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要求。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
鄉村振興不是刷刷墻、修修路,給點幫扶資金就草草了事,而是要讓農民找到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讓城里人找到久違的歸屬感。
中國的鄉村千差萬別、各有特點,文化歷史悠久、風貌獨特,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靈魂。如何涵養鄉村文化,全面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所在。
結合當下鄉村全域旅游發展帶來的機遇,立足自身環境基礎,不斷創新業態,以“鄉村游+生態”“鄉村游+科普”“鄉村游+文化”,促進農、文、旅深入融合,是既“塑形”又“鑄魂”的可行路徑。
鄉村文化,包括農耕文化、鄉村手藝、鄉村景觀文化、鄉村節日與風俗等方面,它們共同孕育了中國的文化傳統、農政思想和生活方式等。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讓“鄉村游+文化”真正擁有厚實的內涵,讓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新的魅力和風采,對實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尤為重要。
打造鄉村文化,有利于塑造社會文化認同,增強鄉村文化活力,為鄉村善治夯實文化基礎。同時,也能讓廣大農民被文化所感召,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更多源頭活水,注入更多新動能。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是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源泉。把生態、文化、風景、鄉愁轉化成產品和生態鏈,轉化為價值和財富,打造“美麗經濟”;同時,將“美麗經濟”與智創融合,產生化學反應,加快鄉村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才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有了小橋、流水,有了互聯網、物聯網,再融入鄉村文化,鄉村振興才能持久,才能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才能真正落地見效。
(摘自《江南時報》張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