到部分政府職責事務,例如環境保護、生育政策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內容。村規民約可以定義為村或者村民小組依據法律授權,按照法定程序,就村民組織內部事務制定的各種自治規范的總稱。由此可見村規民約作為落實國家政策法規具體事務的重要載體,對推進我國整體發展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畢竟,農村人口基數大,且承擔著農村反哺城市的責任,因此國家的發展不能僅僅是城市的發展,同時還應當重視農村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發展。
1.2?村規民約的意義
第一,法律法規、政策的有效補充。
各地村規民約的制定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在不違背國家基本規范要求的基礎上,各地村規民約的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國家法律法規和黨的政策進行有益的補充。法律只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之一,還有道德、宗教等。由于成文法具有天然的滯后性、法律規范的高度概括性與抽象性以及人的局限性,除了法律法規自身的局限以外,國家法在農村存在著“后盾”“未扎根”的現象,農民的生活更多地是靠著鄉間自由的民間法。現有的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是無法顧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村規民約填補了國家“政不下縣”制度對鄉村管理的缺位,因此村規民約不論是被學者定性為民間法或者是民間契約,其都能起到彌補現行法律法規不足的作用。
第二,鄉土社會下的有效規范。
我國鄉土社會是典型的熟人社會,農村的各種關系具有很強的社會連帶性。鄉土社會的村民大多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彼此之間都是沾親帶故的,且具有很強的宗族意識與聯系。在這樣的熟人社會下,簡單的人際關系與較差的流動性使得村民間都很看重“面子”,而“面子”之下的規則也包含著道德層面的譴責,行為不規范的村民往往會因為擔心自己的不光彩的事跡被村內其他熟人知道,因此會比普通時候更遵守規則。例如,疫情期間的村規民約內規定禁止四處亂竄、接待外來人員,因此被舉報的村民往往會覺得受懲罰事小,而“面子”事大。可見,這樣的情感約束對于維護農村秩序有著不容小視的作用。
2?村規民約的適用現狀
2.1?處罰條款易突破法律底線
村規民約作為一種約束,本身就意味著對人們自由與權利的某種限制、約束甚至強制,其存在的必要性與價值也體現在這里。因此,在村規民約規定和實施處罰問題上發生沖突與爭論,其實一開始便注定必然會發生的。
我國目前主要引起爭議的村規民約條款主要是懲罰性條款,多數懲罰性條款的內容存在著過于樸實以及不通人情的特性,類似的例如“違反規定的村民不得回鄉祭拜”“違反規定的村民在申請需要村委會予以蓋章說明的證明文件時,村委會不予通過”或者是廣東江門某村之前發出的通知“一屋招嫖,全樓停水”。此類村規民約中的“土辦法”在現實生活中數不勝數,這樣的土辦法在某些地方或許是真的管用,但是懲罰的方式與內容其實是超越了法律的底線。
村規民約的最終目的也就是“治理”,而對于農村地區,應當強調的是村民自治,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基層民主的最大作用。我們對于中華民族里流傳已久的鄉村傳統,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這樣才能映射出中華文明前進的腳步,才能夠標示出當前社會文明發展的清晰刻度。
作為村民自治的產物,村規民約實踐中較為普遍地存在規定和實施處罰的情形,其實對于屬于民間法的村規民約,我們還是倡導對于違反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情形,要加強批評教育,并通過合理的處理方式,使違反者受到教育、改正錯誤,但不得濫用強制處罰,避免簡單以罰代教。
2.2?村規民約“模版化”現象較重
村規民約的產生與發展都是被社會寄予了厚望——人們寄希望于村民們通過集體商議、投票表決確定屬于本村的村規民約,能夠真實地反映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村基本風俗利益、符合本村經濟利益、精神文化發展的規定。但是在現實中,多數村規民約都存在著內容缺乏針對性、流于形式的問題。
村民在制定村規民約時,習慣性地套用他村或者上級給的村規民約模版,在套用時僅僅對地名、時間等信息稍作修改,未實際征求村民意見,當然也無法針對村內現存問題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規定辦法與解決對策。同時,通過部分學者調研可知,現有的村規民約大多強調的是國家法律規定,涉及到村民權益條款、村務監督約束機制條款的內容較少。這樣的籠統化與模版化的規定實際上是很難針對當地實際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做出約束與規定的。
