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團錦簇、蝶飛蜂舞,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春日勝景如同一幅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在張家樓街道達尼畫家村綠澤畫院的工作室內,畫家們正執筆將眼前景色繪入畫中。
很難想象,30年前的這里,還是一片荒蕪。30年前,三面環山、土地貧瘠、交通閉塞的原大泥溝頭村缺乏發展活力,“大泥溝”就是這個村子最直觀的寫照。依靠油畫,原先一窮二白的大泥溝頭村獨辟蹊徑,走出了一條文化產業化發展路徑。如今,油畫產業在此扎根,經過更名,曾經的大泥溝頭村正式嬗變成為了“中國江北第一畫家村”——達尼畫家村。
這個村子到處是畫家
“走在村子里頭,隨便碰上一個人很可能就是畫家。”青島綠澤畫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匡禹俊,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在達尼畫家村中遛彎。在感受生活慢節奏的同時,他更主要的目的是與畫院工作室的畫家們交流、溝通,詢問他們畫畫是否順心,是否遇到了困難。
說起達尼畫家村以及張家樓街道的油畫產業,綠澤畫院是伴隨變化的一個“共生體”。一條十里油畫長廊,經風格鮮明的雕像小品和景觀設計沿路點綴后,藝術氣息濃厚;而通過這條長廊行至北端后,便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油畫企業、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綠澤畫院。
綠澤畫院由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解中才于1997年創建,于2003年落戶張家樓。目前,畫院已經將油畫作品出口西歐和北美十幾個國家,暢銷國內20多個省市,是“中國文化制品七大品牌之一”。
“畫院一直倡導的純藝術創作理念吸引了不少追夢人的加入。但是在2003年之前,隨著畫院規模日益擴大,房租等成本不斷上漲,解院長對經營漸感力不從心。”匡禹俊告訴記者,就在解中才準備解散畫院時,聽聞張家樓正招商引資,就專程來到原大泥溝頭村考察。這里的淳樸民風、秀美風光深深吸引了解中才,他當即決定將畫院遷至這片青山秀水間。
張家樓的“大泥溝頭村”確實是解中才能夠安心創作的“新歸處”,落戶后,綠澤畫院的發展不斷壯大。“現在的綠澤畫院,就像是一個畫家們的‘烏托邦。在這里,畫家們不需要去操心運營,甚至不用去操心生活,只要安心創作就好,這和達尼畫家村的理念是一樣的。”匡禹俊介紹,目前,綠澤畫院擁有高級職業畫家36人、畫師600余人。
“龍頭”帶動文化版圖擴大
文化振興帶來的鄉村發展變化是顯而易見的,達尼畫家村底蘊也在不斷加深。一方面,村莊先后進行了硬化、綠化、亮化等硬件方面的完善提升,并對全村村民住宅進行了修繕改造;另一方面,優美的自然生態與日漸濃厚的藝術氛圍,讓達尼畫家村成為藝術創作者的向往之地。這不僅吸引外來人才在此安家,也讓不少村民扔掉鋤頭,走上了文化產業的致富之路。
“畢業之后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時間,積攢了一些經驗。看到家鄉建設得越來越好,我覺得在這里可以大有作為。”土生土長在張家樓的“95后”小伙王欽雷,今年2月份返鄉創業,在綠澤畫院文化產業園內開了一家咖啡館。“對象跟我一起回來的,她雖然是外地人,但是這里的鄉村生活深深吸引了她,她比我還愿意扎根在這兒。”王欽雷說。
采風寫生的畫家、慕名而來的游客、研學拓展的學子……這讓達尼畫家村更加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在村里開咖啡館,并不是一個浪漫的夢想,而是我權衡利弊之后的選擇。”王欽雷說,村里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給了他回鄉創業的信心。
記者了解到,隨著文化產業的提升,現在每年會有數十萬人次的省內外游客來到達尼畫家村。而隨著人群的聚集,達尼畫家村的現代服務業正不斷興起。目前,達尼畫家村越來越多的村民成了“小房東”“小老板”,通過經營個體商業網點等方式實現增收。
實際上,現在的達尼畫家村不只油畫,文化相關的版圖也在不斷擴大,典藝工作室、珠山陶瓷、山川畫廊、工藝品制作等10多家個體企業相繼落戶。村里走出了一條“文化開路、旅游搭橋、促進三產”的強村富民之路。2019年,該村入選山東省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達尼畫家村從“大泥溝頭”到“中國江北第一畫家村”的發展路徑,也是張家樓街道以“特色小鎮”為抓手,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的縮影。記者了解到,從2003年開始,對油畫“情有獨鐘”的張家樓街道認準了該產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目前擁有大小畫企20余家,文化產值突破億元。
而深耕油畫產業的同時,在2005年“青島達尼畫家村”正式成立后,張家樓街道迅速行動,引進了專業公司,統一招商并運營了青島藝博城,使得張家樓的文化產業初具規模。也是從那時起,文化產業成為張家樓的重要名片之一,張家樓也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國家級環境優美鎮”等稱號。
(摘自《觀海新聞/青島早報》張孝鵬)