3?村規民約的法理分析
3.1?關于村規民約的性質分析
部分學者不再過分糾結于村規民約本身性質或者是理論界應然的形式,而是轉變方向,主要通過實證分析與立法規范分析探討村規民約的效力與性質。明晰村規民約的具體性質能夠幫助我們在相關主體對村規民約的具體內容產生具體爭議時,能夠判斷其是否具有相應的約束力。
有學者認為村規民約應當被認作民間法,因為它屬于仍在發生效力與約束力的農村基本社會規則,且這一基本的農村社會規則是得到了國家法律制度的認可的,在相關法律規范中都有著明文規定,例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7條規定,村民會議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同時還有學者將村規民約的性質認定為特殊的行政規范,這是因為村規民約的內容包含著例如計劃生育、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一系列相關的行政職責。還有學者認為,村規民約不屬于任何法,而是應當被看作一種基于共同合意而產生的契約,因此村規民約應當被看作村民間的“契約”,應當是屬于私法調整的民事契約。
目前來說,僅僅針對理論上的學說進行分析肯定是不夠的,多數人更傾向于將村規民約歸類為沒有強制力的“契約”。就法院而言,對待村規民約的效力及效力屬性呈現出更多的矛盾性和不確定性,如果比較民事案件與行政案件,這種矛盾性更加明顯。首先我們可以清楚明白的是,現有的針對村規民約而提起的各類訴訟中最后都是被歸入民事案件,由民事審判庭進行審理,在法院的審理過程中,當法院認定村規民約的內容實際上侵害了村民的權益時,同時也會認定該條款對村民沒有約束力。如果將村規民約當作是法,那么其產生的并不需要全體村民的同意,同時法院也并不會因為個體村民沒有同意而否定其約束力,因此從此類司法實踐中,實際上我們可以將村規民約認定為契約。
3.2?關于村規民約懲罰條款分析
村規民約中的懲罰性條款在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能起到“土辦法”的作用,但當我們從實際的法理上進行分析時,顯而易見的是部分村規民約的懲罰性條款其實已經突破了法的底線,規定的內容侵害了村民的正當合法權益,例如一些“連坐”的制度,實際上與我國現代法治文明的建設初衷并不相符合。目前學界對于村規民約中的懲罰性條款的是否具有正當性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其一是全面否定的觀點,部分學者認為村規民約中的懲罰性條款實際上是背離了村民自治的愿景,他們認為在基層民主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村民自治應當是全體村民自覺自愿地進行決策,對村民們應當采取的是說服教育為主的方式,部分強制性的懲罰性規定是對村民自治的破壞。還有部分學者通過重新解釋村規民約中懲罰性條款,將其認定為民商法上的“懲罰性賠償”,認為懲罰性賠償的內容是村民自主、自愿合意商定的,因此其懲罰性條款具有合理性。還有學者認為村規民約設定的處罰并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他們否認了處罰在法理上的獨立權威,但是又回避了問題實質,因此這仍然是一個尚待討論的話題。
實際上,村規民約中的懲罰性條款只要是在全體公民合意的基礎上,只要不違反法律的相應的禁止性規定、不損害村民的合法權益,那么村規民約中的懲罰性條款實際上是可以被當作治理鄉村的有效形式,應當予以支持和鼓勵。對違反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情形,要加強批評教育,并通過合理的處理方式,使違反者受到教育、改正錯誤,但不得濫用強制處罰,避免簡單以罰代教。因為村民普遍缺乏一定的法律素養而制定出來的村規民約,其中內容實則可以先經過部分專業人士進行預審,同時也可以由專業人士對村民進行定期的法制教育,減少其行為舉動中違反法律基本規定的幾率。
4?村規民約的未來適用展望
4.1?適應本村經濟發展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增強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推動我國實現鄉村全民振興,達成全民共同富裕。目前在各村的經濟發展中,壯大集體經濟也在面對新的挑戰,發展不均衡、治理落后、缺乏人才以及村民配合程度低和思想落后等因素都是阻礙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對此,對策導向往往是要求政府相關部門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優化組織建設、健全工作機制來進一步完成集體經濟優化,卻忽視了村規民約在集體經濟建設中發揮的凝聚人心的本源作用。作為法律法規的有效補充以及村民基本行為規范,村規民約中同樣也可以根據現實環境的變化來協商制定倡導性條款。村民可以首先在村集體內部形成重視經濟、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等積極向上的追求,以村民的內生動力帶動其不斷適應外部社會環境的變化,相應政府采取一系列優化組織建設、資金傾斜、人才栽培、技術引進等措施
4.2?貫徹家庭家教家風
家庭家教家風同樣也是鄉風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但多數內涵都在道德的管轄下,法律法規無權進行過多的干涉與限制。例如在農村的婚喪習俗中,大操大辦、高價酒席并不少見,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形成的攀比之風更是破壞影響了應有的節儉適當的良好風氣,各地雖是開展了大量的整治活動或者是指導婚姻登記機關發揮婚俗改革主陣地的作用,但實際作用不大。尤其在鄉村的小環境內,僅僅通過相關部門短暫地進行引導是難以實現村民思想的真正改變,因此可利用村規民約對村民的婚喪行為進行引導式的建議與規定,村內組織自行規定操辦酒席、舉行各種儀式的規模、儀式,并對按照要求的村民進行獎勵或者表彰,多數村民的大操大辦之風大多是基于拉不下面子,讓村民明白因酒席形成的攀比之風影響鄉風和睦、不利于村內團結,以此通過鄉村密切環境的相互影響,逐步形成文明婚喪的良好風氣。
4.3?發揮“治理有效”功能
村規民約區別國家法律法規而承擔的自治功能、秩序維護功能以及道德教化功能構建了村規民約完整的功能體系,自治功能中應當進一步體現民主參與、權益維護,而法治功能中則應當強調規制懲戒與化解糾紛的作用,在德治功能中則強調的要進一步進行道德教化與文化傳承,而上述功能的發揮是離不開一個規范合理的村規民約作為基礎的,對此可以采取以下三點來完善村規民約的制定。首先,通過不斷提高村規民約治理的權威性,以村民的廣泛參與、民主評議以及黨和政府在其中的全面領導來加加強村規民約的治理基礎。其次,要進一步提升村規民約的規范化水平,通過對村規民約的具體內容、制定主體、制定程序等進行規范管理,明確村規民約基本內容不得與我國憲法、法律法規等相抵觸,保證符合條件的村民能盡可能地參與到村規民約這一與其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規范制定中。最后,為發揮村規民約的實際治理效能,村規民約本身應當村民的利益訴求當作內容重心,根據本村村民實際發展需求來制定村規民約,通過加入鄉村土辦法、老規矩來提升村規民約的可操作性,使得村規民約真正成為能實際為村民發揮治理效能的活規定,而不是為響應國家政策形成的千篇一律的死公式。
參考文獻
[1]易舜.呂氏鄉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鄉約[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60118.
[2]周鐵濤.村規民約的歷史嬗變與現代轉型[J].求實,2017,(05):8996.
[3]邵文龍.村規民約助推鄉村治理[J].人民論壇,2017,(31):9697.
[4]羅鵬,王明成.村規民約的內涵、性質與效力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9,(03):6776.
[5]黃永林,袁淵.論村規民約治理的形成及其與現代法治的關系[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7(02):18+177.
[6]張瑩.論新冠肺炎防控期間的村規民約[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0,(04):112120.
[7]徐宗立.論村規民約規定與實施處罰的法理正當性[J].法治研究,2010,(11):4853.
[8]余嬋玲.社會治理背景下村規民約的檢視與展望——針對慈溪市10個村的調研[J].法學(漢斯),2020,(1):100108.
[9]田成有.鄉土社會的民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9.
[10]韓娜.村規民約罰則問題研究[D].煙臺:煙臺大學,2013.
[11]田成有.鄉土社會中的國家法與民間法[J].思想戰線,2001,(05):8186.
[12]羅鵬,王明成.村規民約的內涵、性質與效力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9,(03):6776.
[13]趙秀玲.村民自治通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45153.
[14]崔智友.中國村民自治的法學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01,(03):129140+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